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5篇
  免费   364篇
  国内免费   593篇
测绘学   127篇
大气科学   1212篇
地球物理   106篇
地质学   133篇
海洋学   9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13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2篇
  1942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
碱尘暴期间松嫩平原西部碱尘气溶胶的主要元素质量浓度排序为Na、Al、Fe、Ca、Mg、K、Ti、Ba、Zn,与当地盐碱化土壤的元素组成吻合,而与沙尘、城市气溶胶的元素组成有差别。风力对碱尘气溶胶元素组成有明显的影响,当风速在8.0~17.1 m/s时,元素组成的质量浓度排序为Na、Ca、Al、Fe、Mg、K、Ba、Ti、Zn。Na元素质量浓度的激增是碱尘暴元素组分的一大特征,明显富集元素为Na和B;相对于当地背景大气气溶胶的富集情况,Zn、Cu、Ba、B的富集因子值在碱尘暴期间明显降低;在各种天气情况下,B、Cu均具有较高的富集因子。碱尘中Ti元素的富集因子值均小于1,而Ca、Fe、K、Mg、Mn、Sr、V的富集因子值为1~4。两个采样点的Ca、Na、Al、Fe、Mg、Ti、Zn的富集因子近似,表明该区碱尘的主要元素具有特定的一致性;而B、Ba、Cu、V的富集因子相差较大,可以作为区分不同碱尘源的标志性元素。  相似文献   
92.
在卫星遥感大气研究中,已有的精确反演海洋表面反射率和其上空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的算法,由于陆地地表像元反射率的不均一性,使得这些方法在应用于陆地表面反射率的反演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利用三步校正法可以去除地表邻近像元的影响,从而消除这种局限性。文中介绍了三步校正的算法,并对日本千叶地区ASTER卫星数据进行了大气和地表邻近像元的影响校正,精确地反演了该地区的地表反射率,通过地表反射率和气溶胶光学厚度之间的关系计算得到了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分布。同时证明了在洁净天反演的地表反射率可以应用于反演同一季节中非洁净天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这样不但减小了气溶胶模式选择的影响,而且实现了在缺少太阳辐射计数据情况下获得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的目的。  相似文献   
93.
云模式中气溶胶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校辰  刘奇俊 《气象》2006,32(6):3-12
介绍了大气气溶胶的浓度、气溶胶的谱形等物理性质对云的微物理过程造成的影响以及目前云模式中常用到的一些气溶胶物理过程的体积水、分档等参数化方案,并评述了这些参数化方案各自的特点。提出了在设计气溶胶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时需要注意和有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建议在设计气溶胶-云相互作用的模式时,要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参数化方案。  相似文献   
94.
国内外气溶胶观测网络发展进展及相关科学计划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气溶胶是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一个极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国内外在此方面开展了大量的观测和科学研究。本文首先对当前全球两大气溶胶观测网络,世界气象组织(WMO)的全球大气观测计划(GAW)和气溶胶自动观测网(AERONET)的组织、规模、设备、数据和气溶胶网络的规范作了介绍,并对近年来国际上的重大气溶胶科学计划的目标、实验方法、步骤作了介绍,说明观测网络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气溶胶观测网络的地位做了分析,并指出其在正在开展的中国气溶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5.
高空探测是指利用遥测和遥感手段进行从地面到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大气层的温度、气压、湿度和风向风速的探测,我国目前普遍使用的常规高空探测方法是气球携带探空仪升空探测,为了获取更多的高空气象资料,就要求尽量提高探测过程的气球施放高度。影响气球施放高度的因素很多,包括当时的天气状况、雷达运行的可靠性、探空仪(含回答器、回答器电池)质量、探空气球的质量和充灌过程的操作方法等等。在雷达、探空仪和气球质量均相对有保证的情况下,探空业务人员在气球充灌过程的操作方法就成了影响气球施放高度的主要因素。笔者在从事高空探测…  相似文献   
96.
项目启动会于2006年11月13日在北京召开。许小峰副局长在会上指出,该项目集中了我国气溶胶各领域研究的精兵强将,有着深厚的研究基础和创新能力。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小曳研究员做了项目总体情况报告,介绍了研究意义、总体目标、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总体研究方案、项目主要学术骨干等诸多方面内容。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是该项目的主持单位。本项目要实现以下3方面的科学目标:(1)取得对中国大气气溶胶特性、分布和变化的准确与系统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97.
大气臭氧总量的经验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臭氧生消与紫外辐射(UV)能量利用相互作用的观点,考虑与臭氧有关的主要因子UV、大气中物质在化学和光化学反应中对UV能量的吸收、气溶胶粒子的散射等,在分析1990—1992年臭氧总量、太阳辐射、气象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计算臭氧总量的经验模式,其优点是所用资料均可由常规气象站获得。结果表明,计算值与观测值符合得比较好。利用该经验模式计算了北京地区1979年1月—1996年6月的臭氧总量,计算值与观测值同样比较一致,二者相对偏差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分别为15.2%、0.05%和4.9%,相对偏差在±10%之内的比例为91.4%,因而该经验模式是合理、可行的。1991年之后北京地区臭氧的下降与Pinatubo火山气溶胶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98.
《浙江气象》2007,28(1):F0003-F0003
美国研究气溶胶和云的相互作用大气云和气溶胶层的高度结构、海洋表层中有机物质分布以及云和气溶胶属性及特征等的观测,对于未来气候预报模式的改进、海洋生产力预测和海洋健康监测以及空气质量预报等非常关键。在美国未来空基地球环境观测发展规划的建议中,这部分观测任务集中由“气溶胶、云和生态系统使命(Aerosol/Cloud/Ecosystem Mission,ACE)”完成。ACE的首要科学目标就是搞清楚气溶胶和云的相互作用。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同时用雷达、光达、偏光计和多种波长的成像仪对目标进行观测。这种多平台的观测是必须的,因为气溶胶由于种…  相似文献   
99.
平流层准两年变化对南海夏季风影响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美国大气研究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AR)的中层大气模式模拟了平流层准两年振荡(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QBO)过程对对流层顶和对流层上层的影响, 并结合NCEP(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AR、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月平均的风场资料和实际的探空观测资料, 分析了平流层QBO对南海夏季风的影响作用. 结果表明: 平流层QBO会引起平流层的异常经向环流并向下传播, 在QBO位相的中后期和位相转换期影响到对流层顶和对流层上层, 使热带和低纬度的对流层上层形成异常的经向气压梯度, 最终在夏季的对流层热带地区激发出不同类型的异常环流—西风位相时, 激发出与南海夏季风环流相反的异常环流, 在南海地区有显著的异常下沉运动, 对南海夏季风有削弱作用; 东风位相时, 激发出反Hadley环流型的异常环流, 在南海地区有明显的异常上升气流, 对南海夏季风有加强的效果. 虽然QBO对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有影响, 但它并不是决定南海夏季风准两年变化的唯一因子.  相似文献   
100.
机载激光雷达对青岛及周边海域的气溶胶探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工作波长为532 nm的机载大气环境探测激光雷达AEDAL(Atmospheric Environment Detecting Airborne Lidar)装载在CMS_3807飞机上,于2005年11月7~11日期间在青岛地区及周边海域上空进行了飞行探测.此次实验的目的有两个:验证我国用于大气环境探测的激光雷达技术已经具备从地基向空基乃至天基发展的条件;获得青岛地区及周边海域边界层结构及大气气溶胶时空分布变化的特点.激光雷达的高时空分辨率为获取飞行路径上的边界层结构及气溶胶时空分布提供了可能.为了研究下垫面对边界层及气溶胶时空分布的影响,预定的飞行路径上包含了丰富的地形变化,有城市、丘陵、海区等.通过给出11月8日及11日的探测结果,不仅得到了不同地区边界层结构及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点,还可以看到冷锋、地形、地面气象场等因素对它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