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22篇
测绘学   6篇
地球物理   79篇
地质学   505篇
海洋学   47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71.
板块构造的起始和演化是固体地球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岩石地球化学大数据分析可以较全面地用于研究全球构造体制的变化对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记录所带来的全球性影响。板块构造样式随着地幔潜在温度的降低,会经历一系列的演化并最终在新元古代末期转变为现代样式的板块构造板块构造的演化也显著影响着地质历史时期地幔热状态和地表-深部的物质循环,岩石地球化学大数据研究是揭示这些地质过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72.
朱文斌  王玺  葛荣峰 《地质学报》2021,95(1):124-138
地体构造是对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和补充,它受控于全球板块动力学体系,因此不能将地体与板块割裂开来去研究.其相对于刚性板块的小规模、多样性和广泛性,对了解全球板块的离散和大陆的拼贴增生过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地体构造无处不在,它不仅存在于中、新生代陆缘造山带中,也存在于古老造山带中,一些古老的克拉通实际上也是由不同的地体拼合...  相似文献   
673.
大陆的起源     
太阳系固体星球都有类似的核-幔-壳结构,但唯独人类居住的地球具有长英质组成的大陆壳.太古宙大陆克拉通主要由英云闪长岩(Tonalite)-奥长花岗岩(Trondhjemite)-花岗闪长岩(Granodiorite)为主的TTG深成侵入体变质而成的正片麻岩和由基性-超基性酸性火山岩及少量沉积岩变质的表壳岩(绿岩)组成....  相似文献   
674.
花岗岩研究几百年了,取得了很多成绩,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今天的花岗岩研究存在很多争论,主要表现在如下11个方面: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岩浆活动与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关系问题、花岗岩分离结晶问题、水岩交换问题、构造环境问题、埃达克岩与压力的关系以及Sr/Y值等问题。针对花岗岩的现状,文中着重探讨了今后花岗岩如何研究的问题,并提出3点建议。一是要解体岩浆岩类,将花岗岩从岩浆岩类中独立出来(与玄武岩并列)。岩浆岩包括幔源以及壳源两种类型的岩石,其中分布最广的是玄武岩和花岗岩。玄武岩是幔源的,花岗岩是壳源的,二者有很大的不同。而仅仅因为玄武岩和花岗岩都属于岩浆岩而要把花岗岩与玄武岩捆绑在一起,用一个理论统一解释玄武岩与花岗岩的问题,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二是花岗岩研究要从源头抓起,从变质岩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抓起,要改变花岗岩专家过分关注对侵入体研究的偏向,把精力集中到花岗岩起源的研究上来。三是下地壳填图可能是今后很长一个时期花岗岩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是花岗岩地球动力学意义之所在。变质岩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是与残留体处于平衡的,不同的花岗岩有不同的特征,主要反映了他们形成的源岩的特征。变质岩与花岗岩之间存在因果...  相似文献   
675.
从板块构造到地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板块构造的发生、发展到地体概念的提出,论述了地体解析和拼贴构造,并根据中国东部的地体研究,特别是中国东北那丹哈达地体和日本美浓地体的对比研究,论述了亚洲东部中生代构造发展史,认为在侏罗纪时,亚洲大陆边缘的地体拼贴活动已经开始,形成了拼贴沉积的复合地体;白垩纪时由于大陆边缘的侧向挤压和离散作用,这些地体产生左行运动和变形;早第三纪晚期由于日本海的扩张,形成了弧形的日本列岛。  相似文献   
676.
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板块构造理论,在一开始就能够成功解释显生宙时期发生的许多地质现象、过程和事件,但是在解释大陆内部和前寒武纪时期地质记录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就板块构造与大陆地质之间的关系来说,由于将陆内构造与陆缘构造之间在结构和成分上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割裂开来,结果导致传统板块构造模型不适用于前寒武纪地质,特别是不能解释太古宙克拉通基本地质特征的假象.然而,这些假象并不意味着,太古宙大陆地壳不是起源于板块构造体制,而是起源于所谓的前板块构造体制.目前所提出的前板块构造过程都是在停滞层盖构造体制下的垂向运动,不仅包括像重力凹沉、地幔柱和热管构造这样的内生过程,而且包括像流星撞击这样的外生过程.这些垂向过程不仅在太古宙引起了活动层盖构造的起始,而且在显生宙时期依然活跃,都是不同深度条件下地幔极向对流的结果,并非某一时期所特有.一旦将20世纪传统的板块构造运动学理论升级为21世纪整合的板块构造运动学-动力学理论,系统深入地检查物质和能量在板块边缘的垂向传输,即可发现板块构造能够解释太古宙克拉通地壳的岩石组合、构造样式和变质演化等常见特征.通过认识和理解汇聚板块边缘的结构和组成及其动力...  相似文献   
677.
中朝与扬子板的鉴别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万天丰 《地质论评》2001,47(1):57-63
本文强调了要从地质演化历史过程中,综合运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的资料来对比及鉴别不同板块的特征。综合运用结晶基底的形成时间,某些元素的含量、某些元素的比值,铅同位素比值的变化,地幔包体中稀土元素配分曲线的特征,古地古界是变质的还是沉积的,晋宁事件的存在与否,震旦纪冰碛层的特征,早寒武纪含磷岩系与黑色页岩系的存在与否,400Ma前后的沉积间断,晚古生代煤系地层的发育特征,板块运移距离的大小,岩石圈的厚度,平均P波速度与剪切波速度的差异、壳内低阻层的存在与否等特征就可鉴别中朝与扬子板块。认识这些特征,将有助于弄清东亚地区其他小地块(如朝鲜半岛南部地块,Hida地块,柴达木地块和塔里木地块等)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