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132篇
海洋学   121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7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春季格陵兰海冰与夏季中国气温和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英国Hadley中心的GISST海冰面积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160站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与夏季中国区域气温和降水的关系.初步研究表明,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变化和随后夏季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之间地区气温以及8月份华北和西南地区降水呈明显正相关,而和6月黄河中上游地区降水则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同时,春季格陵兰海冰异常时期对应着北半球大气环流的明显变化,表明海冰与我国气温及降水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环流背景.  相似文献   
462.
挑战巅峰无往不达——拓普康携手中国南极科考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绘通报》2007,(9):70-70
问鼎南极冰盖最高点的12勇士重返Dome A,选址建立中国南极第三站.2007年10月,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活动又将启程.  相似文献   
463.
Sea level rise (SLR) is one of the major socioeconomic risks associated with global warming. Mass losses from the Greenland ice sheet (GrIS) will be partially responsible for future SLR, although there are large uncertainties in modeled climate and ice sheet behavior. We used the ice sheet model SICOPOLIS (Simulation COde for POLythermal Ice Sheets) driven by climate projections from 20 models in the fifth phase 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CMIP5) to estimate the GrlS contribution to global SLR. Based on the outputs of the 20 models, it is estimated that the GrIS will contribute 0-16 (0-27) cm to global SLR by 2100 under the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RCP) 4.5 (RCP 8.5) scenarios. The projected SLR increases further to 7-22 (7-33) cm with 2~basal sliding included. In response to the results of the multimodel ensemble mean, the ice sheet model projects a global SLR of 3 cm and 7 cm (10 cm and 13 cm with 2~basal sliding) under the RCP 4.5 and RCP 8.5 scenarios,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uncertainty in future sea level projection caused by the large spread in climate projections could be reduced with model-evaluation and the selective use of model outputs.  相似文献   
464.
Based on a two-dimensional energy balance model, the studies on some climatic issues such as the re- lationship between ice cap latitude and solar constant, desertifieation, and the warming effect of carbon dioxide, have been reviewed and discussed. The phenomenon that a fixed solar constant might correspond to different equilibrium ice cap latitudes is determined by the continuity of albedo distribution. The disconti- nuity in albedo distribution increases the number of equilibrium ice cap latitudes. Desert would expand both northward and southward when desert surface albedo is increasing. This would deteriorat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border regions, and then threaten the existence of local inhabitants. Melting of the polar ice would not be accelerated, with increasing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The ice cap latitude would move northward slowly, with some “hiatus” periods, under the slowly increasing global average surface tempera- ture.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research,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two-dimensional energy balance model and possible progress are also forecasted.  相似文献   
465.
于2012年7—9月现场测定了北极挪威海和格陵兰海区域海水二甲基硫(DMS)及其前体物质二甲巯基丙酸内盐(DMSP,分溶解态DMSPd和颗粒态DMSPp)的含量,研究了其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表层海水DMS的生物周转和去除途径。结果表明,表层海水DMS、DMSPd和DMSP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36nmol/L、15.63nmol/L和96.73nmol/L,受挪威海流和北极深层水影响,表层海水二甲基硫化物浓度呈现出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海域递减的趋势。DMSPd和DMSPp浓度与Chl a浓度均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浮游植物生物量是影响挪威海和格陵兰海二甲基硫化物生产的重要因素。表层海水DMS生物生产和消费速率平均值分别为18.19nmol/(L·d)、15.67nmol/(L·d)。DMS微生物周转时间变化范围为0.03~1.80d,平均值为0.49d,DMS海-气周转时间是微生物消费时间的90倍,说明夏季挪威海和格陵兰海表层海水中DMS微生物消费过程是比海-气扩散更具优势的去除机制。  相似文献   
466.
冰盖是大面积(超过50000 km^2)覆盖陆地表面的极厚冰体,在重力作用下的形变宏观上表现为由内陆向沿海流动[1],当前世界上仅存格陵兰和南极两大冰盖。广大的内陆区域冰雪终年不化,以极低的速率积累表面降雪继而密实化为冰川。受基岩性质和地热通量的影响,冰盖底部融化润滑在冰盖内部形成快速冰流通道。如果融水在下游积累到一定程度,则会进一步发育成为相互连通的冰下水文系统,并最终汇入海洋[2]。当固体冰川流向海洋时,受地形约束可能形成冰架,由冰水密度比值可知只有约1/10漂浮在海面以上,绝大部分冰架与海水直接接触。  相似文献   
467.
正2014年10月16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启动第6年即"冰桥行动2014"(Operation Ice Bridge)南极研究计划,此次研究目标是观测南极大陆冰盖、冰川和海冰变化。"冰桥行动"是NASA一项为期6年的南极研究任务,同时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地基冰川航空测量计划,旨在利用多源航空遥感传感器(包括机载激光雷达)获取南北极的对地观测数据,以此揭示地球南北极变化与全球变化的相互作用机制,计划  相似文献   
468.
格陵兰冰盖的消融及其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成为国际上研究的热点。每年消融期,格陵兰冰盖表面消融,融水会导致冰面形成冰面湖、冰面河、注水冰裂隙等形态。格陵兰冰面融水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变化迅速,区域气候模型难以准确模拟冰面融水分布,中等分辨率卫星影像难以反映冰面融水的时空变化。以PlanetScope为代表的CubeSat小卫星空间分辨率高达3 m,理想情况下重访周期可达1 d,这为精细化动态监测格陵兰冰面融水提供了可能。本研究利用PlanetScope高空间分辨率小卫星遥感影像提取格陵兰冰盖西南部典型流域冰面融水遥感信息,构建了针对PlanetScope遥感影像的冰面融水深度反演公式,对比了MAR v3.11区域气候模型模拟的融水径流量与遥感反演的融水体积。结果表明:在2019年7—8月,流域内冰面融水开放水体比率先上升后下降,在7月12日达到峰值8.7%;流域内冰面融水深度介于0.2~1.5 m之间,冰面湖最深(0.9 m±0.2 m),冰面河干流次之(0.6 m±0.1 m),冰面河支流最浅(0.5 m±0.1 m);遥感观测的开放水体比率、冰面融水体积与区域气候模型MAR模拟的融水日...  相似文献   
469.
极地冰盖底部的冰-基岩界面记录了冰盖的历史演变,反映了冰层的几何特征和冰底环境属性,是推断冰盖动力学和解释冰下地貌的重要指标。机载冰雷达是一种有效的极地冰盖探测方法,但雷达数据受探测环境和仪器自身局限性的影响,会包含各类噪声。为了高效准确地提取冰雷达图像中基岩界面和冰面、降低噪声干扰,利用2015—2016年度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在伊丽莎白公主地的航空冰雷达观测数据,基于深度学习的pix2pix算法建立了一种自动化提取雷达图像冰面和基岩界面的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提取冰面/基岩界面的精确率为0.863/0.948,峰值信噪比为24.814 dB,均高于以往的K-SVD和CycleGAN同类算法,能更有效地去除噪声、提高图像质量,更高精度地还原现在通用的人工提取效果。  相似文献   
470.
冰雷达是用于极地冰雪探测的主要技术手段,为研究极地冰雪的几何特征、内部结构、冰下地形地貌和冰底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观测数据。20世纪50年代,人类首次发现特定频段的电磁波可以“穿透”南极冰盖,进而在60年代研制出用于极地冰盖冰下探测的冰雷达系统。之后60多年里,随着计算机、电子信息和卫星定位导航等技术的发展,冰雷达技术研究取得快速发展,形成了适用于极地冰盖、海冰及其上覆积雪不同探测需求的多样化冰雷达系统。本文在简要回顾了早期冰雷达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着重从极地冰盖深部探测、极地冰盖和海冰浅表层探测以及新型极地冰雪探测冰雷达技术3个方面,回顾总结了近10年来国内外主要进展。未来,为适应极地冰盖、海冰及其上覆积雪观测研究的多种需求,需要进一步提升冰雷达系统性能(探测深度、跨轨迹向分辨率、垂向分辨率等),并且研制满足新型平台(无人机、卫星等)搭载需求的小型、低功耗冰雷达系统,以及发展多通道、多频、多极化集同观测模式的综合冰雷达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