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8篇
  免费   356篇
  国内免费   599篇
测绘学   131篇
大气科学   1217篇
地球物理   106篇
地质学   134篇
海洋学   9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13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2篇
  1942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近年来大气遥感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着重介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3年以来在大气遥感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与成果,内容包括:(1)遥感技术与设备的发展;(2)大气气溶胶遥感;(3)云遥感;(4)大气微量气体遥感;(5)反演方法发展;(6)大气辐射传输算法研究。气溶胶的光学特性遥感研究是近年来热点之一,本文简要论述在气溶胶光学特性地基和卫星遥感反演算法、中国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时空分布特性、气溶胶辐射强迫遥感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942.
从雾的气候变化看城市发展对雾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利用安徽省78个测站近半个世纪的资料分析了安徽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着重讨论了城市发展对雾的影响。安徽省雾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分布不均匀,以1980年为中心的10年是安徽年均雾日数最高的10年,以后呈减少趋势。根据两类城市年雾日数演变趋势,揭示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雾的影响不同。最近30年,城市雾的消散时间明显推后,平均持续时间增加,雾内能见度下降。1985年之后,全省平均雾日数和合肥地区北京时间8时雾内能见距离与全省煤耗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反相关。城市雾发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城市热岛加强和大气气溶胶粒子增多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43.
平流层环流异常对2008年1月雪灾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利用NCEP/NCAR逐日的再分析资料统计了1951年以来南方发生大雪时的环流特征,对2008年1月中国南方地区发生的大范围雪灾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且通过对比分别分析了平流层环流和对流层环流的平均特征和演变过程。结果发现,南方冬季大雪都是发生在500 hPa距平场分布呈现北高南低的形势下,并且平流层极涡位置都偏向亚洲且极涡强度偏强。2008年的雪灾期间对流层和平流层的形势都和过去7个大雪年(1955、1956、1957、1977、1984、1989和1993年)合成形势相似。2007年12月初平流层极涡开始偏离极地并发生变形,中心偏向欧亚大陆,且向亚洲和北美伸出两个槽。这种异常一直持续到2008年1月中旬,并且有向下传的趋势,使得对流层2008年1月东亚大槽位置偏东,主体北部偏强,从而为1月的雪灾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因此在本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研究,有望将平流层位相的超前信号作为对流层异常天气过程预报的一个先行指标,对提高对流层异常天气预报的时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4.
向平流层注入硫化物粒子以抵消全球增暖的想法曾引起许多讨论。新的研究表明,该做法可能会对保护地球的臭氧层产生重大影响,延缓南极臭氧洞的恢复,并引起北极臭氧严重损失。该研究由NCAR的Simone Tilmes主持,发表在2008年4月24日的Science Express上。文章指出,对地球实施人工降温的尝试可能会带来危险的副作用,虽然气候变化对人类是重大威胁,但是在实施全球性的地球工程行动(global geoengineering solution)之前,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45.
广州市大气能见度影响因子的贡献研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通过对广州市2004年10月1日~11月5日污染性气体NO2、气溶胶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以及粒子化学成分组成等观测资料的分析,得到了影响广州市大气能见度因子的贡献比例:大气气溶胶散射bsa为75.26%、大气气溶胶吸收baa为12.89%、水汽bsw为5.78%、气体吸收bag为3.68%、大气分子散射bsg为2.38%;给出了不同粒径段气溶胶对散射的贡献比例;然后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得到了大气干气溶胶散射系数与PM2.5、PM10及化学成分的经验关系式;并给出了广州市区气溶胶的质量散射系数。  相似文献   
946.
藏北高原五道梁地区的气溶胶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李韧  季国良 《高原气象》2004,23(4):501-505
通过对藏北高原五道梁地区的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分析发现,该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化特征,气溶胶光学厚度增大时月平均气温与年平均气温减小。  相似文献   
947.
兰州城区冬季大气气溶胶粒子谱的反演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刘吉  陈长和 《高原气象》2004,23(1):103-109
从实测的兰州城市冬季大气气溶胶多波段光学厚度资料出发,应用消光法反演了大气柱气溶胶粒子谱,并对反演程序的可行性、反演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反演出的大气柱气溶胶粒子谱分布都为三峰型分布。通过正算方法计算出的光学厚度值检验反演方法,检验结果说明,反演程序是可行的,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948.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卫星遥感产品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地基太阳光度计数据,系统验证2007~2008年星载多角度成像光谱仪(MISR)、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和臭氧监测仪(OMI)气溶胶反演产品,旨在定量评估这些产品在我国沙漠地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反演精度。结果表明:MODIS/AOD的相关系数在4种产品中最高(0.91),OMI/AOD次之(0.87),其次为MISR/AOD(0.84),OMI/UVAI相关系数偏低(0.51)。MISR/AOD均方根误差(0.14)和平均偏差(-0.06)在4种反演产品中最低。与地基观测相比,MISR/AOD、MODIS/AOD系统偏低,OMI/AOD、OMI/UVAI系统偏高。在相同比较条件下(地基观测气溶胶光学厚度值限定在2.0以内),MISR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偏差在4种反演产品中最低,且相关系数也较高(0.84)。尽管存在诸多不同,但3种探测器气溶胶反演产品均能较好地展示该地区的气溶胶季节变化。塔克拉玛干沙漠春、夏季AOD较大,秋、冬季AOD相对较小。ngstrm波长指数的结果表明,春季(3~5月)最小(均值为0.11),夏季(6~8月)次之,秋季(9~11月)和冬季(12月至次年2月)较大(均值达到0.61),这表明在春、夏季气溶胶粒子偏大,秋、冬季气溶胶粒子偏小。此外,通过研究2000~2010年AOD年际变化表明,由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属于沙尘源区,气溶胶类型较为单一,所以总体来说,变化趋势不是较为明显。从反演结果来看,2003年的气溶胶含量为此10年中最高,年均值达到0.32;2005年的气溶胶含量在这10年中最低,年均值为0.28。  相似文献   
949.
完善了王革丽和杨培才(2007)建立的平流层下部臭氧异相光化学反应箱式模式,在原有模式基础上加入溴族,研究了平流层下部臭氧对硫酸气溶胶表面积浓度与氯化物、溴化物以及氮氧化物的排放强度变化的非线性响应,理解平流层臭氧对人类活动的依赖性.结果表明,当氯化物排放强度偏离当前水平时,气溶胶可以通过与溴化物、氯化物、氮氧化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干预光化系统的非线性行为,改变系统在参数空间中的拓扑结构.  相似文献   
950.
利用3个架次的积分浊度仪和PCASP-100X(Passive Cavity Aerosol Spectrometer Probe)机载观测资料,分析了2013年山西夏季空中有云、无云和少云3种不同条件下气溶胶散射系数的分布特征,讨论了气溶胶散射系数垂直变化与气溶胶数浓度、气象条件的关系,并结合HYSPLIT(Hybrid of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后向轨迹模型研究气溶胶的运动轨迹和可能的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山西夏季空中气溶胶总散射系数变化范围为0~499 Mm-1,晴空气溶胶数浓度和总散射系数明显大于有云和少云时。气溶胶总散射系数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造成气溶胶总散射系数、数浓度偏高的原因有下垫面污染源多、风速小、相对湿度高以及逆温层的存在。550 nm波段气溶胶后向散射比大于0.1,粒径0.1~0.5 μm的气溶胶粒子对散射影响最大,说明山西空中细粒子污染比较严重。气溶胶总散射系数与数浓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引起气溶胶总散射系数、数浓度较高的气团传输路径主要为西南路径,局地排放的气溶胶大于远距离传输的气溶胶对散射系数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