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08篇
  免费   956篇
  国内免费   1576篇
测绘学   1429篇
大气科学   650篇
地球物理   425篇
地质学   4667篇
海洋学   468篇
天文学   279篇
综合类   562篇
自然地理   1960篇
  2024年   106篇
  2023年   299篇
  2022年   333篇
  2021年   398篇
  2020年   297篇
  2019年   321篇
  2018年   253篇
  2017年   229篇
  2016年   275篇
  2015年   329篇
  2014年   565篇
  2013年   376篇
  2012年   456篇
  2011年   461篇
  2010年   458篇
  2009年   473篇
  2008年   463篇
  2007年   461篇
  2006年   484篇
  2005年   392篇
  2004年   332篇
  2003年   304篇
  2002年   323篇
  2001年   274篇
  2000年   181篇
  1999年   185篇
  1998年   153篇
  1997年   150篇
  1996年   142篇
  1995年   142篇
  1994年   142篇
  1993年   120篇
  1992年   151篇
  1991年   116篇
  1990年   115篇
  1989年   98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4篇
  1977年   4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5篇
  1946年   2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对赣南八仙脑钨矿区发现的氟磷铁锰矿进行了激光拉曼光谱、X射线粉晶衍射和电子探针成分研究,显示该种矿物为接近锰端元的氟磷锰矿。氟磷锰矿中含有丰富的气液两相包裹体,大者超过150μm,且多为气/液比小于1的富液相包裹体。拉曼光谱显示,气相组分中不仅含有H2O,还含有CH4、CO2,而液相组分则以H2O为主。氟磷锰矿在含钨石英脉中出现,且空间上与石英、萤石等脉石矿物密切共生,说明八仙脑钨矿床成矿流体具有富氟富磷的特征。此外,根据矿石中氟磷锰矿的存在,也可以初步判断相关的花岗岩体可能是富氟的花岗岩。  相似文献   
902.
通过对陕西省泾惠渠灌区现场调查及土壤样品的采集,分析了灌区土壤中Hg、Cd、Cr、Pb、As、Cu、Zn等7种元素的含量,应用地质累积指数对灌区土壤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从区域分布看,阎良区、临潼区、高陵县所属采样点污染较严重;Hg污染最严重,地质累积指数为1.007~3.117,58%的采样点级别为3级,属中度污染到强污染,38%的采样点级别为2级,属中度污染;Zn污染程度次之,地质累积指数为-0.407~1.644,71%的采样点级别为1级,属无污染到中污染;Cd污染变异程度最大,地质累积指数为-2.705~3.312,70%的采样点级别0级,属无污染,但个别采样点达到了强污染;Cu的地质累积指数为-0.535~0.421,Pb为-1.119~-0.144,Cr为-1.005~-0.458,As为-0.562~0.077,除个别点外这些重金属污染级别皆为0级,属无污染。  相似文献   
903.
基于建立在莫高窟窟顶的密闭拱棚,通过监测棚内凝结水量和空气温湿度,对极干旱地区典型极干旱气候条件下土壤与大气水分的相互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棚内凝结水量和空气温湿度的监测结果表明,在热动力作用下存在地下水分向大气输送的过程,其原因主要是在温度作用下土壤结合水分的分解蒸发与土壤盐分的吸湿吸附的交替作用。这也是形成所谓“土壤凝结水分”与“土壤水分呼吸”的根源。当温度升高时,土壤结合水分分解蒸发“呼出”水分,当温度降低时土壤盐分吸湿吸附,“吸入”大气水分,形成土壤与大气不对称水分交流。称质量实验表明:土壤水分的变化与空气温度的变化完全对应;有深层水分支持的土壤吸收大气水分的能力相对较差。极干旱地区土壤与大气水分的相互影响研究结果能为莫高窟珍贵文物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04.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influence of base metal mining on heavy metal levels in soils and plants in the vicinity of Arufu lead-zinc mine, Nigeria. Soil samples (0-15 cm depth) and pla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cul-tivated farmlands in and around the mine, the unmineralized site and a nearby forest (the control site). The samples were analyzed for heavy metals (Fe, Zn, Mn, Cu, Pb, Cr and Cd) by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 (AAS).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oils (pH and LOI) were also measured.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s from cultivated farm-lands have neutral pH values (6.5-7.5), and low organic matter contents (10%). Levels of Zn, Pb and Cd in culti-vated soils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centrations obtained from the control site. These heavy metals are most probably sourced from mining and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in the study area.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measured in plant parts decreased in the order of rice leavescassava tuberspeelings. In the same plant species, metal levels decreased in the order of ZnFeMnCuPbCrCd. Most heavy metals were found in plant parts at average concentrations normally observed in plants grown in uncontaminated soil, however, elevated concentrations of Pb and Cd were found in a few cassava samples close to the mine dump. A stepwis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identified soil metal contents, pH and LOI as some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soil-plant metal uptake.  相似文献   
905.
首次报道了一种拼合处理的软玉及其鉴定特征。通过常规宝石学测试、红外光谱和X荧光能谱分析,对该类样品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从外观上,样品的"皮"与主体结合处的颜色分界截然,有明显的粘结痕迹和大量的蜡与气泡;拼合面两侧区域的红外光谱完全不一样;X荧光能谱显示,其"皮"较主体部分缺少Ca峰。根据测试结果认为,样品应为染色岫玉软玉拼合石。  相似文献   
906.
宋志韬 《吉林地质》2010,29(1):110-113
通过测定退化草牧场防护林土壤酶活性,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草牧场防护林之间酶活性不同,其中网格状防护林酶活性比其他类型防护林(带状林、片状林、疏林、无林地)酶活性普遍偏高,尤其高于疏林地和无林地,25年时的酶活性与带状防护林和片状防护林的酶活性相差不大。带状防护林酶活性大小仅次于网格状防护林,也高于疏林地和无林地。片状林、疏林和无林地这3种类型防护林的酶活性上下差异不显著。各类型防护林中,随防护距离的远近相应的各种酶活性也在变化,但各自的变化趋势不一样,带状防护林中,脲酶和蔗糖酶都随防护距离的增长而减小,多酚氧化酶则随距离的增长在变大。网格状防护林中,林龄不同,各种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又各不一样。  相似文献   
907.
ICP-MS测定土壤中的As、Cr、Pb、Se、Cu和Z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飞  张之鑫 《吉林地质》2010,29(3):90-91,94
本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测定了土壤的As、Cr、Pb、Se、Cu和Zn6种微量元素的质量分数,以In作为内标进行基体效应的补偿,方法快速灵敏,回收率为92.4%~106.8%,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0%,结果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908.
刘顺民 《福建地质》2010,29(3):238-243
在福建省沿海经济带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基础上,应用富集因子法对福建省沿海地区表层土壤中铅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地区约98.2%的土地面积表层土壤中铅属于自然来源,其余地区含有人为来源铅,且集中分布于个别市县城区;铅自然来源区呈现广域性分布特征,人为来源区则呈现零星的斑点状分布特点;铅自然来源区和人为来源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土壤类型、森林植被分布以及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09.
钻探岩心编录一直是地质勘探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高光谱探测技术的发展为岩心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编录技术。为了使获得的岩心资料能永久保存且便于使用和分析,笔者开发了钻探岩心高光谱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通过该系统使用者能方便管理、查看钻探岩心数据,快速提取、分析岩心矿物的光谱特征,为后期矿物的识别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10.
张荣国  夏广清 《矿产与地质》2010,24(4):353-356,367
内蒙古达塞脱东区位于锡林浩特—东乌旗多金属成矿带东段,成矿地质条件有利,但地表基岩出露少,第四系大片覆盖,找矿难度大。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从西到东圈定出三个SN向异常带,依据元素组合特征和分带理论,指出Ⅰ号异常带和Ⅱ号异常带东侧异常处于矿体前缘晕,Ⅲ号异常带处于矿体中前部,Ⅱ号异常带西侧异常处于矿体尾晕,异常存在较明显的水平分带性,推测矿体剥蚀程度存在由浅到深的变化趋势,后期地表槽探和钻探已在Ⅰ、Ⅱ号异常带分别发现了2个银多金属矿体和1个铅锌矿化体,且矿(化)体赋存部位、展布方向、规模与化探异常吻合性很好,化探工作在该区取得了很好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