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0篇
  免费   425篇
  国内免费   636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114篇
地球物理   232篇
地质学   1490篇
海洋学   63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18篇
自然地理   11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166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6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2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储层中流体古压力特征对刻画油气充注状态具有指示意义,流体包裹体PVTx热动力学模拟应用包裹体组分、均一温度和气液比,结合模拟软件可以恢复包裹体被捕获时的古流体压力,以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玛南构造带鹰山组为例,首先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测量油包裹体气液比,然后通过冷热台显微测温获得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最后通过荧光光谱仪,研究原油成熟度,综合划分了油气充注幕次并恢复了各幕次流体古压力,该应用有效区分了不同幕次流体古压力值。研究结果表明:玛南构造带鹰山组存在2期油气充注,第1期发生在海西中晚期,主要充注发橙色荧光的原油,其油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43~59.2℃,伴生的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58.1~85.3℃,古流体压力为13.63~14.78 MPa,依据油包裹体荧光光谱参数判断该期原油为低成熟原油;第2期发生在喜山期晚期,主要充注发黄绿色、蓝绿色、蓝白色荧光颜色的原油,其油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66~142.3℃,伴生的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95.4~189.2℃,古流体压力为20.09~33.52 Mpa,该期原油为中—高成熟度。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勘探区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992.
运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成像测试技术,对南华北盆地偃龙地区ZK1614井二叠系海陆交互相—陆相的泥页岩样品进行观察并获取二次电子及背散射信息。结合X射线能谱信息和JMicro Vision软件灰度识别功能,对样品矿物组成及微观孔隙特征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表征,并探讨了孔隙发育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样品主要发育的孔隙以无机矿物孔为主,孔隙类型有粒内孔、粒间孔、少量有机质孔及微裂隙;样品面孔率介于0.92%~5.53%之间,整体来看,面孔率大小与孔隙数量正相关;孔径大小介于50~2000 nm间,不同区段的孔面积对数指标与单位面积孔数量对数指标呈两段式线性关系,孔径较小时两者负相关,孔径较大时两者正相关。不同矿物对孔隙的发育有不同的控制作用,脆性矿物主要影响裂隙的发育,对孔隙的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粘土矿物因构造应力、矿物相变及脱水等作用形成大量孔隙,对孔隙的发育起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区燕山期、喜山期因构造活动形成了大量尺度较大的裂隙,裂隙的发育使岩层的渗流性能增加,促进了有机酸和地层水对矿物的溶蚀作用,相应的促进了孔隙的发育。此外,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孔隙体积随着压实作用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993.
羊拉铜矿是金沙江成矿带内规模最大的铜矿床。文章在大量分析研究前人在该区已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羊拉铜矿区及其南部地区已有地表工程及深部工程成果,从地层、构造、岩浆岩、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及遥感影像特征等方面对羊拉铜矿及其南部通吉格-虽丁-加仁地区铜矿床(点)成矿地质特征进行对比研究,认为羊拉铜矿体往南进行了延伸。同时通过对羊拉铜矿以南地区铜矿床(点)成矿条件、控矿因素和矿化分布特征等进行总结,初步建立了羊拉铜矿以南地区铜矿体成矿模式,并依据成矿模式和地质条件进行了找矿预测,提出了格日-通吉格找矿靶区及虽丁-加仁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994.
杨波  赵元艺 《地质通报》2017,36(1):90-111
南蒙古欧玉陶勒盖矿床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斑岩型铜金矿床之一,处在中古生代哈萨克-蒙古岩浆弧内,是中国"一带一路"项目中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方向之一。铜金储量高、矿床品位好、矿化范围广、矿体规模巨大,属世界级超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开发潜力巨大。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整理和分析,建立成因模型,并划分出北Heruga区域、Javkhlant区域、西Hugo深部区域、西Hugo深部区域、Ulaan Khud北部矿点5个找矿远景区。欧玉陶勒盖矿床所在成矿带沿哈萨克-蒙古岩浆弧向两端延伸,向西经新疆土屋铜矿延伸至哈萨克斯坦境内的科翁腊德和阿克脱盖斑岩铜矿,向东延伸至中国境内多宝山、铜山地区。  相似文献   
995.
南黄海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具有埋深大、构造复杂的特点,采用综合地球物理研究方法成为圈划残留盆地宏观分布及预测残留盆地油气资源的重要方法技术.本文以南黄海地区为例,以重、磁数据为主体,以钻井、地震等高精度数据为先验信息做约束,采用带约束界面反演方法求取重力基底,同时根据求取的磁性基底计算了中、古生界的残余厚度,给出了前新生界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特征.结合石油地质条件,圈划了油气资源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北部坳陷北部和东北部中生界残余厚度较大,中部隆起与勿南沙隆起古生界残余厚度巨大,是较好的前新生代油气前景区.  相似文献   
996.
对南设得兰群岛基岩区进行地质调查和研究,恢复其地层层序与演化过程.通过野外考察和资料收集,对比分析了前人年代学、地球化学、古地磁学、古生物学、地层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将南设得兰群岛地层划分为24个岩石地层单元,建立了南设得兰群岛中—新生代火山-沉积地层层序和年代学格架.研究表明;南设得兰群岛火山活动早白垩世—早中新世总...  相似文献   
997.
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全球海温重建资料及CPC的ENSO指数和CMAP降水资料,从南北半球环流协同变化的角度,利用SVD(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方法揭示了南北半球环流同时变化的主要模态及其与ENSO的联系。结果表明:存在南北半球的同时变化模态(BHCM),其可由海平面气压场(SLP)的SVD分析的第一模态(SVD1)表示。BHCM可解释南北半球SLP总协方差的57.36%,且其存在显著的3~5年变化周期及长期趋势。SVD1揭示的长期趋势显示出海表气压异常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升高而在西太平洋及热带印度洋地区下降,利于1998年后异常东风加强,不利于El Ni?o事件的频繁发生。BHCM的空间分布在热带地区关于赤道大致对称,而在北半球中纬度纬向扰动非常明显,在南半球则与AAO密切相关。在年际时间尺度上,此模态与ENSO存在紧密联系。赤道海温异常可强迫南北半球大气作出响应,反过来,南北半球环流的共同变化亦可能对El Ni?o/La Ni?a事件产生影响。北半球冬季时,与BHCM相关的全球降水和气温存在显著异常,当BHCM处于正位相,中国东部及东亚其他区域降水偏少、气温偏低。这些结果有助于人们进一步加深对南北半球环流相互作用变化规律和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998.
渤南洼陷沙二段沉积体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层序地层分析的基本思想, 从单井岩心的成因相解释出发, 在渤南洼陷沙二段详细分层对比的基础上, 研究了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讨论了主要储集岩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渤南洼陷内部沙二段发育较好, 边缘受凸起抬升和物源供给缺乏的影响, 普遍缺失底部砂层; 该区沙二段是在浅水湖泊沉积的背景条件下, 以扇三角洲体系为主的沉积组合, 在研究区西部和北部, 小规模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 沙二段储集岩以扇三角洲前缘的砂岩、含砾砂岩及粉砂岩为主, 东南部储集层物性较好, 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99.
盆地的古地形及构造坡折带的形态和类型决定其沉积充填的特征和储集层砂体的分布。根据对蒙 古国东部塔木察格盆地南部地区南贝尔凹陷和塔南凹陷的盆地边缘的古地貌结构特征分析,将南贝尔凹陷和塔 南凹陷白垩纪发育的古构造坡折带划分为4种类型,分别控制着4种类型沉积相的形成和分布。断崖型坡折带 控制近岸水下扇相及前方的远岸湖底扇相的形成和分布;断阶型坡折带控制扇三角洲相和近岸水下扇相的形成 和分布;缓坡型坡折带控制扇三角洲相的形成和分布。在基准面下降阶段,盆内坡折带控制着远岸湖底扇的形 成和分布。  相似文献   
1000.
南秦岭中段西乡群火山岩岩石成因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南秦岭中段新元古代中期(730-845Ma)西乡群(自下而上包括孙家河组、大石沟组和白勉峡组)火山岩喷发于大陆板内裂谷环境。它们极有可能与导致Rodinia超大陆裂谷化裂解的地幔柱活动有关。根据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南秦岭中段新元古代中期西乡群裂谷基性熔岩总体上属于低Ti/Y(LT,Ti/Y〈500)岩浆类型。LT熔岩又可进一步划分为LT1和LT2等2个亚类。LT1熔岩以高Nb/La(0.87~0.98)、低Thw/NbN(≈1)、缺乏Nb—Ta和Ti的亏损、具有“大隆起”式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分配型式、(^87SrSr^86Sr)(t)=0.703869、εNd(t)=4.83为特征,属于拉斑玄武质岩浆系列;LT2熔岩以低Nb/La(〈0.75)、高ThN/NbN(〉1.4)、Nb—Ta和Ti亏损明显和Sr—Nd同位索比值变化较大为特征。元素和同位素数据表明,西乡群裂谷火山岩的化学变化不是由一个共同的母岩浆结晶分异作用所产生。孙家河组、大石沟组和自勉峡组中TiO2含量大于1.09%的火山岩的母岩浆经受了辉长岩质结晶分离作用。而白勉峡组中TiO2含量小于0.69%的基性熔岩的化学演化则是受控于单斜辉石(cpx)±橄榄石(ol)结晶分离作用。西乡群火山岩系中,基性、中性和酸性熔岩间为分异结晶关系。南秦岭中段新元古代中期西乡群裂谷火山岩系极有可能是源于共同的地幔柱,该地幔柱组分的成分为;εNd(t)≈+5,^87Sr/^86Sr(t)≈0.704,La/Nb≈0.7。南秦岭中段新元古代中期西乡群裂谷基性熔岩存在空间上的地球化学变化:LT1熔岩的母岩浆,没有受到明显的大陆岩石圈混染,保存了鲜明的地幔柱信号;而大陆地壳或大陆岩石圈混染作用对于LT2熔岩的形成则有着重要贡献。研究揭示,南秦岭中段新元古代中期西乡群裂谷基性熔岩的母岩浆总体上产生于上涌地幔柱上部层位(地幔柱头)3G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