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28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31.
以3D-Barnes方案插值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等高平面资料,用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ertically Integrated Liquid Water Content,简称:VIL)的理论模式计算雹云单体在演变过程中的VIL、用MAX函数逐个提取最大VIL(简称;VILmax),采用统计和分段函数处理技术,对2004-2005年5-8月青藏高原东北侧的16个雹云单体的VILmax的演变特征及其与地面降雹的时间关系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雹云单体出现降雹时所需的VILmax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但同一雹云单体在演变过程中其VILmax均存在"爆发式增长"和"爆发式降低"现象;(2)雹云单体在首次降雹前4个资料时间间隔(22 min)内其VILmax将出现2次"爆发式增长"现象,出现第1次"爆发式增长"现象时地面不会降雹,维持1-2个资料时间间隔(5-11 min)后出现第2次"爆发式增长"现象时地面开始降雹;同一雹云单体再次降雹时没有第1次"爆发式增长"现象,出现"爆发式降低"现象时地面降雹停止;(3)通过个例总结并定义的雹云单体最大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变化率(简称:GVILmax)的"正(负)峰"现象与VILmax的"爆发式增长(降低)"现象所对应的时间完全吻合,且利用GVILmax "正(负)峰"现象识别雹云单体"爆发式增长(降低)"现象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根据雹云单体GVILmax "正(负)峰"现象与地面降雹的时间关系建立的经验公式计算降雹的时间误差在1个资料时间间隔(5-6 min)内.  相似文献   
132.
雷达资料在孤立单体雷电预警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 结合探空、闪电资料对2005年夏季北京地区的20个单体过程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40 dBz是比较适合该地区雷电预警的一个雷达回波特征参量; 在此基础之上, 将0 ℃层结高度作为基础特征高度, 并结合-10 ℃层结高度和强回波所占比例对孤立单体的雷电发生进行综合预警是一种较为接近实际应用的方法。根据以上分析, 该文针对孤立单体能否发生闪电、以及闪电发生的起始时间给出了一个初步的预报方法, 并利用22个孤立单体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在对单体是否会发展为雷暴单体, 以及雷暴单体中初次闪电发生时段的预报方面效果较好。同时还发现, 雷暴单体中从25 dBz回波出现到单体的35 dBz回波厚度变化率达到极值的时间差, 与雷暴中最早的云闪与最早的地闪之间的时间差, 两者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这为进一步预测地闪的发生提供了一个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3.
王旭  柴洪洲  王昶 《测绘学报》2020,49(5):580-588
结合钟差数据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化率的T-S模糊神经网络(TSFNN)钟差预报模型。首先计算相邻历元间钟差的变化率值并对其进行建模;然后利用TSFNN模型预报钟差变化率值,再将预报的变化率值还原,得到钟差预报值;最后,通过算例将本文所建模型与IGU-P产品、二次多项式模型(QP)及灰色模型(GM(1,1))进行试验对比。结果表明:在使用变化率方法后,TSFNN模型预报的精度和稳定性分别提高了69.8%和76.3%,而且与IGU-P钟差产品相比,预报的精度高出约10倍,同时模型预报的效果优于两种常用模型。因此,该模型可以实现卫星钟差较高精度的预报。  相似文献   
134.
基于启动压力梯度的低渗透砂岩储层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大庆杏树岗油田的取芯资料、论述了低渗透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以及渗流特征。通过测试不同渗透率岩芯样品的启动压力梯度.得出了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不同渗透率储层的启动压力梯度变化率的数量级不同,并依此建立了低渗透砂岩储层分类的新方法。按照该方法重新确定了低渗透储层的渗透率上限.并将低渗透储层划分为3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5.
储层含油气后会在地震资料的频谱上出现较为明显的衰减现象,利用这一特征可以进行油气检测。过去更多的计算方法是在高频段计算衰减梯度,并取得了较好的实用效果。随着高精度地震技术的进步,地震资料频带得到拓宽,低频信息也更丰富,提取地震低频信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在地震低频信号段,研究发展了基于经验模态分解低频能量变化率的高精度的低频信号提取方法,使用该提取方法测试了正演模型,以及对研究区储层岩性油气藏进行了测试,效果与钻井吻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发展的低频信号提取方法进一步提高了油气检测能力。  相似文献   
136.
基于GRACE时变重力场反演南极冰盖质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UTCSR发布的GRACE Level-2 RL04版本2003-01—2008-08月的重力场模型估计南极冰盖质量变化。由于GRACE提供的C20项不准确,利用SLR测得的C20项进行替换。对于经度方向上出现的条纹状信号,采用去相关滤波处理。选择去掉其中某一个月的位模型重新反演南极冰盖质量变化,发现相同区域的质量变化率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联合得到的位模型、滤波技术以及ICE-5G冰后回弹模型观测到的西南极Amundsen地区和南极半岛的冰盖质量消融现象,其等效水高变化分别为-5.28±0.95 cm/a、-1.82±0.77 cm/a;而Ronne冰架以及东部Enderby地区冰盖质量在增加,分别为1.42±0.69 cm/a、1.43±0.72 cm/a。与已有研究结果比较发现:西南极冰盖质量在加速融化,而Ronne冰架以及东部Enderby地区冰盖等效水高变化率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7.
中国边际能源消耗的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边际能源消耗的分析方法研究中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借助于SPSS软件对不同研究区域的样本数据进行线性与非线性回归分析,模拟能源消费历程,预测全国及29个省级行政单位边际能源消耗变化率为0的年份(即经济增长,但能源消耗不增长),并得出能源消耗时空特征的结论.在时间发展维度上,研究时间段内我国能源消耗经历了4个阶段,整体趋势呈"双驼峰"状,目前我国处于能源消费的第四阶段,预计还要经过16年的时间才能达到能源消耗最佳状态;在空间分布层面上,边际能源消耗变化率等级大致沿西北-东南线阶梯状由内陆到沿海逐渐提高,能源减耗潜力逐渐增大.提出促进极限值尽早出现的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8.
塔河油田奥陶系灰岩溶洞反射特征表现为"串珠状"强振幅短同相轴反射结构,但该串珠状反射的地震属性在空间展布的视体积与其对应的实际体积差异很大,因此,需要确定地震波振幅分辨塔河油田溶洞最小高度.本文在分析塔河油田钻遇储层段储层厚度特征的基础上,分别导出洞穴内一次反射渡和含一次多次波的时域反射脉冲响应的振幅谱关于洞穴高度的解析表达式,进而对不同洞穴高度、不同类型的充填物时洞穴反射振幅谱特征以及相位关于频率的变化率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谱出现极大值相应的洞穴高度在相位关于频率变化率曲线上对应的洞穴高度处也出现极大,可以利用相位关于频率的变化率来检测溶洞内是否有充填物.  相似文献   
139.
以静止卫星长波辐射资料(OLR)为数据源,应用功率谱相对变化法对有资料覆盖的中国大陆5.6~6.4级中强地震进行了分析研究.使用的有效数据的起止时间为2006年1月1日到2010年12月31日,其中2009年11月25日到2010年12月31日为FY2-E卫星数据(FY2-E为FY2-C替代星).由于数据量大,我们只选择了地理范围为5° N~50°S、55°~150°E内的数据进行了处理.  相似文献   
140.
研究渭河径流年内分配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有助于在区域视角下进一步掌握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不断加剧背景下的水文响应。本文基于1960-2005年实测径流、面降雨以及潜在蒸发量的月序列数据,采用集中度与不均匀系数两个指标分析渭河径流年内分配特征的时空变化规律。运用Mann-Kendall法求算了渭河流域径流集中度与不均匀系数的变化趋势,采用启发式分割法诊断径流年内分配特征值的变异点,并运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定量计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径流年内分配特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①渭河实测径流年内分配特征值的年变化过程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张家山站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该流域旱涝风险有所增加;②林家村与张家山站的实测径流年内分配特征值均存在1973年这一变异点,而华县站无变异点存在;③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对林家村站径流年内分配集中度与不均匀系数的贡献率分别为27.15%,72.85% 和12.10%,87.90%,而对张家山站的贡献率分别为39.11%,60.89%和33.73%,66.27%。人类活动是渭河实测径流年内分配特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