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75篇
  免费   1085篇
  国内免费   732篇
测绘学   3974篇
大气科学   1573篇
地球物理   587篇
地质学   468篇
海洋学   885篇
天文学   491篇
综合类   551篇
自然地理   263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242篇
  2022年   255篇
  2021年   330篇
  2020年   225篇
  2019年   328篇
  2018年   254篇
  2017年   313篇
  2016年   258篇
  2015年   332篇
  2014年   493篇
  2013年   358篇
  2012年   419篇
  2011年   422篇
  2010年   381篇
  2009年   376篇
  2008年   463篇
  2007年   318篇
  2006年   317篇
  2005年   307篇
  2004年   277篇
  2003年   337篇
  2002年   245篇
  2001年   232篇
  2000年   192篇
  1999年   142篇
  1998年   125篇
  1997年   125篇
  1996年   115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84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9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91.
卫星热红外波段主要接收来自地球表面或低层大气的电磁辐射,它反映了地表或低层大气的介质热状态,本文从3个方面说明了在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热状况的改变和卫星热红外异常存在着关联.  相似文献   
992.
采用S—VISSR2.0解码、等经纬投影、区域定位、通道分离、云图定标与空间差值等方法对展宽传输接收的FY-2静止气象卫星S—VISSR2.0格式云图进行投影处理、通道分离处理、云图定标、区域云图截取及细网格栅格数据提取;利用9点滤波算法、“Weiss—Smith变异法”等方法,通过细网格云图的野值处理、图像去噪、纹理明化处理进行质量控制;数据组合处理获取云图组合产品资料等方法,对FY-2静止气象卫星云图进行高分辨精细化处理。  相似文献   
993.
主要介绍了利用NOAA和EOS卫星遥感监测莱州湾海冰的方法,简要分析了海冰对不同光谱的反应及海冰和水体在可见光、近红外通道反射率的差异等,对2008年莱州湾海面结冰状况进行了监测,利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提供的海冰厚度计算经验模式,估算了海冰厚度分布及面积。为了使海冰分布更加清晰,对NOAA卫星监测海冰图像进行了彩色增强处理。  相似文献   
994.
夜间或者深夜,在灯光很弱或者没有灯光、星光、月光的情况下,云的目测是比较困难的,利用辅助方法可快速准确地识别云状。  相似文献   
995.
汕头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数值预报产品等,分析2007年4月2日汕头地区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以广东中部的切变和500hPa南支槽为天气背景,地面小股冷空气的入侵触发了强对流天气过程,合适的单站地面要素和物理量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移入型的回波在粤东境内发展加强,是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996.
对2007年6月9日东兰出现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初步的分析,得出一些结论,对于提高预报准确率具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997.
2006年"5.27"暴雨过程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UTC资料、NCEP资料、雷达资料、单站资料和风云2C卫星云图资料,对2006年5月27日广西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以及物理量场、云团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由冷锋、高空槽和低层切变线引发的这次暴雨天气过程发生前后的环流演变、动力学和水汽条件物理因子与暴雨的关系,为今后预测这类天气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8.
Scientific observations at total solar eclips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occasion of the longest totality of an eclipse in the 18 yr 11^1/3 d saros cycle leads to taking stock of the scientific value of ground-based eclipse observations in this space age. Though a number of space satellites from the U.S., Europe, Japan, and Russia study the Sun, scientists at eclipses can observe the solar chromosphere and corona at higher spatial resolution, at higher temporal resolution, and at higher spectral resolution than are possible aloft. Furthermore, eclipse expeditions can transport a wide variety of state-of-the-art equipment to the path of totality. Thus, for at least some years to come, solar eclipse observations will remain both scientifically valuable and cost-effective ways to study the outer solar atmosphere.  相似文献   
999.
上一期我们讲了红外天文卫星(IRAS)和它巨大的科学成就。这一期我们将要介绍的是IRAS之后另一个重要的红外空间项目——欧洲空间局(ESA)的红外空间天文台(Infrared Space Observatory,简称ISO).  相似文献   
1000.
空间天文学诞生的四十多年来,极大地影响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通过空间望远镜来观测星空是空间天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使得我们的视野更为广阔。所以,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下这几十年来对现代天文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空间望远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