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102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55篇
地质学   411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5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1年   2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71.
川西盐井沟断层传播褶皱的三维构造建模与磁组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断层相关褶皱研究的发展方向是从二维向三维的转换。文中基于Arcgis、Discovery以及Gocad等三维软件平台,对川西盐井沟地区地震资料进行精细的解析,得出盐井沟背斜是一个典型的三剪断层传播褶皱,并建立了它的三维模型。同时考虑到单纯符合几何约束的构造解释普遍存在着多解性和不确定性,结合几何学的三维建模和动力学的有限应变分析研究断层相关褶皱。在川西盐井沟地区18个采样点钻取了184块定向岩心样品,通过磁组构的分析结果发现,盐井沟地区的磁组构基本上都是弱应变的初始变形组构,褶皱前翼应变强度比后翼略强。断层传播褶皱三剪带是有限应变最为集中的区域,在模型预测的三剪带内,磁组构反映的有限应变也较为强烈。磁组构所指示的构造应力场大致为NW-SE向挤压缩短,与断层相关褶皱的几何学与运动学模型的预测相一致。  相似文献   
572.
川西坳陷中段海相层系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领域在油气勘探中占主导地位,近年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四川深层碳酸盐岩领域勘探中均取得了重要进展,针对川西坳陷中段前期碳酸盐岩领域勘探和研究工作较少,本文通过成藏地质条件生、储、盖、圈闭、保存等的研究,认为该区发育5套烃源岩;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一-三段、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三段、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三段、上二叠统长兴组和下二叠统茅口组及栖霞组储层发育;除山前通天断裂附近和下三叠统膏岩层系剥蚀区外,保存条件均较好;海相发育众多局部构造,并成带分布,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条件.结合海相层系潜力评价和成藏模式预测,认为该领域勘探潜力巨大,是川西增储上产的潜在领域.并结合勘探中面临的问题,提出针对山前带和前山带应搞好造山带复杂地表深层的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攻关,重在落实圈闭;针对孝新合-丰谷构造带坚持立体勘探,有必要在该区构造和岩相叠合有利部位部署一口风险勘探井.  相似文献   
573.
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页岩展现出了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是中国乃至全球开展古老层系海相页岩气勘探研究的重要领域。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在海相细粒沉积岩中建立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对川西南地区下寒武统进行层序划分与对比,可有效预测富有机质发育层段,指导非常规油气勘探。本文以川西南地区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细粒沉积岩为研究对象,选取金石103井,通过岩心精细描述和高精度薄片分析,将麦地坪组-筇竹寺组划分为磷质岩、弱纹层硅质泥岩、硅质粉砂质泥岩、变形层理泥质粉砂岩、块状硅质粉砂岩、暗纹层粉砂质泥岩、透镜状粒序泥质粉砂岩、波状纹层泥质粉砂岩、贫纹层粉砂质泥岩、富纹层泥质粉砂岩和钙质胶结硅质粉砂岩等11种岩相类型,并以此为基础识别了混积潮坪、泥质深水陆棚、砂泥质深水陆棚、泥质浅水陆棚和砂泥质浅水陆棚5类沉积相;通过岩心精细观察,识别出了3个三级层序界面,包括震旦系-寒武系不整合面SB1、麦地坪组-筇竹寺组岩性突变面SB2和岩性组合转换面SB3。根据岩相叠加样式及沉积构造定量统计,在麦地坪组-筇竹寺组中划分了35个准层序、14个准层序组,总结了由潮汐流控主导的“磷质颗粒灰岩+磷质-钙质砂岩+钙质...  相似文献   
574.
钙华作为陆相碳酸盐沉积的一种,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高分辨古气候重建的重要载体,为探究不同区域沉积的钙华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及来源是否存在差别,本研究选取黄龙、神仙池、卡龙沟等典型钙华景观为研究区,分别测定了钙华中Cr,Ni,Cu,Zn,As,Rb,Sr,Ba,Pb,Hg,U等11种重金属元素含量以及Ca,Mg两种常量元素的含量,并通过PMF模型对钙华中重金属元素的可能来源进行解析。Mg/Ca比值的差异表明不同区域形成钙华的基岩组分不同,Rb/Sr比值大小依次为黄龙>卡龙沟>神仙池,基岩风化过程产生的颗粒物在黄龙的钙华沉积中占比更高。钙华中风化产生的颗粒物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重金属元素含量整体表现出黄龙>神仙池>卡龙沟的趋势,且三个区域大部分的重金属元素都在沟口显著升高,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升高可能受人为活动的影响。总体来说,三个区域钙华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处于较低水平,生态危害较弱。PMF模型结果表明,钙华中重金属元素可能来源大气沉降、地下泉水汇入的地质背景源以及地表径流输入。黄龙钙华中的大部分重金属元素以地表径流源为主,神仙池则以地质背景源为主,不同来源对卡龙沟钙华的大部分重金属元素的贡献相近。然而,钙华中重金属元素来源极其复杂,如需厘清其来源仍需要开展更为系统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75.
川西南大梁子铅锌矿床是川滇黔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赋矿的后生热液型铅锌矿床的代表之一。针对该矿床矿化蚀变分带规律不清的现状,基于矿区内1884 m、1944 m、2004 m、2064 m中段1∶200矿化-蚀变岩相学填图,精细解剖了蚀变类型、强度及蚀变岩组构,总结了矿化蚀变的强弱变化、矿物共生组合、元素组合及其空间分带特征,揭示了不同矿化蚀变带特征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构建了从铅锌矿体中心向赋矿围岩的矿化蚀变空间分带模式:中等硅化+白云石化角砾状铅锌矿石相带(Ⅰ带)→中等硅化+白云石化网脉状铅锌矿化相带(Ⅱ带)→强硅化+白云石化+方解石化+细脉至星点状黄铁矿化相带(Ⅲ带)→方解石化+炭质+黄铁矿化相带(Ⅳ带)。基于成矿元素、特征元素组合及其元素比值的变化特征研究,矿化指示元素在不同蚀变带中依次具有Pb-Zn-Cd→Pb-Zn-Ag-Cu(Sb)→Ag-Cu-As-Sb→As-Sb的水平分带规律,总结了矿化指示元素的变化趋势。该研究对该矿床深部找矿勘查和同类矿床矿化蚀变分带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76.
针对川西地区新场气田超高压气藏,利用三维采集的地震资料,在改善叠前CDP道集信噪比和速度谱质量的基础上,采用等时间隔层速度法,根据Fillippone的压力计算公式,直接预测地层压力,得到了全三维的压力和偏差压力数据体。压力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577.
川西北地区金成矿的地质异常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地质异常致矿、控矿理论和GIS空间结构分析方法,探讨川西北地区金成矿的地质异常控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金矿的形成玑分布明显受控于各类致矿地质异常,并显示一定的内在成生联系和时空配置关系。其中大地构造格架、区域构造样式对本区金矿化的区域性展布及产状起主导控制作用;地层-岩相组合异常、岩浆活动及热源异常对金成矿的物质来源和热动力条件有密切关系和重要影响;而深部构造异常结构与金矿床(点)的产出与分布  相似文献   
578.
川西地区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与大尺度环流的联系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朱艳峰  宇如聪 《大气科学》2003,27(6):1045-1056
分析了106°E以西的四川西部地区1951~2000年夏季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大尺度环流异常的联系,通过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川西地区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与华北地区的变化特征比较一致.川西地区的涝年与中高纬500hPa的乌拉尔山高脊、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之间的低压槽以及亚洲东部的高脊的两脊一槽环流型密切相关,在这种环流型下有利于川西地区降水偏多.(2)川西地区盛夏降水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为川西多雨时期,干旱发生的次数相对较少且弱,1961年以后降水有减少的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降水明显偏少.(3)20世纪50年代与90年代,中高纬环流形势有显著的不同,50年代中高纬两脊一槽型偏强,90年代则偏弱,这是川西地区50年代明显多雨和90年代少雨的主要原因.(4)高原前期的热源偏弱时,7、8月川西地区的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579.
川西高山-亚高山区域作为中国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川西高山-亚高山草地生态系统对增温变化敏感,但对其草地生态系统群落及其稳定性对增温的响应研究仍存在不足。由于指标选取单一、研究尺度小等研究方法问题,已有研究结论的代表性不足。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生态系统在不同海拔高度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本研究在贡嘎山东北坡雅家埂峡谷地带,沿海拔3000~4130 m设置4个高山-亚高山草地样地,采用两种常用的模拟增温模式(OTC增温和带草皮下移增温)模拟环境温度升高,研究2012—2017年期间,不同海拔梯度上草地物种丰富度、群落高度和盖度、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对增温的响应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变化与群落生物量时间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OTC增温仅在高海拔寒冷样地降低了物种丰富度,不影响中低海拔样地的物种丰富度;下移增温增加了高海拔寒冷样地的物种丰富度,却降低了低海拔温暖样地的物种丰富度;(2)OTC增温仅增加了高海拔寒冷样地的群落高度,下移增温显著增加了所有海拔梯度上的植被高度;(3)在两个中间海拔梯度样地,两种增温模式都降低了杂草类植物盖度,却增加了莎草与禾草的盖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