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20篇
  免费   935篇
  国内免费   1309篇
测绘学   820篇
大气科学   1256篇
地球物理   713篇
地质学   2390篇
海洋学   529篇
天文学   156篇
综合类   547篇
自然地理   1053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238篇
  2022年   265篇
  2021年   309篇
  2020年   227篇
  2019年   261篇
  2018年   179篇
  2017年   153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203篇
  2014年   387篇
  2013年   274篇
  2012年   315篇
  2011年   347篇
  2010年   333篇
  2009年   375篇
  2008年   394篇
  2007年   420篇
  2006年   333篇
  2005年   296篇
  2004年   267篇
  2003年   220篇
  2002年   134篇
  2001年   155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131篇
  1998年   113篇
  1997年   125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74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8年   1篇
  1923年   2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降水波动是气候变化的主要指标之一,其在半干旱荒漠草原区植被变化中起着主要的驱动作用。在考虑到年降水量与生长期降水量的前提下,本文通过地面植被盖度反射光谱模型构建和基于3S技术的区域植被盖度分布格局反演,分析了荒漠草原不同植被盖度分布面积对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在荒漠草原区,不同植被盖度的区域面积和年降水量、生长期降水量呈波动变化。年降水量和生长期降水量与不同植被盖度区域面积可以拟合成线性、幂函数、指数和对数函数曲线关系。植被盖度小于10%的区域面积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下降,植被盖度大于10%区域面积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盖度10%是低盖度与高盖度间相互转化阈值。当植被盖度为<2%、2%~6%、10%~15%、15%~20%、20%~25%时,拟合的曲线关系能较好地表达不同植被盖度区域面积随降水量变化的趋势(p< 0.01)。荒漠草原不同植被盖度区域面积的波动变化主要与多根葱、阿尔泰狗娃花、松叶猪尾菜和小画眉草等草本植物生长响应降水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2.
本文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资源、环境和经济格局,认为该格局有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之间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经济合作;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经济合作模式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包括生态文明模式,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交通经济带模式,国际旅游带合作模式;最后,论文总结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并提出了几个优先行动计划: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科学家联盟和思想库,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信息共享中心和科学决策支持系统,启动丝绸之路跨国科技交流合作与人才计划,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跨国共建、合作共赢机制。  相似文献   
993.
本文以贵州省东南部三州为研究区,运用连续生物量转换因子法和平均生物量法,通过2010年森林清查小班数据,建立了24类优势树种的森林植被碳密度与林龄之间的关系。同时,估算了1990-2010年间贵州省东南部森林植被生物量及其碳蓄积量,分析了碳蓄积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预测出2050年该区域森林植被的固碳潜力。结果显示:(1)2010年贵州省东南部森林植被碳蓄积量为106.22 TgC,占贵州省森林植被碳蓄积量的63.01%,占全国森林植被碳蓄积量的1.36%;平均碳密度32.44 MgC/hm2,是贵州省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的93%,全国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的76%,碳密度空间分布呈现由西部向东部增加趋势且东部高于平均水平。(2)1990-2000年间森林植被碳蓄积量增加了30.67 TgC;2000-2010年间森林植被碳蓄积量增加了49.55 TgC,其中,退耕还林导致森林植被碳蓄积量增加了31.09 TgC。(3)以2010年为基准年,假设40 a后贵州省东南部森林面积保持稳定,且不考虑轮伐期的未来情景下,至2050年该区域森林植被碳蓄积量将达到153.38 TgC,其增量可达47.16 TgC,表明贵州省东南部森林具有较大的碳增汇潜力。  相似文献   
994.
分析了我国市县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浙江实际,提出了省市县三级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平台一体化建设模式,并在绍兴市进行了成功试点。基于试点,本文对推广一体化建设模式和深化省市县共建共享的有关工作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95.
汶川地震前后波速比变化特征的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收集整理了四川省地震台网1990—2012年产出的地震直达波震相数据, 利用单台多震和达法对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后四川地区的波速比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共筛选出13个数据量较为丰富、 连续性较好的台站). 结果显示: 其中位于龙门山断裂中北段西侧的4个台站, 震前出现长达7年左右的中长期波速比低值异常; 其它9个台站的波速比震前变化基本稳定. 震前波速比出现异常的4个台站的分布与汶川MS8.0地震孕震区范围大体一致, 从而为研究汶川MS8.0地震前是否存在地壳介质特性的时间变化过程, 提供了有力的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996.
1477年5月13日银川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地震处于沙漠边缘,故史料记载不够详细。此次地震有限的地震史料,结合前人研究的历史地震震级估计和烈度衰减经验公式及相关的地震资料,通过估算和对比方法重新分析研究1477年地震的震级和震中。建议此次地震震级应为M7 1/4 ,震中位置为民勤东130 km处,而银川和张掖的地震烈度分别取值为Ⅶ和Ⅵ度。结合新建议的震中位置,简单讨论这次地震发生的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997.
段雯娟 《地球》2014,(7):16-19
森林资源清查是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森林资源清查的目的在于为编制林业区划、规划、计划和森林经营方案,建立森林资源档案以及确定森林利用方案和森林采伐限额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其主要任务是查清森林资源的种类、结构、数量、质量和分布,掌握资源消长变化的规律,客观反映自然、经济条件,进行综合评价,提交准确的森林资源调查材料、图面材料、统计资料和调查报告等。  相似文献   
998.
栗钙土系列     
《地球》2014,(4):11-11
包括栗钙土、棕钙土和灰钙土.是中国北方分布范围极广的一些草原土壤。这类土壤均具有较明显的腐殖质累积和石灰的淋溶一淀积过程.并多存在弱度的石膏化和盐化过程。  相似文献   
999.
卢如平 《地球》2014,(1):106-108
台州府城墙兼具军事防御和防洪双重功能。早在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为增加牢固程度,将城墙两侧全面用砖石包砌。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创建了空心敌台。担任蓟镇总兵时,以北调的戚家军为骨干,参考台州府城墙的形制和结构,大规模修建长城城墙敌台。因而台州府城墙被誉为明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哥伦比亚大学 GCMT 目录给出的祁连山中东段地区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资料,研究较大区域(34°-41°N,100°-106°E)的应力场;利用该地区布设的中法微震数字监测台网多年监测资料和甘肃数字监测台网资料,使用 P 波和 S 波初动及振幅比联合反演方法,反演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发震应力场。结果表明,地区构造应力大致为北东40°-45°水平向压应力;景泰地区主压应力方向约北东45°,绝大多数地震为走滑型。天祝-古浪地区有相当部分的逆断层地震分布,主压应力方向约60°,P 轴仰角在10°左右优势分布,大致为水平应力场。这与大区域构造应力场和断层实际分布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