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6篇
  免费   397篇
  国内免费   315篇
测绘学   522篇
大气科学   232篇
地球物理   632篇
地质学   1147篇
海洋学   283篇
天文学   82篇
综合类   442篇
自然地理   868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308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298篇
  2011年   278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293篇
  2008年   210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87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59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李平日 《地理学报》2002,57(1):120-120
为江河作传,是一项创造性的探索:把历史地理学与文化地理学有机融合,更是重要的探索。司徒尚纪著的《珠江传》(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展现了历史地理学与文化地理学浑然融合的精妙,读来引人入胜,不忍释卷。 珠江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有别于黄河、长江等江河。它自宋以后经济、文化己显现其后来居上的活力,近年更乘改革开放的机遇创造了震惊世界的经济奇迹,其发展速度己带动了全国。为珠江作传,其目的属肯定无疑,困难在于必须从浩瀚的史籍中汲取精华,阐发珠江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经济、文化、生态、民族、民俗等特色。《珠…  相似文献   
62.
63.
64.
65.
66.
2500年来艾比湖的环境演变信息   总被引:22,自引:9,他引:22  
通过对艾比湖缘1,8m浅孔的沉积相和孢粉组合,结合14C测年资料分析。指出近2500年来艾比湖的沉积环境总体是比较稳定的,但由于气候波动引起艾比湖水位曾发生较明显的变化。约在公元前300~400年,是艾比湖面积缩小时期;约公元前300—公元300年,即东周末至西晋,是艾比湖水位较高时期;约公元300—1400年,即东晋至15世纪初,是艾比湖的高水位时期;约15世纪初至17世纪中是艾比湖的水位下降期,但水位比现代仍然高;约17世纪中至19世纪初的小冰期是艾比湖的水位上升期。研究还提供了历史时期湖泊的盐度变化和湖周发生大火的信息。  相似文献   
67.
位于华北平原北部的北京,东西北三面环山,形如海湾,中间为一小平原,是地质历史演变成的一块风水宝地。自春秋战国时期作为燕都蓟城,经秦、汉、晋、隋、唐、五代、宋(辽、金)等历代变迁,于金贞元年建都,至其后的元、明、清,多作为都城,先后定名为中都、中都永安府、大都、大都路总管府、北平府、北京、京师顺天府。自辽代起北京城范围比今北京大。北京城地域演变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自然形成的,它应对现今城市规划布局、人才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8.
介绍了中国及邻区地震目录数据库的开发状况,从历史强震、近代强震及强震震源深度等几个方面,结合我国及邻区板块构造以及应力状态、壳幔结构的东西部差异对我国强震的空间格局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公元1900年以前我国华北地区的强震呈现出大梯形格局,而公元1900年之后我国强震则以西部的巨大扇形为主要特征,其中震源深度最深的区域分别位于大扇形的2个顶点处,即兴都库什-帕米尔以及缅印交界地区.就我国强震所特有的空间分布格局对我国强震的线性以及区域性迁移模式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其中线性迁移模式又可细分为前进跳跃式和钟摆式.对文中涉及的强震迁移机制分别利用断层破裂、弹簧-滑块、壳幔的结构性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等模型进行了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69.
河套断陷带大青山山前断裂晚第四纪古地震完整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冉勇康  张培震  陈立春 《地学前缘》2003,10(Z1):207-216
通过沿大青山山前断裂 18个探槽的古地震分析 ,分别确定了 5个段落的 2 2次古地震事件。呼和浩特段 ,距今约 1.9万a以来 7次 ,平均重复间隔时间 (2 4 6 2± 4 13)a ;毕克齐段距今 2 .2万a以来 4次 ;土左旗西段距今 1.1万a以来 4次 ,平均重复间隔时间 (2 94 8± 5 6 0 )a ;土右旗西段距今约 1.1万a以来 5次 ,平均重复间隔时间 (2 2 89± 36 0 )a ;包头段距今 2 .3万a以来 2次。由断层位移量限定法和多探槽校验法判定 ,大青山山前断裂已揭露的古地震事件还不完全代表晚第四纪全断裂的大地震活动历史。只有在呼和浩特段 1.9万a以来、土左旗西段和土右旗西段约 1.1万a以来活动历史基本完整。其它两个段落不完整。这是用这些古地震资料评价该断裂未来地震危险性 ,以及今后进一步工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0.
底质不连续面是沉积作用中断时所形成的一种地层界面。根据底质的粘结程度可将底质不连续面划分为两大类:固底不连续面和硬底不连续面。固底不连续面中的简单停积面依靠沉积序列的变化来识别,界面上、下的生物地层带是连续的;而复成停积面上、下的生物地层带不连续。在硬底不连续面中,硬底的上、下地层属于同一个沉积体系,而继承性岩底的上、下地层则属于不同的沉积体系,其间发生过重大的沉积间断。根据底质控制的Glossifungites遗迹相和Trypanites遗迹相可以有效地识别各类不连续面并解释其成因。三种类型的不连续面具有层序地层学意义:①侵蚀性不连续面,包括低水位侵蚀面(LSE)和海进侵蚀面(TSE);②无沉积间断面;③沉积性不连续面(凝缩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