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03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26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81.
塔里木河干流人工渠化与下游土地沙漠化治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季方  樊自立 《中国沙漠》1998,18(4):314-319
由于人类活动加剧和缺乏对流域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塔里木河干流下游土地沙漠化至今仍在发展之中。对干流下游土地沙漠化治理的供水来源的研究表明:目前从源流向干流增加供水可能性很小,但必须控制继续减少。在干流区域内引水口多且浪费大,水资源利用有很大潜力可挖。因此对干流进行人工渠化,通过工程措施对自然河道进行改造,在水网紊乱的中游建立防洪堤,在各引水口修建控制闸,加大自然河道的人工控制,将是实现向下游泄水的关键。在干流下游土地沙漠化存在着区域分异,它由上到下逐渐增强,所以近期应首先治理阿拉干以上区域,用工程措施确保向下游输水。  相似文献   
382.
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应急输水与地表植被响应   总被引:32,自引:18,他引:32  
通过对塔里木河下游5个断面、30个植物样地的调查和对天然植物当年生小枝的长度、当年生小枝上胡杨的叶数、50片以上叶长、宽及叶重、芦苇的高度和叶长、宽、重量等的测试分析,揭示了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输水后地表植被的响应范围。研究表明,随着输水后地下水位的抬升,地表植被产生了明显变化。在横向上,芦苇的反应敏感区范围在100~150m区间;对胡杨的横向影响范围在200~250m之间;在纵向上,平均叶数从下游上段至下游下段,分别较末端断面增加57%、22.2%、9.2%;河道两岸地下水位较下游下段抬升幅度大,横向上对植被的影响范围也较下游下段宽。输水历时的长短和输水量对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恢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83.
甘肃省黑河干流细土平原区灌溉水入渗运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北干旱地带农业区的灌溉水入渗是地下水补给的重要途径。在甘肃省黑河干流细土平原区,利用中子仪和负压计观测了灌溉水入渗时包气带的含水率和土水势的变化,初步分析了灌溉水入渗运移规律,确定了灌溉水入渗补给系数随地下水埋深的变化,为本区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84.
塔里木河油田建筑工程场地以冲、风积形成的粉细砂、粉质粘土为主 ,地下浅水位为 2— 4 m。由于该地区属大陆型干燥气候 ,强烈的蒸腾作用使大量盐碱聚集在地表形成易溶盐富集层 ,这对建筑基础具有强腐蚀作用。建筑工程场地属 类 ,场地土为软弱土类型。场地特征周期 Tg 为 0 .6 s,属远震影响。  相似文献   
385.
塔里木河近期治理评估及对编制流域综合规划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2001年《塔里木河近期治理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向大西海子水库以下输水43.0×108 m3,平均每年下泄3.3×108 m3,累计补给地下水25.0×108 m3,使地下水埋深由8~12 m上升到4.0 m以内,达到适合天然植被生长的深度。乔、灌、草面积分别增长2.4倍、0.36倍和1.8倍,2006年恒定植被面积达到570 km2,2010年植被覆盖面积为1000 km2;植物种类由输水前的9科13属17种增加到输水后的15科36属46种。水域面积明显扩大,进水河道长度增加156.2 km,河水漫溢面积174.6 km2,连续干涸17 a的台特玛水域面积189.7 km(2包括康纳克湿地)。沙漠化得到逆转,由以前的年增长0.27%变为-0.30%,使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鲁克沙漠已不可能合拢,218国道基本无沙害,畅通无阻。为了使现正在编制的流域规划能够顺利通过国家评审、立项和实施,建议规划中应强调流域生态环境脆弱和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干旱、风沙、盐碱危害严重,是国家级连片扶贫区,这些问题都必须通过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提高用水效益,强化管理和调控来解决。  相似文献   
386.
基于PTFs的干旱地区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尺度扩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饱和导水率的空间分布是流域水文模拟及溶质运移研究的先决条件.基于塔里木河干流108个剖面的土壤质地、有机质及容重等测试数据,运用4种土壤传递函数(PTFs)进行土壤饱和导水率预测与检验,分析土壤饱和导水率的空间变异性并计算合理采样数量,并通过尺度上推的方法预测流域尺度土壤水力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Campbell模型为4种PTFs模型中最适合本研究区的土壤传递函数.从空间分布的预测结果来看,不同层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而深层土壤饱和导水率大于浅层.  相似文献   
387.
在塔里木河下游选取中度退化区、重度退化区和极度退化区进行野外植被调查,通过对比分析漫溢样地与无漫溢样地的数据,初步探讨漫溢干扰对不同退化条件下河岸植被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3个退化区的无漫溢样地均以乔(灌)木为主要生活型,其物种数分别占各自样地总物种数的62.5%、100%和75%。多年生草本为中度退化区和重度退化区漫溢样地的主要生活型,其物种数所占比例分别为37.5%和42.86%;而极度退化区漫溢样地仍以乔(灌)木的物种数占据最大比例,为样地总物种数的50%。(2)漫溢干扰使得3个退化区的群落组成由乔(灌)木占据优势转变为多年生草本和一年生草本占据优势。(3)与无漫溢条件相比,漫溢条件下中度退化区、重度退化区和极度退化区的Simpson指数分别增加了40.55%、66.24%和171.39%,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增加了42.75%、72.68%和197.6%,Margalef指数分别增加了105.98%、88.54%和120.88%。这表明极度退化区的多样性指数受漫溢影响增长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388.
塔里木河下游垦区枣树灌溉土壤水分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枣树进行根灌与漫灌后,采用TDR对土壤水分变化过程进行监测;对土壤水分增加与消退特性进行了分析,掌握了枣树生长期土壤水分分布状态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根灌后10 h内,为土壤水分急聚增加期;在土壤水分消退期,日平均递减速率为0.69%;枣树生长的适宜土壤水分应保持在37%~45%(体积含水量,占土壤饱和含水量的75%左右);灌溉的最低土壤水分标准不应低于33.6%(约占饱和含水量的68%);灌溉周期平均应为22 d。  相似文献   
389.
塔里木河干流区天然植被的空间分布及生态需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元  徐海量  凌红波  王希义 《中国沙漠》2014,34(5):1410-1416
塔里木河流域荒漠河岸林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以塔里木河干流的荒漠河岸林系统为对象,借助于卫星遥感、GIS等技术,研究塔里木河干流区各河段天然植被分布特征,应用缓冲区梯度分析方法对林地分布结构和生态需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塔里木河干流区天然植被面积为146.1×104 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5.18%;北岸天然植被面积较南岸多46.34×104 hm2。(2)塔里木河干流区荒漠河岸林分布随距离河道的增加呈波动下降趋势。在影响保护带、基本保护带和重点保护带下,天然植被保护范围分别为4.7~30.1 km、2.2~24.2 km和0.8~12.3 km。(3) 塔里木河干流区天然植被总的生态需水量为21.932×108 m3,在重点保护带、基本保护带和影响保护带下,生态需水量分别为9.56×108 m3、14.97×108 m3和19.08×108 m3。根据荒漠河岸林的分布特征和保护目标,对塔里木河干流用水作统一规划和协调是符合实际的生态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390.
塔里木河下游垦区绿洲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许英勤  徐曼 《干旱区地理》2004,27(2):193-198
以塔里木河下游垦区为研究区,对其1986~2000年的景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景观变化主要体现在:(1)随着人类土地开发利用的程度提高,区域景观趋于多样化和均匀化,主要是以人类活动造成的灌木疏林地、低质草地和草地的退化为主;其次,人工绿洲的开垦多在这三类用地上;此外,水库蓄水面积的增大,淹没了部分这类用地。(2)从斑块的绝对面积来看,始终是以荒地和低质草地为主,且荒地、水浇地、水田、水域和沼泽在两个灌区都是逐步增加的,荒地面积的增加反映了研究区生态退化趋势较为严重。(3)从斑块转移概率来看,研究区居民地、荒地、低质草地以及水浇地至少有94%以上的面积是保持其原来状况的;而沼泽的转移概率达到84%以上,主要转移为水域。反映了区域绿洲景观的主体仍然是以荒漠为背景的强烈人为干扰的人工绿洲景观.以及人工绿洲对水资源的依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