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8篇
  免费   356篇
  国内免费   599篇
测绘学   131篇
大气科学   1217篇
地球物理   106篇
地质学   134篇
海洋学   9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13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2篇
  1942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21.
基于腔减相移光谱(CAPS)技术检测灵敏度高、光源性价比好、容易控制和有效吸收光程长等优点,搭建了一套基于CAPS技术的连续测量大气气溶胶消光系数的监测系统。测试系统高反射镜片反射率约为0.9999,对应有效光程约为4.4 km;通过Allan方差测试分析系统最佳积分时间约为80 s,对应消光系数检测极限为0.06Mm-1;将系统应用于实际大气气溶胶消光系数的12个周期和48 h连续监测,显示空腔相移基本稳定,样品测量相移偏移明显,反演得到的大气能见度结果稳定可靠。由此表明,研制的基于CAPS技术的大气气溶胶消光系数连续测量系统应用于实际的测量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22.
2001年春季临安地区对流层臭氧异常增加的一次过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1年春季在临安(30.30°N,119.75°E)进行的臭氧垂直探测发现,从3月25到31日有一次明显的臭氧异常增加过程,其中尤以29日和30日对流层上层的臭氧异常增加最具代表性.结合分析地面及高空气象要素演变和高空位势涡度的变化表明,这是一次显著的平流层空气由上向下穿过对流层顶深入对流层的下传过程,此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与冷空气南下的天气过程和副热带急流、极锋急流移动造成的辐合下沉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23.
东亚地区春季黑碳气溶胶源排放及其浓度分布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收集整理了东亚地区一个黑碳气溶胶的排放源,并利用一个三维化学输送模式系统模拟研究了东亚地区春季黑碳气溶胶的输送和演变过程.黑碳气溶胶浓度的模拟值与地面观测站和观测船获取的监测值相比,模拟值与监测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这表明本研究收集整理的黑碳气溶胶的排放量及其分布是基本合理的,模式系统较好地反映了黑碳气溶浓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再现了许多观测到的重要特征.模拟结果表明,东亚地区春季间隙性的长距离输送对于西北太平洋海域的黑碳气溶胶浓度分布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24.
平流层30 hPa月平均高度场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杨静  钱永甫 《高原气象》2005,24(2):152-159
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对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中1958—1997年共40年,30hPa月平均高度和月平均风场进行了分析,讨论了40年平流层的主要特征向量和相应时间系数的变化特征,发现高度场的EOF第一模态具有很好的空间整体性和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平流层中,北半球冬季为一较大的环极冷低压,夏季为一以整个半球为规模的环极暖高压。并以1月和7月代表冬、夏季,选取1月和7月的40年资料作为时间序列,用EOF分析了冬、夏季不同的空问振荡型的特征,运用小波分析方法考察了其年际及年代际变化周期。并据此定义了不同的振荡型指数,为以后分析平流层要素场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25.
春末中国西北沙漠地区沙尘气溶胶物理特性的飞机观测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牛生杰  孙照渤 《高原气象》2005,24(4):604-610
将APS-3310型激光空气动力学气溶胶粒子谱仪安装在飞机上,于1999年春末对中国西北沙漠地区上空气溶胶进行探测。结果表明:沙漠地区上空沙尘气溶胶粒子数浓度一般为1~10个.cm-3,平均直径为1.6~4.6μm,最大直径为13.0~28.0μm;TSP质量浓度为0.01~0.08mg.m-3,PM2.5和PM10分别占TSP的3.6%~13.8%和50.3%~88.1%。高空沙尘气溶胶数浓度与下垫面状况密切相关,沙漠地表上空的粒子数浓度高于植被覆盖较好的地区;当在沙漠地区上空飞行轨迹为上升、平飞、下降时,沙尘气溶胶粒子谱呈现出由单峰偏态、双峰、正态到单峰偏态等形式的演变。  相似文献   
926.
利用美国航空航天局MERRA(Modern-Er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f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再分析资料和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卫星资料以及欧洲气象中心ECMWF-Interim(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发生于青藏高原北侧上空的一次地形重力波事件,并使用中尺度预报模式WRF-ARW.V3.0(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V3.0)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诊断分析了此次地形重力波在UTLS(Upper Troposphere and Lower Stratosphere)区域造成的物质和能量垂直传输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这一中尺度地形重力波信号的水平波长约为600km,与地形扰动水平尺度接近,重力波在对流层中传播的垂直波长约为3km,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的增加呈现出由东向西倾斜的结构特征.此次地形重力波上传进入平流层并在150hPa附近破碎,波破碎后动量通量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强烈的衰减,重力波携带的能量在破碎高度附近释放.重力波破碎的同时垂直方向湍流混合变得异常强烈,湍流交换系数可在短时间内增加到背景值的8倍以上,剧烈湍流混合过程导致了对流层上层的空气进入平流层,使下平流层空气出现了位势涡度和臭氧的低值区,在浮力频率的垂直剖面中也可以看到由于地形重力波过程造成的平流层下层浮力频率异常低值区.  相似文献   
927.
沙尘气溶胶中硝酸盐的含量和来源对于全球氮排放估算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格尔木沙尘气溶胶中硝酸盐的含量和来源,我们在格尔木2008年沙尘过程多发期1-6月进行了连续观测,并对收集的沙尘气溶胶样品进行了详细的水溶性离子色谱分析。结果显示:沙尘天气的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平均浓度及NO3-平均浓度分别为2 015.94 μg·m-3和1.8 μg·m-3,非沙尘天气两者平均浓度分别为274.68 μg·m-3和0.74 μg·m-3。观测期间,格尔木NO3-浓度和TSP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NO3-和TSP浓度变化均为春季>夏季>冬季。TSP与NO3-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67,春季两者相关系数为0.71,且Ca2+与NO3-浓度显著相关,推测格尔木沙尘气溶胶中NO3-离子可能主要来源于干旱区的地表物质。非沙尘天气期间NO3-/TSP浓度比值高于沙尘天气,且分布较为分散,表明非沙尘天气NO3-浓度受到人为源或气象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28.
大气遥感双视场米散射激光雷达信号拼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双视场米散射激光雷达信号拼接方法。主要思想是寻找近场和远场信号都具有高信噪比的最佳拼接区域,求解该区域两种信号之间的函数关系,自动实现激光雷达近场信号与远场信号的有效拼接和反演。拼接结果兼具近场信号探测盲区低和远场信号探测高度高的优点。反演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有效地实现双视场信号拼接,并能反演得到高精度的气溶胶光学特性。  相似文献   
929.
FY-2E分裂窗晴空沙尘区导风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干旱半干旱沙尘爆发区风场信息作为沙尘监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沙尘移向预报提供宝贵的资料。结合目前日趋成熟的红外分裂窗差值监测沙尘及卫星导风技术,针对FY-2E气象卫星,首先利用MODTRAN辐射传输模式对沙尘晴空区特征进行敏感性分析,再将经过图像掩膜及线性处理后的分裂窗差值图像代入导风计算程序计算,获得了传统卫星导风所无法得到的水汽含量低值区风场信息。实际个例分析表明,得到的沙尘区风场与NCEP再分析资料850hPa风场有很好的一致性,能够为监测沙尘移动提供良好的风场信息。  相似文献   
930.
彭艳  王钊  李星敏  堇妍 《干旱区地理》2012,35(5):738-745
 根据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MODIS卫星气溶胶产品,分析了西安近50 a总辐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西安地区1961-2005年总辐射变化经历了“持续”、“变暗”、“变亮”、“再变暗”4个阶段,西安总辐射的变化幅度较全国平均变化幅度大,其“变亮”过程开始于1985年,较全国平均时间略早;西安4个季节总辐射总体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其变化幅度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对云量、气溶胶、水汽压、相对湿度等影响因子的分析,水汽压和相对湿度对总辐射变化影响不明显,总云量和气溶胶的变化对西安总辐射的变化存在较显著的影响,春、夏季总辐射的变化主要受云量和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的共同影响,其中总云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总辐射变化的振幅,城市发展所导致的气溶胶增加所产生的直接辐射强迫作用可能决定了总辐射的总体下降趋势;秋、冬季节的总辐射下降趋势主要与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