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13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21.
冯锐 《地震科学进展》2023,(12):594-606
商周期间的地震记载多在川西—陕甘交界地区,山体垮塌十分普遍。现代科学将之划分成4种主要形态:落石、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其中以地震致崩塌和滑坡的危害最大。具体地介绍了汶川、湔江、叠溪和磨西地震山崩的灾情,特别是王家岩滑坡的力学机制;分析了历史上滑坡、河流改道、堰塞湖溃坝三大次生灾害;说明在青藏高原的推挤作用下,该区岩体的反复破裂是致灾元凶。  相似文献   
122.
岷江叠溪古堰塞湖的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岷江上游及其支流杂谷脑河中发现了多处滑坡古堰塞湖沉积物,并受到广泛关注,但也有不少学者质疑是否是堰塞湖相沉积物.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引发了几十个规模较大的滑坡堰塞湖,叠溪古堰塞湖展示的重大地质历史事件再次引起学术界广泛的关注.本文根据最新调查、勘查和测试资料对古堰塞湖的形成与消亡过程做了进一步查证...  相似文献   
123.
2008-5.12地震中,由于当时强烈的地震作用,使得地震灾区地表变形巨大,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威胁着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震中地区出现的主要灾害形式为边坡的崩滑及崩滑堆积体堵江(河、路)。本文通过对青牛沱崩塌群及崩滑堵江形成堰塞湖的基本特征的论述,分析了其形成机制和产生的危害特征,最后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防治对策。为在恶劣环境下的地质灾害评价和防治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思路,也为以后相似情况下的其他地区的灾害评价、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4.
综合采用现场调查、测量及室内理论分析等方法,以金沙江干流寨子村巨型滑坡群和金沙江支流海口大型滑坡为例,对滑坡堵江的地貌效应进行了初步探讨.寨子村古滑坡群的滑坡坝及堰塞湖沉积均有残留,后者沿江分布长度55km,面积约120km2.堵江段的金沙江平面弯曲、纵断面比降小、横断面宽而浅,具有平原区河流特征,与非堵江段差异显著.堰塞湖沉积分布区地形开阔,发育有土塬、冲沟及土梁等地貌单元,有时还会发生沙尘暴.海口滑坡的滑坡坝和堰塞湖沉积均保存完整:前者顺河水平投影长约1000m、最大厚度135m,后者沿河长3krn、面积8km2;两者分别使海口河河床比降增大、减小了11‰ 和95‰.滑坡堵江的地貌效应显著,它可以抑制高1山峡谷区的河流底蚀,使之成为“走两步退一步”的自我调节过程,而营造开阔空间的堰塞湖沉积大多都可开垦为农田,在长期影响所在区域地貌演化的同时,也为人类在复杂山区创造了若干宜居场所.  相似文献   
125.
2013-04-20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 km.截至4月29日地震共造成196人遇难,21人失踪,13484人受伤,200余万人受灾.地震发生后,我们立即开展了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遥感解译、实地调查及危险性评估工作.作者定义了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分析了次生山地灾害的活动特征、形成机制与模式以及发展趋势,并与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进行了对比.初步查明芦山地震诱发了1460余处崩塌和滑坡,大量落石和4处堰塞湖.次生山地灾害具有规模小、群发性和高位破坏的特征.崩塌和落石成群发育于坚硬岩石形成的陡坡上,主要发育区段有:芦山县的宝盛乡金鸡峡、双石镇大岩峡以及省道S210线K317路段和灵关镇以北小关子段,对沿河公路及救援生命通道影响严重.滑坡数量较少,以中小规模为主,主要发生于砂岩、页岩和松散堆积层中,仅发现一处大型滑坡并转化为碎屑流.堰塞湖主要由崩塌、滑坡形成,均为低危险性小型堰塞湖.芦山地震次生灾害的主控因素为构造、岩性、结构面和地形,崩塌破坏主要表现为顺层滑动破坏型、切层倾倒破坏型和结构面控制破坏型3种模式.芦山地震诱发崩塌、滑坡的数量、分布范围和规模比汶川地震小得多,其数量仅为汶川地震的5.53%,造成的地表破坏面积(3.06 km2)仅为0.57%.芦山地震区两次地震扰动的叠加效应,大大降低坡体的稳定性,震后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性增加,增幅有限,活跃期也相对较短,但震区山地灾害的隐伏性和隐蔽性强,给隐患排查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126.
岷江上游堰塞湖沉积中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成因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在岷江上游及其支流河谷中的晚第四纪古堰塞湖地层中发现的大量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类型、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分为两类:一类是小型的层内变形构造,如液化卷曲变形、泄水构造、负荷构造、阶梯状微断裂等,其形成与软沉积物的塑性变形、液化和流动作用相关;另一类是崩(滑)塌体对软沉积物的扰动形成的大型褶曲构造.通过与其它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对比以及对区域构造环境的分析,得出地震、崩塌和滑坡等灾害性地质事件是造成河谷区古堰塞湖地层中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发育的最可能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27.
作者在怒江道街—惠通桥段考察研究中,填绘了道街盆地的晚新生代地质图,测量了多条河谷横剖面,不仅重新厘定了河谷中拔河150m以下的多级低阶地,而且在拔河180~380m的高度上发现了多级由磨圆良好、成分复杂的厚层冲积砾石层所组成的高阶地,及厚近100m的堰塞湖成因的砂层及其下伏厚约100 m的砾石层.本文采集并测试了低阶...  相似文献   
128.
“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大地爱的深沉”。2013年5月23日,一个消瘦的身影永远倒在了北川大地上。兰辉,一个普通的北川人,用他的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上交了一份有关“党性”令人动容的答卷。一个月跑6000公里的兰辉,强忍着病痛的折磨;偷偷出院的兰辉,最终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把自己全部的热情都奉献给了脚下那片他深深眷恋的大地,留下了家人乡亲的无尽悲伤。巍巍大山可以作证,默默的堰塞湖可以作证,兰辉,永远地留在了北川的大地上,永远留在了所有百姓的心中。  相似文献   
129.
通过对甘肃省舟曲县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8.8"特大暴雨型泥石流的调查分析,认为突发性强降雨、高山峡谷地貌和丰富松散堆积物是该泥石流灾害发生的3个成因特征.就致灾特征而言,涉及到承灾对象,包括3个方面,首先是堆积区高密度建筑的挤占造成行洪能力不足,致使出谷口后的面状泥石流再次汇集,引起泥石流流量集中和过流断面不足,破坏性...  相似文献   
130.
汶川地震后唐家山、小岗剑等堰寒湖的应急处置中都采用了开挖泄流槽这一措施,但出现了溃决流量超过了下游城镇防洪标准的危险情景.为控制堰塞湖排泄洪水超过下游区域的防护能力,排泄后期在泄流槽中加入人工结构体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措施.通过室内模型实验,在泄流槽排泄后期抛投不同型式的人工结构体进行流量调控,包括四面体实体结构、四面体实体结构串、四面体实心框架结构和四面体实心框架结构串4种型式.通过抛投人工结构体与未抛投人工结构体的对比实验,发现:1.前者比后者溃决洪峰流量减小了26.6%~61.7%,说明人工结构体在控制溃决洪峰流量方面有显著效果;2.通过流量综合分析,提出人工结构式优选次序为:四面体实心框架结构串、四面体实体结构串、四面体实心框架结构、四面体实体结构;3.从残留体高度上看,未抛投人工结构体的坝体残留高度为原始坝高的1/3,堰塞体后部基本上是冲刷到底,而抛投了人工结构体的坝体残留高度为原始坝高的1/2,说明人工结构体控制堰塞坝下切侵蚀方面有较显著的效果.且从制作工序、制作时间和制作成本三方面,探讨了四面体实体和四面体实心框架结构的适用性,在施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使用四面体实心框架结构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