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7篇
  免费   324篇
  国内免费   260篇
测绘学   180篇
大气科学   220篇
地球物理   560篇
地质学   325篇
海洋学   275篇
天文学   28篇
综合类   64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41.
The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atmospheric aerosol extinction coefficients is very important for at- mospheric science research. To achieve a fast and simpl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parameters, the selection of optimal forward-scattering angles of atmospheric aerosols is required.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introduce the detec- tion basis of forward-scattering of atmospheric aerosols, and the authors verify the sensitivity of the phase function to the real part of the complex refractive index. The au- thors use the Jaenicke urban aerosol model to determine that forward-scattering angles near 33° are suitable. However, the optimal forward-scattering angles in North China are between 37° and 40°. Numerical simulation shows that certain types of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newly generated particles and pollution have limited in- fluences on the selection of forward-scattering angles. But the ranges of these insensitive angles shift - 10 degrees for dust intrusion, and the relative deviations of the phase function are less than 5.0% within extra angles of 0° to 3°. This study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he selection of optimal forward-scattering angles for visibility meters and Present Weather Identifiers (PWIs) in addition to the de- tection of forward-scattering optical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142.
The principal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tract entire sea surface wind's information from spaceborne lidar, and particularly to utilize a appropriate algorithm for removing the interference information due to white caps and subsurface water. Wind speeds are obtained through empirical relationship with sea surface mean square slopes. Wind directions are derived from relationship between wind speeds and wind directions im plied in CMOD5n geophysical models function (GMF). Whitecaps backscattering signals were distinguished with the help of lidar depolarization ratio measurements and rectified by whitecaps coverage equation. Subsurface water backscattering signals were corrected by means of 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 (IDW) from neighborhood non-singular data with optimal subsurface water backscattering calibration parameters. To verify the algorithm reliably, it selected NDBC's TAO buoy-laying area as survey region in camparison with buoys' wind field data and METOP satellite ASCAT of 25 km single orbit wind field data after temporal-spa tial matching. Valid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trieval algorithm works well in terms of 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 less than 2m/s and wind direction's RMSE less than 21 degree.  相似文献   
143.
内蒙古卓资县大苏计钼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的凉城断隆内,是近年来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发现的一个大型斑岩钼矿床,矿体主要产于印支期石英斑岩和正长花岗斑岩中。成矿过程可以划分为石英_钾长石_黄铁矿±辉钼矿±磁铁矿阶段(早阶段)、石英_绢云母_辉钼矿_黄铁矿阶段(中阶段)和石英_方解石_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阶段(晚阶段)。矿石中5件辉钼矿的Re_Os同位素模式年龄介于(223.6±3.1)Ma~(224.2±3.4)Ma之间,其加权平均值为(223.9±1.4)Ma(MSWD=0.017),等时线年龄为(223.5±5.5)Ma(MSWD=0.026),表明大苏计钼矿床形成于印支期。大苏计钼矿床发育富液型、富气型、H2O_CO2型、含子矿物型和纯气相包裹体。成矿早阶段主要发育富液型、富气型包裹体,另有少量H2O_CO2型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介于342~430℃之间,盐度w(Na Cleq)介于3.4%~11.0%之间;中阶段主要发育富液型、富气型、H2O_CO2型和含子矿物型包裹体,另有少量纯气相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234~380℃之间,盐度w(Na Cleq)介于6.2%~34.9%之间;晚阶段仅发育富液型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介于202~280℃之间,盐度w(Na Cleq)介于1.2%~11.7%之间,指示该阶段有大气降水的加入。成矿流体从早、中阶段的H2O_Na Cl_CO2体系演化为晚阶段的H2O_Na Cl体系。早、中阶段流体均为不混溶流体,流体沸腾是成矿物质沉淀的主要机制。集宁地区钼矿床主要为斑岩型,至少存在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2期钼成矿事件。  相似文献   
144.
非球形粒子光散射计算研究的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质的光散射在许多科学和工程领域中,如光学、电磁学、工程物理、天体物理、大气科学、海洋学、生态学、生物物理学等都有重要的应用。由于其重要性、复杂性和困难性,非球形粒子光散射已成为国际上光散射理论研究的焦点和前沿课题。就粒子光散射,特别是非球形粒子光散射的计算方法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扼要综述。首先,从光散射的理论基础出发,指出过去广泛应用的球形粒子光散射Lorenz-Mie理论的局限性,从粒子非球形性对散射模式影响的本质,讨论球形粒子Lorenz-Mie散射与非球形粒子光散射的不等效性。在此基础上扼要地阐述了现代非球形粒子光散射计算研究的进展,包括精确的理论解法、一些重要的数值技术以及2个重要的近似解法,即光学软粒子近似和几何光学近似。并指出,近年来为了表示自然界中近于层状和更复杂粒子的光散射特性,层状粒子模型和扩展边界条件法(EBCM)正在成为热门的研究领域,是2个值得注意的发展动向。最后,简要地讨论了非球形粒子光散射计算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5.
通过拉曼光谱、同步辐射X射线散射和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研究了质量分数为1.0 %-28.0 %的NH4Cl水溶液的微观结构变化。同时在室温下测量了粘度、接触角和电导率。由拉曼光谱和密度泛函理论模拟结果可知,当溶质浓度升高至10.0 %时,在2900 cm-13100 cm-1附近出现了明显的N-H作用峰,且随着质量分数的升高,NH4Cl水溶液中的氢键类型发生了转变。X射线散射结果表明,当NH4Cl水溶液质量分数升高至10.0 %时,差值对分布函数G(r)在2.98 ?附近出现明显双峰,表明在该浓度下溶液中NH4+-Cl-接触离子对开始成为主要微观作用形式。对NH4Cl水溶液的宏观物性研究表明,粘度、接触角和电导率均随着NH4Cl水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作者推断,NH4Cl水溶液中氢键类型的转变、O-H...N键占比增多以及逐渐增加的NH4+-Cl-接触离子对,是粘度和接触角随溶质浓度增加而增加的微观本质因素;电导率的增加与溶液中有效导电离子数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46.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拉曼光谱和同步辐射X射线散射法,研究了质量分数为1.0 %~28.0 %的NH4Cl水溶液的微观结构。在室温下测量了粘度、接触角和电导率。由DFT计算和拉曼光谱结果可知,当溶质浓度升高至10.0 %时,在2 900 cm-1和3 100 cm-1附近出现了明显的N-H作用峰,且随着质量分数的升高,NH4Cl水溶液中的DDAA型氢键转变为DA和DAA型氢键。X射线散射结果表明,当NH4Cl水溶液质量分数升高至10.0 %时,差值对分布函数G(r)在0.298 nm附近出现明显双峰,表明在该浓度下溶液中NH4+-Cl-接触离子对开始成为主要微观作用形式。NH4Cl水溶液的粘度、接触角和电导率均随着NH4Cl水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NH4Cl水溶液中氢键类型的转变、O-H...N键占比增多以及逐渐增加的NH4+-Cl-接触离子是粘度和接触角变化的微观本质因素;电导率的增加与溶液中有效导电离子数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47.
甚宽频带地震计频域标定的噪声数据处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分析了频域标定中的噪声及传统数据处理方法,提出数据处理的本质是噪声处理的观点,探讨了不同噪声的不同处理方法,详细研究了长周期非线性漂移的噪声处理方法,有效地提高了频域标定精度。  相似文献   
148.
扼要地介绍了非球形粒子光散射的散射矩阵元素按广义球函数展开的基本理论,以及球形粒子散射矩阵元素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较详细地阐述了计算展开系数的方法以及在程序研制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最后,对非球形的Chebyshev粒子光散射的散射矩阵元素的展开系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数值技术和计算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9.
本文介绍在东海微机上用伦茨算法计算Mie级数的系数,其计算程序已运行成功。计算结果表明此法可使误差传播显著减小,计算精度提高,降低了对微机内存客量的要求,同时,本文得到的计算结果与国外公开发表的计算结果达到同样精度。  相似文献   
150.
本文简略回顾了堇青石-石榴石-矽线石-石英地质温压计的研究历史,并介绍由Aranovich等人完成的最新实验研究。以内蒙古南部贺兰山群的麻粒岩相矽线石榴堇青片麻岩的温压计算为例,用Aranovich等人实验标定的温压计计算结果与石榴石-堇青石Fe-Mg交换反应温度计和石榴石-斜长石-矽线石-石英压力计的计算结果相当吻合;而应用含有假定的热力学参数的哈奇森的温压计与其它温压计计算结果有较大差别,温度明显偏低,与岩石形成于麻粒岩相变质条件这一地质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