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111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11.
典型高风险堰塞湖具有崩塌滑坡方量大、集雨面积大、蓄水量大、溃决历时短、破坏力强、灾害链长等特点,属重大水旱灾害。堰塞湖信息快速获取、风险快速评估、风险处置与快速解危、风险管控预报等方面技术仍较为薄弱,其风险防范及应对属世界性难题。本文在分析堰塞湖致灾危害的基础上,归纳梳理了堰塞湖风险类型及其防范与对策,提出有必要在堰塞湖灾损发生前及早发现隐患、分析预测潜在风险,进而提前干预来减免风险;从堰塞湖风险评估、风险处置、风险后评估及后续处置等方面对堰塞湖风险防范与对策进行了总结,提出堰塞湖风险应对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以期为堰塞湖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2.
1933年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岷江上游叠溪地区的7.5级地震,致岷江干流两岸岩体崩滑堵江,形成叠溪小海子堰塞湖。堰塞湖形成后,水流携带松坪沟流域内的泥砂进入堰塞湖不断沉积,形成具有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3层结构的吉尔伯特型扇三角洲。基于野外调查,本文对叠溪堰塞湖三角洲沉积物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依据沉积物的地貌和沉积特征推断松坪沟流域至少发生过两次大型洪水事件。采用水力学中的水流能量法反演计算,结果表明这两次洪水的最大洪峰流量分别为405.4 m3·s-1和365.4 m3·s-1。叠溪堰塞湖沉积特征与历史洪峰流量的重建,对于了解震后堰塞湖地质环境及演化规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地质灾害等事件的发生频率、危害程度在工程建设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3.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在空军、总参等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快速获取了北川、汶川等极重灾区的航空遥感资料。本文介绍了以航空遥感资料为主,结合北京1号小卫星、CBERS-02B等卫星数据快速调查地震堰塞湖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4.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在空军、总参等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快速获取了北川、汶川等极重灾区的航空遥感资料。本文介绍了以航空遥感资料为主,结合北京1号小卫星、CBERS-02B等卫星数据快速调查地震堰塞湖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5.
1.图1为某地等高线图,该区域如果有一堰塞湖,最可能分布地区的数码代号是( )  相似文献   
116.
黄河源区日玛曲流域古堰塞湖的沉积特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河源区支流日玛曲河谷发现第四纪湖相沉积,以含砾粉砂、粉砂、粘土互层组合为特征,形成河流的第一阶地基座。通过对该剖面野外岩性观测、^14C测年分析,探讨了古湖形成时代及成因,以及古湖发育时期周围的植被与环境。研究结果发现,古湖形成于3120aBP前后,可能属于地震堰塞湖,于640aBP以后出现决堤事件。  相似文献   
117.
雷波马湖地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波马湖地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发育典型、分布集中,主要包括马湖湖泊景观、湿地景观、地质灾害遗迹景观、岩溶景观等类型。本文对马湖地区主要遗迹资源进行了阐述,并对其突出价值进行了定性与定量评价,得出马湖地区有建立国家级地质公园实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8.
在对岷江1933年叠溪古镇地震滑坡调查研究中,对较场大滑坡上覆盖的较古老的土黄色厚土层进行详细研究,发现并确认这是一套静水环境下的河湖相沉积物,定名为叠溪古堰塞湖相沉积。这套湖相沉积物厚度最大可达200余m,根据14C测试,形成于约两万年以前。此后在叠溪下游以及岷江支流杂谷脑河中又发现了几个古堰塞湖沉积物,测年初步判定,也都形成于距今两万年左右。这一事实揭示两万年以前岷江上游曾发生过一次重大的变动,系列堰塞湖几乎在同一时期出现,形成了特殊的生态环境,消亡过程必然对其下游乃至川西平原环境的演化发生重要影响。堰塞湖沉积物中记载了地质环境和古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是深入系统研究青藏高原前缘地质环境近期演化规律的极为可贵的资料。文中对这些古堰塞湖作了简要介绍,并就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19.
岷江叠溪古堰塞湖的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岷江上游及其支流杂谷脑河中发现了多处滑坡古堰塞湖沉积物,并受到广泛关注,但也有不少学者质疑是否是堰塞湖相沉积物.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引发了几十个规模较大的滑坡堰塞湖,叠溪古堰塞湖展示的重大地质历史事件再次引起学术界广泛的关注.本文根据最新调查、勘查和测试资料对古堰塞湖的形成与消亡过程做了进一步查证...  相似文献   
120.
2008-5.12地震中,由于当时强烈的地震作用,使得地震灾区地表变形巨大,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威胁着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震中地区出现的主要灾害形式为边坡的崩滑及崩滑堆积体堵江(河、路)。本文通过对青牛沱崩塌群及崩滑堵江形成堰塞湖的基本特征的论述,分析了其形成机制和产生的危害特征,最后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防治对策。为在恶劣环境下的地质灾害评价和防治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思路,也为以后相似情况下的其他地区的灾害评价、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