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83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317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21.
九寨黄龙机场的大雾天气是影响飞行安全与正常的重要天气现象之一。本文通过对九寨黄龙机场3年的资料分析,总结出本场大雾天气的特点及成因,为机场提高短时预报准确率及航班正常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2.
利用1971-2000年东营市及所辖3个县站的资料分析了地处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大雾天气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每年11月到次年的1月,是一年中大雾出现最岁的月份,广饶县大雾出现得最多,平均每年大雾日有22.7天。针对2006年9月20-23日连续大雾天气,分析了其高、低空环流形势,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东营秋冬季大雾的预报着眼点。对于连续性大雾的第一天预报,需要湿度条件、辐射降温条件、风力条件均有利时才易出现大雾,而对于连续性的大雾,对辐射降温条件要求不高。  相似文献   
23.
冯厚文 《广西气象》2007,28(A01):78-80
通过对东兴市47a大雾资料及2006年14d大雾个例的分析,得出该市的大雾成因及特征,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及作者的预报实践经验,总结出适合于当地的大雾短期预报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东兴市的大雾具有较强的预报能力,但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24.
乌鲁木齐冬季大雾与低空逆温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找出雾与逆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为大雾预报提供参考依据,利用乌鲁木齐市2000年1月—2006年4月的地面、探空资料,对210个大雾日和1221个逆温日进行了统计特征分析。分析表明,乌鲁木齐市区逆温年发生频率为82%。一年中冬半年(10—3月)平均月发生频率为92%,夏半年(4—9月)平均月发生频率为68%。大雾只出现在10月至次年4月,雾日平均每年32.7d。冬季强逆温是形成大雾的重要条件之一,各月大雾日数与逆温日数及逆温层的厚度值、温差值之间呈正相关;与逆温层的底高呈反相关;在同一个月中,当逆温层底高低、温差大和强度强的情况下,出现雾的几率大;从7a雾日逆温平均特征值与无雾日逆温平均特征值比较分析表明:雾日逆温存在底高低、顶高低、厚度厚、温差大、强度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25.
2007年初一次雪后大雾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曹治强  方翔  吴晓京  李小龙 《气象》2007,33(9):52-58
大雾天气是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年1月15日华北和黄淮地区的雪后大雾天气产生的天气背景及其形成的温湿条件和层结特征。结果表明:在这次大雾天气发生时,亚欧大陆中高纬度的环流形势为两槽一脊型,中纬度无明显冷空气活动,南支气流较为平直,天气形势比较稳定。华北和黄淮地区位于入海高压的后部,近地面层有弱的东北风或偏东风,即有利于海洋上暖湿气流的平流输送,又不至于破坏大雾形成的温湿条件。同时,大气层结是绝对稳定的,低层有深厚的逆温层,当暖湿空气平流到温度较低的下垫面上时冷却而形成雾,因而这次大雾天气属于典型的平流雾。这种形势的稳定维持,造成了这次持续时间较长的大范围的大雾天气。另外,华北和黄淮较低的海拔高度,有利于暖湿空气的平流进入,也是大雾形成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26.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遥感大雾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年庆  蒋建莹  吴晓京 《气象》2007,33(10):73-79
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卫星遥感数据大雾判识方法:首先通过对风云1D卫星大雾区域的各通道辐射值出现频次进行概率统计,利用其阈值来粗判识大雾;然后在粗判识的基础上通过支持向量机的方法进行大雾细判识;最后利用腐蚀和膨胀的图像处理技术对判识后的图像进行优化处理。在对我国2006年9-12月的65条监测到大雾的风云1D轨道的探测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大雾判识结果与专家标记吻合。检验结果表明,利用1、2、4、6、7、10通道组合进行粗判识的结果最好,5交叉正确率为89.9849%,TS评分为74.04%。利用上述方法对个例的分析检验表明,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遥感大雾判识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27.
利用济南地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探空观测资料以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1月2-4日济南地区大雾形成及持续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稳定的经向大气环流、较弱的地面气压场是大雾形成的主要天气形势,较弱而持续的偏北风、源源不断的水汽补充及明显的逆温层是这次大雾形成并维持的必要条件。在实际气象预报工作中,不仅要注意天气形势、水汽等条件的分析,在冬季更要注重逆温层对大雾形成的分析。  相似文献   
28.
通过对莘县1957-2006年大雾观测资料的统计,得出莘县大雾日数的年变化呈逐年上升趋势。秋冬季节的大雾日数占全年的70%,大雾的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夜间到上午日出前后,其中冬季出现的大雾维持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29.
冀中滨海平原大雾的形成特征及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冀中滨海平原区廊坊市1971-2000年9个观测站大雾资料,对该区域大雾、浓雾的形成特征及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结果:(1)大雾尤其浓雾是冀中滨海平原区秋、冬季发生频率最高的灾害性天气之一;(2)大雾、浓雾除具有低能见度外,其连续性、持续性和大范围同日出现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具有灾害性影响的特征;(3)自1990年以来,年平均大雾日的变化有明显加剧的现象,相比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浓雾日数有明显增加的趋势;(4)影响大雾日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天气、气候条件的变化,浓雾日数的增加还与城市经济化发展、空气污染程度加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0.
辽宁省区域性大雾预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1994—2002年9年辽宁区域地面图的普查,得到了辽宁区域性大雾天气(大于等于5个地市,能见度小于0.5 km)共有73次。分析近10年区域性大雾天气过程得到了区域性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普查区域性大雾过程发生时的常规气象资料,进行区域性大雾天气分型。分析辽宁省各种区域性大雾的成因及要素演变特征,从中提取预报指标,建立预报流程,用PP法建立区域性大雾的客观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