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37篇
  免费   799篇
  国内免费   1142篇
测绘学   212篇
大气科学   546篇
地球物理   398篇
地质学   3955篇
海洋学   142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423篇
自然地理   1895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229篇
  2022年   247篇
  2021年   291篇
  2020年   223篇
  2019年   231篇
  2018年   170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77篇
  2015年   198篇
  2014年   413篇
  2013年   265篇
  2012年   329篇
  2011年   345篇
  2010年   322篇
  2009年   342篇
  2008年   366篇
  2007年   314篇
  2006年   375篇
  2005年   288篇
  2004年   227篇
  2003年   228篇
  2002年   267篇
  2001年   222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142篇
  1998年   114篇
  1997年   110篇
  1996年   98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109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107篇
  1991年   87篇
  1990年   93篇
  1989年   6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5篇
  1946年   2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通过对2017年5月土壤气CO2,Rn和Hg的野外流动测量以及2020年9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期间土壤气监测站Rn的连续监测,利用残差法和地震指数KS方法对黄庄—高丽营断裂南北段的活动差异和区域地震活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首都圈地区其它断裂相比,黄庄—高丽营断裂是首都圈地区活动性相对较强的活动断裂,断裂北段的土壤气体浓度和通量较南段更高,且北段上盘的CO2和Rn浓度明显高于下盘,指示断裂北段具有更强的活动性。对土壤气连续监测站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监测站的Rn浓度与气温、土壤温度和气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2021年3月25日北京顺义ML3.0地震前6天,监测站记录到Rn浓度出现异常升高,增加了一倍,且震后异常持续了一个月。顺义ML3.0地震前后Rn浓度的异常变化表明监测站的土壤气Rn浓度对KS>0.1的地震有很好的响应。  相似文献   
972.
基于水平衡模型的呼伦湖湖泊水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北方寒旱区呼伦湖水位下降、水面萎缩的现象,根据气候特征,利用月水量平衡模型探究湖泊水文过程并揭示其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不同气候条件下各水平衡项对于湖泊水位的影响程度确定水位升降的直接原因.基于1963-1980年间水位的实测数据,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及其他辅助计算判断出湖泊与周边区域存在着地下水的交换,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历年11月至次年3月期间的累积降雪融化渗入土壤中形成浅层径流补给湖泊,而7、8月份湖泊补给周边草原.基于以上规律,根据周边坡面汇流、地下水与湖泊交换量的年内变化特征,利用水平衡方程式推算湖泊1981-2008年逐月水位变化,并与其他研究成果比较,吻合度较高.不同气候条件下,径流量对于湖泊水位的影响程度最为突出,是水位变化的主控因子.  相似文献   
973.
内蒙古呼伦湖水量平衡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呼伦湖的实际水文过程,计算1963-1980年月水量平衡,在此基础上,分析库容与径流、径流+降雨、径流+降雨-蒸发的相关性.利用累积和分析水位、径流、降雨、蒸发年均值的突变情况,进而重点论述了2000年后水位持续降低的原因.同时,探讨各水平衡项的年内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2000年后水位的急剧降低是气候变化(暖干化)造成的.河川径流对水位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湖面降雨.每年4、5月,冰封期积累的降雪融化渗入地下补给湖泊,其他时间则由湖泊补给地下水.  相似文献   
974.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时,研究人员只使用一种评价模型,无法进行择优选择;在土壤数据获取受限制的情况下,数据可得性、可调整性较差;依据少量采样点数据直接开展重金属污染评价,不利于评价整体影响效应。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了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与可视化研究,采用克里金法对采样点数据进行转化,结合单因子评价模型、内梅罗指数模型和加权平均指数模型,通过将公式程序化,实现重金属污染快速评价,并结合开源WebGL技术,以污染程度分级形式进行高效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方法不仅能让用户按需选择评价模型和插值精度,还具有较高的数据可得性,有利于评价研究区整体污染状况,得出面域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975.
李继业  胡澜缤  康健  李营  王强  孙强  张雁翔 《地震》2023,(1):152-170
松辽盆地中部地质构造发育、断裂纵横交错,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强烈地震,其中扶余—肇东断裂、呼兰河断裂是松辽盆地内部主要发震构造。气体地球化学对地下物理化学条件改变响应灵敏,是指示地震和构造活动的有效指标,在地震短临预测、地震前兆研究以及构造活动分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在扶余—肇东断裂、呼兰河断裂的次级断裂——绥化—蒙古山断裂开展土壤氢气测量,发现活动断裂破碎带附近土壤氢气出现显著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扶余—肇东断裂各测线氢气异常阈值浓度比为1.8~2.3,异常峰值浓度比为3.0~6.4。(2)绥化—蒙古山断裂各测线氢气异常阈值浓度比为1.8~2.5,异常峰值浓度比为3.5~5.7。(3)对比异常衬度曲线发现,扶余—肇东断裂背景浓度、异常阈值、峰值浓度均明显高于绥化—蒙古山断裂,这与扶余—肇东断裂近年来地震活动显著活跃有关,可能包含了地震前构造活动增强的信息。(4)活动断裂破碎带附近土壤氢气显著变化,可能与两条断裂性质、地质构造单元、局部应力环境和断裂构造活动强弱等有关。  相似文献   
976.
赵辰  孙彬彬  周国华  贺灵  曾道明 《地质通报》2023,(10):1784-1791
以福建龙海市为研究区,在不同地质背景、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和土壤成因类型条件下进行样品采集,共采集56件土壤样品,测定pH值、有机质含量(SOM)、阳离子交换量(CEC)、营养元素全量及有效量。利用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手段,探究土壤中营养元素有效量的影响因素,建立并验证了研究区土壤中营养元素有效量的预测模型,以此深入了解区内土壤养分状况,为该区土地的合理利用及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龙海市土壤呈酸性—强酸性,有机质含量较低,阳离子交换量偏低;土壤中N、P、K、Mo、Zn元素全量相对富集;元素全量、有效量及其有效度变异性较强;土壤中B、Cu、K、Mn等营养元素全量与有效量相关性较好,土壤pH值对K、Mo、Si的有效度有一定影响,CEC与Si的有效度呈显著正相关,SOM增加有利于提高Cu、Fe、Mn、P、Zn等元素有效量。通过土壤全量分析数据及土壤理化指标建立的线性模型,可以预测表层土壤中Cu、Fe、Mo、Mo、P、S、Si等营养元素的有效量,若引入更多影响因子,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模型的拟合效果,使得预测更准确。  相似文献   
977.
镉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它通过沉淀作用、磷酸肥料的使用等排放到农田中。由于镉具有较高的蒸气压,因此,人为排放的镉大部分来自工业的挥发。排放到大气中的镉通过沉积作用转移到植物、土壤及水体中。在污染的土壤中镉被植物吸收并且在植物体内富集,通过这种机制镉进入了食物链。镉是一种诱导有机体突变的物质,能对动物和人类产生有害影响,并能够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环境中镉的存在一直被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978.
邻近城市土壤重金属对九龙江口沉积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建立于漳州地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对河口湾沉积物的重金属与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地区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人为活动对河口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区与河口湾表层样品都舍有相对区域基准值较高的Hg、Cd,而且Hg富集系数要远高于Cd的富集系数。分析两种元素来源与迁移方式可知,Hg由于可通过气态形式迁移而对河口影响更大。城区与河口湾样品的重金属进行聚类分析与主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城区土壤的As、Zn、Mo、Ni、Cr和Mn主要来自基岩来源。Pb、Se、Cd可以作为人为污染的指示元素,Hg、Sn显示与其他元素具有相对独立的行为。河口湾的元素组合与城区重金属基本相似,但Pb、Cu、Se、Mo、Cd显示出两种因素都有较大影响,可以指示人为影响与基岩源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979.
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位年内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湿地植被空间分布受多个水分因子共同影响,为了探求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不同植被类型下地下水、土壤水的变化特征,本文选择鄱阳湖吴城湿地保护区内一个长约1.2 km的典型洲滩湿地为实验区,建立了气象-土壤-水文联合观测系统.对观测的气象、水文要素进行分析发现:(1)洲滩湿地地下水位年内呈单峰变化,季节性差异显著,最大埋深可达10 m,出现在1月份,丰水期8月份地下水位最高时可出露地表,且地下水位与湖泊水位变化具有高度一致性;(2)由远湖区高地至近湖区低地,不同植被带中地下水平均埋深变化为藜蒿带(4.76 m)芦苇带(2.87 m)灰化薹草带(1.61 m).地下水埋深小于50 cm的持续时间分别为:藜蒿带27 d、芦苇带112 d、灰化薹草带170 d;(3)土壤平均含水量沿不同植被带梯度变化为:藜蒿带最小(15.9%),芦苇样带(40.7%)和灰化薹草样带(43.7%)较大.土壤含水量年内变幅为:藜蒿带最大(2.5%~55.2%),芦苇带和灰化薹草带相对较小,分别为22.1%~48.1%和28.4%~54.1%;(4)不同植被带土壤含水量季节变化规律不同,藜蒿带土壤含水量年内呈单峰型,仅夏季土壤含水量较高,其余季节均在10%左右,而芦苇带和灰化薹草样带春、夏、秋季均维持较高含水量(42%以上),仅冬季水分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980.
黑河地区沙漠气溶胶浓度和谱分布特征   总被引:22,自引:10,他引:22  
本根据黑河地区的观测结果.着重分析了沙漠气溶胶浓度及其谱分布特征。沙漠气溶胶浓度较低,其中细粒子占绝对优势。扬尘时气溶胶浓度显增加,其中粗粒子增加幅度最大.比平时高20倍以上.直径(D)在2.0-10.0μm间的粗粒子浓度比重从晴天的1.9%上升到9.6%。中等降雨对D>4.0μm的沙漠气溶胶粒子的清除效率非常高(>90%),但对总浓度的清除效果不很明显(42.5%),尤其是对其中的D<0.4μm的小粒子(32.8%),因此0.5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