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3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259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770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3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3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31.
综述了当前对基性-超基性岩床和层状岩体的边缘反转现象的传统解释模型,包括围岩混染、岩浆多期注入、岩浆分层、过冷却、晶体沉降、流动分异、结晶和成分对流以及逐渐减少的颗粒间熔体量。详细论述了这些模型的优缺点,认为Soret效应是目前对边缘反转现象比较合适的解释,讨论了中国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朱布岩体的Soret成矿现象。  相似文献   
832.
华北陆块早元古代基性岩墙群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陆块中部带的晋冀蒙地区早元古代未变形变质基性岩脉形成于1781~1765 Ma。东部陆块鲁西地区早元古代类似的基性岩脉形成时间约为1841 Ma。中部带基性岩脉依据其FeOt含量、(Nb/La)N和(Th/Nb)N值的差异能划分为组1、组2和组3三类。它们的元素-同位素组成变化表明,组1样品起源于再循环大陆玄武质组分参与的交代岩石圈地幔,组2样品源于交代富铁岩石圈地幔与MORB组分的混杂源区,组3样品则是受辉长质组分混染的、经俯冲改造而成的岩石圈地幔产物。相反,鲁西地区基性岩脉亏损HFSE,具MORB型钕同位素组成。上述地球化学特征支持华北陆块中部带约1780 Ma的基性岩脉与早期俯冲碰撞作用的关系密切,而东部陆块约1840 Ma基性岩脉类似于弧后盆地构造背景产物。  相似文献   
833.
浙西南龙泉地区集中出露一套中深变质岩系,是华夏地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形成时代和成岩构造属性等问题历来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龙泉变质岩中变质基性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认为这些岩石的原岩成岩环境至少有两类:Ⅰ类岩石稀土配分曲线、微量元素蛛网图特征均显示与IAB的相似性,微量元素比值和图解判别均指示这套岩石形成于与俯冲有关的岛弧...  相似文献   
834.
基性岩可通过碳酸盐化生成稳定的碳酸盐矿物,它是一种以地球化学手段有效且永久封存CO2的矿物。在自然界中矿物封存CO2可通过风化作用自发发生,人工干预能进一步提升碳酸盐化反应效率,促进工业化进程。笔者基于最新1∶100万西北地质图及数据库,试图对西北地区分布的超基性岩的封存潜力进行理论评估。结果表明,西北地区超基性岩封存CO2量可达963.23亿t,其中新疆超基性岩CO2封存量最大,可达613.52亿t,占西北地区总封存量的63.69%。西北地区超基性岩封存CO2量大致相当于全国2021年CO2排放量的10倍,在完全释放其固碳潜力的情况下,初步静态估算可封存全国CO2排放量约10年。因此,西北地区超基性岩封存CO2潜力巨大。未来,应针对单个超基性岩体收集已有大比例尺精细基础地质调查数据,并补充性开展调查及研究工作,进一步圈定CO2地质封存的有利靶区,促进超基性岩封存CO2  相似文献   
835.
富Nb基性岩在大地构造重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首次厘定的东昆仑三叠纪富Nb基性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岩石成因和地球动力学背景。结果显示,岩石以辉绿岩岩墙群形式产出,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51 Ma;岩石的SiO2(48.15%~54.41%)、MgO(4.33%~9.74%)和Al2O3(13.38%~16.41%)含量较高,属于钙碱性玄武岩系列岩石;岩石轻重稀土分馏较显著(LaN/YbN为3.43~6.85),具有弱负Eu异常(δEu为0.71~0.91),富集LILEs(Th、U和K等),亏损HFSEs(Nb、Ta和Ti等),Nb含量显著高于岛弧玄武岩(10.92×10-6~20.88×10-6);岩石具有富集的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εHf(t)为-1.4~1.3]。综合区域资料,本文认为东昆仑早三叠世富Nb基性岩墙群形成于东昆仑古特提斯洋俯冲消减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