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71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158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01.
西安市城市热岛效应卫星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Landsat卫星的ETM<'+>(增强型主题成像传感器)数据计算西安市亮度温度,采用监督分类法对西安市影像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类;在此基础上对西安市城市热岛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城市热岛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城区地表温度明显比郊区地表温度高,由市中心向外呈现地表温度逐渐降低的趋势.城市地表温度与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不同地表覆盖类型的地表温度差异显著,城市用地和裸地是城市热岛强度的主要贡献因素,水体和林地具有较好的降温作用.  相似文献   
202.
渤海湾西岸海陆风特征对城市热岛响应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2008年全年渤海湾西岸(天津)14个自动气象站逐小时资料和6 h一次的地面常规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天津城市热岛效应对渤海湾西岸海陆风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冷岛和强热岛条件下,渤海湾西岸海风的发生频率较低,强热岛阻碍了海风向内陆的传播;内陆站在弱热岛条件下出现最大海风的频次较高,但其海风强度与无热岛或冷岛状况下相比要小一些;城市热岛效应的出现,推迟了城市周围郊区站海风的开始时间,缩短了海风的持续时间;城市站的海风风速与热岛强度呈负相关关系,但热岛效应对陆风风速的影响较强,陆风风速在热岛强度小于2.6℃时,随着其值的增大而减小,反之则增加;当海风向内陆延伸时,热岛强度会在午后海风盛行时段内增强,并与传播到此处的海风环流叠加,导致近地层海风风速增强,并可西伸至城市中心.  相似文献   
203.
利用夏季MODIS地表温度和土地覆盖产品,结合Landsat等辅助遥感数据,分别提取济南、武汉、重庆3个城市2003年、2008年、2013年的土地覆盖与地表温度信息,确定3个城市不同年份的热岛效应等级分布。在此基础上,对济南、武汉、重庆这3个城市的地表温度分布特征、热岛效应等级分布特征与土地覆盖类型各因子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用地是城市热岛的主要贡献因素,相关系数达到0.42;最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是林地,平均相关系数为-0.41;3个城市中最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土地覆盖类型并不完全相同:济南市为林地和耕地,武汉市为水体,重庆市为林地。  相似文献   
204.
本文从大气热力——动力学方程组出发,分析了城市加热作用和摩察作用引起的热岛环流特征,讨论了环流的强度和温度空间分布与背景大气稳定度和平均风速的关系。本文的结果可以解释城市白天的某些气象现象。  相似文献   
205.
以兴平市1988~2010年22年间热环境格局动态演变特征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 TM热红外波段数据,采用单窗算法反演获得了研究区不同时相的热环境数据,采用中误差的热岛类型划分方法进行归一化处理,借助图谱等分析手段对兴平市22年间的热环境格局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常温区在兴平市热岛类型中占主导地位,兴平市不同时期热岛类型面积由高到低依次为:常温区>热岛区>绿岛区>强热岛区>强绿岛区;22年间兴平市热环境类型中常温区变化最大,且主要流入绿岛区;同时,局地热环境特别是城市建成区内则表现为热环境加剧与恶化的态势;整体来看,兴平市1988~2010年22年间城市热环境状况趋于良好。  相似文献   
206.
城市不透水面及地表温度的遥感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植被-不透水面-土壤模型和全约束最小二乘法混合像元分解模型,从探索城市热岛效应和城市不透水面关系出发,利用TM数据对北京市海淀区的城市不透水面丰度和地表温度进行估算,并在此基础上对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城市不透水面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与地表温度之间存在明显的一致性,二者相关系数达到0.752 5,这说明城市不透水面信息可以很好地反映城市热环境的空间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207.
基于MODIS数据的上海市热岛效应的遥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0,2005,2011年MODIS L1B数据,采用分裂窗算法定量反演了上海市地表温度,对上海市的热岛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以及季节变化进行研究,分析了植被覆盖指数与地表温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2000年到2011年的11年间,上海高温区面积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从高温区的四季分布来看,冬季高温区出现面积最小,而春夏高温区的面积最大,约占整个上海面积的一半。上海的春夏秋3季,植被指数与地面温度呈负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大于0.6。因此可以通过增加绿化面积来减缓上海城市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208.
利用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白天地表温度、地表类型产品和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分析了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地区城市群温度场及其变化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热岛在春夏季最强,秋季次之,冬季最弱;2001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夏季热岛区面积不断变大,其中强热岛区的增长速度最大,导致温度过渡区面积大幅减小;各城市群中,以苏锡常城市群的强热岛区增长最快,呈现与上海热岛连成一体成为大城市群热岛区,并沿海岸线有向杭州湾发展成为更大城市群热岛区的趋势;城郊地区的地表温度增温幅度最大,夜间灯光灰度值的加强趋势也最高,城市地区几乎没有增温,夜间灯光灰度值的加强趋势也最小,且地表温度和夜间灯光灰度值的空间相关性较好,表明长三角近十年地表温度的精细变化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9.
城市热场与绿地景观相关性定量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首先,利用南京市Landsat7 TM6波段高增益图像亮度值和地面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南京市温度分布图; 然后, 利用NDVI值和实地调绘,根据绿地密度和绿量的不同,将绿地分为密林、疏林和草本植物等类型,并对非植被地物进行分层分类; 最后,对各类地物与地面温度场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就影响这一相关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景观破碎度,解释和分析了该相关性。结果表明, 由于各类绿地的破碎程度不同,对地面温度的影响能力也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210.
李磊 《热带气象学报》2021,37(4):521-529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开展了一系列理想数值试验, 分析了城市建成区的热力作用对局地环流的影响, 模拟结果表明: 在没有背景风的情况下, 城市热岛效应可破坏海陆环流的固有转换模式, 使近地面风场总是在城市建成区上空辐合; 在有微弱背景风的情况下, 热岛效应也会导致近地层风场出现线型辐合。而城市上空总是容易出现辐合风场, 可部分解释城市局地高污染带形成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