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55篇
  免费   954篇
  国内免费   801篇
测绘学   1813篇
大气科学   1197篇
地球物理   721篇
地质学   2360篇
海洋学   552篇
天文学   53篇
综合类   822篇
自然地理   6292篇
  2024年   80篇
  2023年   275篇
  2022年   366篇
  2021年   467篇
  2020年   274篇
  2019年   411篇
  2018年   213篇
  2017年   249篇
  2016年   255篇
  2015年   329篇
  2014年   826篇
  2013年   624篇
  2012年   733篇
  2011年   752篇
  2010年   693篇
  2009年   585篇
  2008年   669篇
  2007年   520篇
  2006年   507篇
  2005年   496篇
  2004年   528篇
  2003年   437篇
  2002年   444篇
  2001年   469篇
  2000年   428篇
  1999年   344篇
  1998年   302篇
  1997年   283篇
  1996年   247篇
  1995年   265篇
  1994年   180篇
  1993年   128篇
  1992年   102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82篇
  1989年   8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5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文科天文》是一本成功的专为非理科学生编写的天文学教科书。它是南开大学讲授天文学课程的苏宜教授凭籍近二十年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之下精心编著的好教材。在本书诞生之前,苏宜教授为大学理科生编著的《天文学新概论》一书从2000年出版以来风行全国,在2009年国际天文年来到之际已经有第四版(增订扩大版)问世,得到天文学界与教育界的高度评价与推荐。  相似文献   
992.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在“灰色区域”尺度下的适用性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数值预报模式分辨率的提高,当模式网格距与含能湍涡的长度尺度相当时,模式动力过程可解析一部分湍流运动,而剩余的湍流运动仍需参数化,此时便产生了湍流参数化的“灰色区域”问题。对传统的PBL(Planetary Boundary Layer)方案在“灰色区域”下的适用性评估,是改进PBL方案以使其能够适应分辨率变化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基于干对流边界层的大涡模拟试验,比较了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 Model)模式中四种常用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YSU(Yonsei University)、MYJ(Mellor-Yamada-Janjic)、MYNN2.5(Mellor-Yamada-Nakanishi-Niino Level 2.5)、MYNN3)]在“灰色区域”尺度下的表现。研究表明,混合层内总热通量对所使用的参数化方案和水平分辨率均不敏感。不同参数化方案中次网格与网格通量的比例表现出对水平网格距不同的依赖性。局地PBL方案(MYJ、MYNN2.5)在混合层内的平均位温随网格距减小而增大,次网格通量随网格距减小而减小,较参考湍流场对次网格通量有所低估。YSU方案的非局地项几乎不随水平格距改变而变化,对次网格通量的表征并未表现出较强的分辨率依赖性,且过强的非局地次网格输送使混合层内温度层结呈弱稳定,抑制了可分辨湍流输送,不易于激发次级环流。MYNN3方案的非局地次网格通量(负梯度输送项)随网格距减小而减小,使其对次网格通量的表征具有较好的分辨率依赖性。PBL方案在“灰色区域”尺度下的适用性与具体分辨率有关。以分辨率500 m为例,四种PBL方案中不存在一种最佳方案,能对边界层的热力结构和湍流统计特征均有准确的描述。  相似文献   
993.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塘岭幅 (J48E018017)1∶50 000区域地质图数据库基于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建立,实现了设计地质图、野外地质填图、室内综合整理、最终成果表达的全程数字化,有效开展了对各类数据的一体化描述、存储、组织和利用。将沉积旋回划分与年代学分析相结合,系统开展测区第四纪地层多重划分与对比,建立等时地层对比格架,恢复盆地沉积充填过程,查明断裂活动性;重新建立了测区古近纪—新近纪地层系统,划分出11个填图单元,并确立了新近纪彰恩堡组与干河沟组之间存在沉积间断,二者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关系。本数据库共包含矢量化的地质图一幅,样品179件,素描图86件,图片253张,内容详实、可利用度高,为厘定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新近系—古近系地层序列及新构造–活动构造特征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性数据资料支撑;为总结新构造–活动构造发育区填图技术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4.
我国北方区域沙尘天气的时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占华  任国玉 《气象科技》2007,35(1):96-100
将我国北方沙尘主要影响区划分为3个区(西北区、华北区、东北区),用网格面积加权计算区域平均的方法,比较了各区沙尘天气的时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北部沙尘日数的量级明显多于东北部;沙尘暴的发生有比较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各区白天较夜间更易发生沙尘暴,2区(华北区)和3区(东北区)发生沙尘暴初始时刻的峰值出现在14:00,1区(西北区)出现在15:00~16:00;2区和3区出现沙尘天气的极值在4月,而1区在4、5两个月都是极值期;春季是各区沙尘天气的多发期,1区夏季沙尘天气发生的频次也较高;各区的沙尘日数均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发生了由多到少的跃变,1区和2区的突变点在1987年,3区在1983年。我国北方3个区沙尘天气的日、月、季节变化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其中1区表现得较为独特,2区和3区则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995.
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也是区域发展战略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从沿海开放,到沿江、沿边开放,再到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日益清晰。期间,中国在区域政策制定和实施上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不仅收获了区域经济发展上的巨大成就,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整体实力的迅速提升。  相似文献   
996.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依据2006年全球变化人类行为计划(IHDP)第六届开放会议精神,参考前人有关生态环境评价框架和指标组合研究,建立了适合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特点的区域适应能力评价模型(PSR-RAD),并对模型的构建思想、参数意义和评价指标的具体计算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提供参考。针对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实际情况,PSRRAD模型将第四纪地质地貌与现代生态环境研究整合,提出第四纪地质脆弱指数概念,在生态环境胁迫分析中,提出衡量农牧交错地带农牧业环境胁迫程度的地农牧业生产量指数的概念,使生态环境先天与后天胁迫因子、自然与人文因子得以客观体现,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均有所拓展。  相似文献   
997.
辽宁沿海经济带营口沿海经济区是以港口为中心,北起虎庄河、南到浮渡河、东至黑大线以东2km左右、西至海岸线的带状区域。按临港半小时车程区域范围布局,规划面积约为1600km,占全市总面积的28.80%;人口数为15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65.40%。按照"沿海带状,组团生态"的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998.
阿尔泰造山带横跨中、俄、哈、蒙四国边界,是中亚造山带主要组成部分,发育大量的花岗岩等侵入体。本文研究总结这些岩体的时空演变、成因类型和构造环境,并探讨其增生造山和地壳生长意义。依据锆石年龄,这些岩体可大致分为早中古生代的470~440Ma(中晚奥陶世)和425~360Ma(晚志留世—晚泥盆世)、晚古生代的355~318Ma(早石炭世)和290~270Ma(早二叠世)以及早中生代245~190Ma(中晚三叠世—早侏罗世)3个阶段5个期次,其中425~360Ma花岗岩可进一步细分为425~390Ma和380~360Ma两个峰期。早中古生代(470~360Ma)花岗岩体分布广泛,主要为钙碱性I型,多具不同程度变形,其中470~440Ma岩体变形极强(片麻岩体)。它们为同造山俯冲增生产物,形成于活动陆缘俯冲(470~440Ma)、继续俯冲弧后盆地伸展(420~390Ma)到聚合碰撞(380~360Ma)的过程中。早石炭世岩体发育于造山带南部,为不变形圆形状或不规则状,具典型碱性花岗岩特征,为晚(后)造山产物。早二叠世岩体主要发育于阿尔泰造山带南部,少量分布于造山带内部,多为圆形,不变形,少量变形岩体集中在额尔齐斯构造带内,成因类型以I、A型为特点,伴生有大量基性岩脉(体),显示为后造山底侵伸展环境。早中生代岩体为不变形圆形或不规则状,具有高分异I型和S型花岗岩特征,伴有稀有金属矿产,具有板内环境特点。花岗岩体同位素填图显示,阿尔泰中部块体岩体具有较低的εNd(t)值和老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1~1.3Ga),暗示存在古老地壳基底;由北向南εNd(t)值增高,模式年龄变年轻,显示陆壳向南生长,其中水平和垂向生长率分别为18%~28%和7%~8%。中生代时期阿尔泰造山带保留水平增生结构,没有发生大规模构造块体垂向叠覆。阿尔泰造山带经历了古陆缘构造演化,奥陶纪—志留纪陆缘俯冲,泥盆纪陆弧及陆缘边缘裂解、弧后盆地形成,晚泥盆世最终洋盆闭合及早石炭世各块体拼合的演化过程。该研究表明增生造山带中同样存在构造演化的阶段性;中亚增生造山作用不仅具有弧前增生,而且还存在陆缘裂解再拼合作用。  相似文献   
999.
我国西南地区斑岩矿床区域成矿环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对我国西南地区斑岩Cu(-Mo-Au)矿床形成的区域成矿环境进行了总结研究。我国西南地区斑岩矿床,构造上位于全球特提斯斑岩成矿带东段,与青藏高原演化密切相关,形成于青藏高原演化不同阶段。我国西南地区斑岩矿床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古近纪和中新世等4个时期。斑岩矿床形成的区域成矿环境具有多样性,包括俯冲造山岛弧、同碰撞、后碰撞和大陆转换板块边界等四类构造环境。根据斑岩矿床成岩成矿时代和成矿环境,我国西南地区斑岩矿床可划分为义敦-中甸印支期斑岩成矿带、玉龙-马拉松多古近纪斑岩成矿带、丽江-金平古近纪斑岩成矿带、冈底斯古近纪-新近纪斑岩成矿带和班公湖-怒江燕山期斑岩成矿带等五个成矿带。与世界上多数斑岩矿床一样,我国西南地区斑岩矿床与区域深大走滑断裂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布关系。  相似文献   
1000.
《福建地质》2010,29(3):283-284
《福建地质》创刊于1982年,系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主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出版日期为每季季末。主要刊登内容为基础地质(包括地层、岩石矿物、古生物、构造地质、区域地质)、矿产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环境地质、遥感地质等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