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8篇
  免费   314篇
  国内免费   252篇
测绘学   524篇
大气科学   233篇
地球物理   587篇
地质学   815篇
海洋学   274篇
天文学   51篇
综合类   429篇
自然地理   931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301篇
  2013年   168篇
  2012年   288篇
  2011年   270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268篇
  2008年   197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75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活断层工作方法在中早期历史地震研究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丰富,是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及世界地震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巨大作用。我们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的地震历史记载并不完备,如:历史地震资料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分布的不平衡;历史地震震级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有相当一部分地震有史料记载,但无法编入“中国强震目录”等。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史料地震学需要进一步开拓和发展。本文以两个应用实例说明把活断层工作方法及现代年代学方法引入早期疑难或缺失的历史地震研究中是必要的和可能的。  相似文献   
992.
历史地震资料的应用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分析了目前地震资料现状及其在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的差别;中源地震的破坏现象;震中位置的不确定性;震源深度的不确定性等。提出了在今后防震减灾工作中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历史地震资料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3.
鲁皖豫交界地区地震活动特点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言本文所述的鲁皖豫交界地区是指 3 1 .5°~ 3 6°N,1 1 3 .5°~ 1 1 7°E的范围。据历史地震记载 ,1 40 0年以来该区共发生 M≥ 6的地震 1 0次 ,最大地震为 1 93 7年荷泽 7.0级。近期地震活动实况表明 ,1 983年荷泽 5.9级地震后 ,研究区中等地震活动出现约 8年的平静 ( 1 984~ 1 991 )后 ,于 1 992年开始活动 ,特别是近两年来 ,连续发生 5次中等地震( 1 998年 1月 2 6日濮阳 4 .0 ;1 999年 5月 2 0日濮阳 4 .0 ,1 2月 3 0日阜阳 4 .6;2 0 0 0年 1月 2 8日随州 4 .1级及 4月 2 6日成安 4 .1级地震 )。这种由平静转为活跃的特点是否预…  相似文献   
994.
历史时期我国沙尘暴东渐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宋豫秦  张力小 《中国沙漠》2002,22(6):632-635
对历史时期我国沙尘暴发生的特点进行初步总结的结果显示:自汉代之后,沙尘暴发生的范围开始向东扩展,至元明清时期,其发生范围扩展到几乎整个华北地区.这一发展趋势虽与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密切相关,但农业经济开发活动向西北地区的转移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95.
试从气候和人类活动看黄河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该文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角度出发,选取了人类历史时期的两个时间段(1949年以前和以后);在第一阶段,从农牧业界线的变迁,黄河下游的河湖变迁,黄河曲率的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和黄河在历史时期的决淤泛滥频率的对比与关系方面分析,得出黄河下游的决淤泛滥有两个最关键的因素,即人类活动叠架于气候的变迁之上,在第二阶段,黄河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延伸缓慢,主要原因应是气候的变化,所以黄河中游的生态建设切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马鸣 《干旱区地理》2002,25(2):139-142
经过实地考察和访问,以及结合中国古籍和近代的鸟类学文献,对曾经分布于我国新疆的中亚白鹳(Ciconia ciconia asiatica)种群的过去和现在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据Scully(1876)和Ludlow and Kinnear(1933-34)等记载,一百年前,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种类,曾广泛分布于新疆南部的莎车和喀什等地区。根据笔者自1985-2001年对新疆各地的调查和访问,中亚白鹳在新疆(或者说在全中国)消失的年代大约为1980年前后。其原因归结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如绿洲人口的增加、农业开垦、栖息环境(湿地)的破坏和丧失、种间竞争(自然因素)以及不应有的滥捕乱猎行为等。白鹳比较喜欢亲近人类(有“送子鸟”之美誉),这也是其遭受厄运的原因之一。目前,新疆还有十几种鸟类(如鹈鹕、琵鹭、黑鹳、鸿雁、疣鼻天鹅、云石斑鸭、白肩雕、马雕、猎隼、黄爪率、白鹤、斑胸田鸡、长脚秧鸡、大鸨、小鸨、波斑鸨、遗鸥、小鸥、中亚鸽等)亦正面临相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999.
该文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角度出发 ,选取了人类历史时期的两个时间段 (194 9年以前和以后 ) :在第一阶段 ,从农牧业界线的变迁、黄河下游的河湖变迁、黄河曲率的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和黄河在历史时期的决淤泛滥频率的对比与关系方面分析 ,得出黄河下游的决淤泛滥有两个最关键的因素 ,即人类活动叠加于气候的变迁之上 ;在第二阶段 ,黄河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延伸缓慢 ,主要原因应是气候的变化 ,所以黄河中游的生态建设切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1000.
西辽河流域历史早期的文化景观格局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胡金明  崔海亭 《地理研究》2002,21(6):723-732
考古发现表明 ,西辽河流域自历史早期以来 ,先后演绎了多期文化 ,文明一直延续至今。本文根据大量的野外考古调查资料 ,在典型考古遗址、教来河流域、敖汉旗三个空间尺度上建立了本区历史早期文化景观的DEM模型 ,分析了赤峰全境历史早期文化遗址点的水平分布格局 ,从四个不同的空间尺度探讨了西辽河流域历史早期文化景观的演变过程 ,概括出本区历史时期文化景观垂向变迁和水平变迁两种模式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本区人地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