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7篇
  免费   202篇
  国内免费   194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98篇
地球物理   244篇
地质学   320篇
海洋学   326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10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4年   3篇
  1951年   1篇
  194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基于SBM-DEA模型分析了东部沿海地区的辽中南、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海峡西岸、珠三角和北部湾城市密集区113个城市效率的空间差异,然后用Malmquist 指数揭示了城市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的动态变化,并对其做了绝对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东部沿海7大城市密集区的城市效率普遍较低,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有效率的城市只有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广州市和东莞市5个。各城市密集区中珠三角城市密集区效率最高,其次为京津冀城市密集区,其它依次为海峡西岸、北部湾、长三角、辽中南和山东半岛城市密集区。(2)7大城市密集区都存在投入要素冗余与产出不足。其中,资本和技术要素投入产出率较低,使用方式比较粗放;相对而言,人力和土地要素的投入产出的效率高,使用方式比较集约。各城市密集区投入冗余状况比较相近,而产出不足方面则差异较大。各城市密集区在总体经济效益和社会公众收益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3)2003-2014年,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密集区城市效率的TFP整体上为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城市效率TFP提高的贡献更大。北部湾城市密集区尤其应重视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4)辽中南、长三角、海峡西岸和北部湾城市密集区同时存在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除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密集区外,其他城市密集区城市效率TFP差异会逐步自动消失。  相似文献   
132.
耿煜  王君恒 《地球物理学报》2015,58(10):3530-3539
地球形成初期,构成地球的物质在组成上是大致均一的.目前地球的地核-地幔-地壳圈层结构,是由分异作用形成的.分异过程释放的能量称为分异能.Sorokhtin和Chilingarian等人从行星吸积的定义出发,导出了基于地球内部密度分布的势能计算公式,计算出的分异能大小为1.698×1031J.本文采用计算球体势能的思路,导出分异能计算的解析公式和数值计算公式,通过求取原始地球模型与均匀分层模型、PREM模型的势能差计算分异能.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分别为1.535×1031J和1.698×1031J.前者与Sorokhtin等的结果相近,后者与之相同.本文初步分析了方法间的异同以及造成结果偏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3.
构造煤甲烷吸附表面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的表面能是致使煤具有吸附性差异的根本原因。通过分析动力变质作用对构造煤结构和组分的影响,借助甲烷等温吸附实验,计算了不同温度下随着压力增大,原生结构煤和构造煤吸附甲烷的煤表面能的变化情况,并从构造煤动力变质角度分析了其表面能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动力变质作用对构造煤结构和组分改造作用明显,构造煤比共生的原生结构煤微孔隙更发育,吸附能力更强;计算结果也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压力的增大,构造煤吸附甲烷的表面能降低值均大于共生的原生结构煤,构造煤吸附甲烷的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34.
吴财芳  秦勇  傅雪海  曾勇 《地学前缘》2005,12(3):299-308
煤层气成藏维系于其能量平衡系统,宏观上受控于“四场互动”过程,核心是能量的有效传递及其地质选择过程。以沁水盆地为例,对构造动力能、热动力能、地下水动力能等宏观动力能的地质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阐明了不同宏观动力能对煤层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构造动力能及其演化总体经历了4个阶段;热动力能及其演化和由其控制的煤化作用同样经历了4个阶段;地下水动力能及其演化包括3个阶段。其中,燕山中期的剧烈岩浆活动是宏观动力能条件演化的关键时期。以构造动力能为主线,将其他能量场贯穿起来,可知宏观动力能与煤层气成藏之间的耦合关系如下:盆地北部阳泉—寿阳区域,是煤层气成藏有利区域之一,但不利于煤层气高产;盆地南部晋城—阳城及沁水北部区域,不仅是煤层气成藏有利区域,而且利于煤层气高产;盆地中部沁源地区是煤层气成藏和高产的有利区域;盆地东部的屯留—襄垣区域是煤层气成藏有利区域之一,但不利于煤层气高产。  相似文献   
135.
宿迁市建设大厦消能减震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宿迁市建设大厦,21层,框架-抗震墙结构,按Ⅷ度(0.3g)进行抗震设防;由于建筑部分楼层层间位移超过《规范》要求,因此在部分楼层增设消能支撑,通过提高结构的附加阻尼比来降低结构的位移反应。整体结构的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在框架-抗震墙结构中增设消能支撑,可以较为经济地控制结构薄弱层的位移,提高结构的抗震安全储备。本文可为高烈度区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6.
隔震换能结构体系的能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换能器安装在隔震结构的隔震层处,由结构和换能装置构成隔震换能结构体系,它既可以将地震输入给结构的部分能量转换成液压能,实现地震能量的转换,又能减小隔震层的水平位移,降低对隔震层的技术要求,降低造价。本文详细研究地震输给隔震换能结构体系的能量在体系各部分的分配,并与普通隔震结构对比,从能量的角度揭示隔震换能体系的换能控制原理。  相似文献   
137.
海况是影响波浪能发电装置运行效率的因素之一。以浮摆式波能发电装置为基础,描述了其中摆板系统的收集原理;并基于AQWA(advanced quantitive wave analysis)水动力学计算软件,仿真计算了三种波况下各摆板的运动响应,发现波向为45°角是摆板系统的最佳运行角度;当波高不超过0.6 m时,摆板的运动状态较易趋于平衡。另外,提出了一种估算摆板采集波能的平均转换效率的方法,并基于相关拟合函数软件,计算了5种较理想波况下摆板采集波能的平均能量转换效率,结果发现,波浪的周期和波高越大,摆板的波能采集效率越低。  相似文献   
138.
基于断裂力学的岩爆破坏形迹两级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培帅  陈卫忠  庄严 《岩土力学》2013,34(2):575-584
根据常规的岩爆判据,可以确定岩爆的大致分布区域,但难以得到岩爆的破坏形迹(Damaged Shape of Rockburst,DSR),为此根据岩爆的特点,推导了裂纹失稳扩展的临界长度和临界应力条件,提出了计算DSR的两级预测方法:通过裂纹失稳扩展时的临界应力,对DSR进行一级预测;在一级预测的DSR范围内加入预设裂纹,进行DSR的二级预测。针对断裂数值模拟方法的缺点,建立了基于扩展有限元(XFEM)模拟裂纹动态扩展的思路,依托ABAQUS平台,建立了XFEM二次开发的分析框架,编制了扩展有限元分析程序,进行了相关的实例验证;结合依托工程嘎隆拉隧道,从岩爆的机制、裂纹的数值仿真等方面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对高地应力地下工程的岩爆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9.
重磁位场转换计算中迭代法的综合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处理转换计算在重磁资料解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一些计算如向下延拓、化极等有时是很不稳定的,在频率域中则表现为其转换因子具有明显的放大作用,所以其FFT理论计算结果是不稳定的.因此,很多研究工作都是围绕增加计算的稳定性、提高计算效果进行的,其中迭代法是近来在研究中受到普遍重视的方法技术,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也存在对迭代法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其存在的缺点认识不够充分、客观等问题,例如,迭代法进行延拓及化极等计算时,对一些具体应用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较好的计算结果,但却存在计算结果并不会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而得到持续改善的问题,对于原本不稳定的计算,迭代法在迭代次数比较大时,所得的结果依然是不稳定的.为此,本文在对迭代法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导了迭代法的通式,并分析了对迭代法收敛性影响的各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迭代法收敛到FFT理论直接计算结果的决定因素是计算过程中如何选择原始数据到目标数据的映射函数;在选择了合适的映射函数的情况下,迭代次数不仅仅是决定计算成本,而是决定结果好坏的关键因素;增加迭代次数虽然能够使计算收敛到FFT直接计算理论结果,但如果该理论结果本身就是不稳定的,则迭代法计算如果收敛,也是收敛到一个不稳定的结果.所以针对位场处理转换中一些不稳定计算采用迭代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计算的不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0.
唐山老震区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理校正唐山长时间地震序列数据,用基于时空ETAS模型的随机除丛法,分析1976年唐山长时间地震序列的活动特点,发现唐山老震区1992年后进入余震活动的晚期阶段,目前地震活动未完全恢复到背景地震的水平。用频度和应变能两种不同的异常指标分析唐山老震区作为“余震窗口”对中强震的指示意义,发现唐山余震窗口的早期阶段(1980-1986年),频次作异常指标映震效果较好,晚期阶段(1992-2010年),应变能作为异常指标映震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