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7篇
  免费   439篇
  国内免费   619篇
测绘学   594篇
大气科学   592篇
地球物理   223篇
地质学   959篇
海洋学   53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66篇
自然地理   1421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63篇
  2022年   166篇
  2021年   188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172篇
  2018年   125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246篇
  2013年   179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220篇
  2009年   191篇
  2008年   212篇
  2007年   204篇
  2006年   199篇
  2005年   176篇
  2004年   155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61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近几年来,我们对山东近岸34个海岛和一些海湾进行了综合性调查,本文主要根据这些调查的实测资料.在综合分析整理的基础上.获得了山东近岸水域浮植物的现存量(叶绿素 a)为0.91mg/m~2,初级生产力水平为310.2mg/(m~2·d),基本接近温带海洋近岸水域标准;其分布特征是以莱州湾、渤海海峡、千里岩海区为最高,宫家岛、鸭岛海区为最低;季节变化显著,主要显示双峰型特征.根据初级生产力的测定结果,我们对山东近岸水域潜在的各级生物生产力做出了初步估算,旨在为山东近岸水域开展海水增养殖,合理开发海洋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72.
在分析实测燃料(1978-1979)的基础上,运用物质纵向输移模式讨论了伶仃洋河口湾余流的垂向结构,同时,对同步资料进行低通滤波处理,得到垂向低频水流分布。结果表明,两种分析方法对伶仃洋河口环流与水沙输移的解释基本一致,东、西、两槽均存在明显的垂向环流,平均流、斯托克斯漂移效应,以及垂向净环流是净输沙的主要贡献项。  相似文献   
973.
象山港对虾增殖放流区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1992年笔者对象山港水域浮游植物现存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水域是一个高生物量的海湾,平均叶绿素a浓度为3.50~5.93mg/m3:初级生产力碳为444.5~871.0mg/(m2.d).湾内不同海区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区域化和时间季节性。港顶部陆缘影响显著,水体交换缓慢稳定性好,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较高;港口区受邻近海水的不断调节,海流较急,水体交换快稳定性差,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较低。港内现存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明显,基本按春、夏、秋、冬季次序排列.粒度分级研究结果表明,大干20μm的网采浮游植物细胞对总生物量和总初级生产力的贡献分别为25%和13%;微型和微微型(小于20μm)浮游生物细胞在象山港浮游植物群落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中占重要比重,贡献分别为75%和87%,其对生产力的贡献高于对生物量的贡献。  相似文献   
974.
闽北沿岸晚第四纪孢粉组合,古植被和古气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建北部沿岸晚第四纪地层中的孢粉化石含有八个综合孢粉带,即八个古值被和古气候演替阶段。其中阶段1冷而干燥(Q3^2-1);阶段2暖而湿润(Q^2-2);阶段3冷而干燥(Q3^3);阶段4暖而稍湿(Q4^1);阶段5暖而稍干(Q4^1);阶段6热而湿润(Q4^2-1);阶段7温暖略干(Q4^2-2);阶段8气候状况接近现代(Q4^3)。  相似文献   
975.
为研究福建省闽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于2014年11月—2015年8月对闽江口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4个季度的调查研究。在获得3条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密度和生物量的基础上,利用Brey经验公式计算年平均次级生产力(P)。研究结果显示:闽江口4个季度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63种,其中优势类群为多毛类。闽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年均次级生产力为6.13 g (AFDW)·m-2·a-1(AFDW,去灰分干重,ash-free dry weight)。在季节分布上,次级生产力最高值出现在夏季,为11.04 g (AFDW)·m-2·a-1,最低值出现在冬季,为2.25 g (AFDW)·m-2·a-1;在空间分布上,次级生产力最高值出现在P03断面,为10.23 g (AFDW)·m-2·a-1,最低值出现在P01断面,为2.54 g (AFDW)·m-2·a-1。大型底栖动物年均P/B值(B=Biomass,生物量)为2.31 a-1,最高值出现在春季,为3.17 a-1,最低值出现在夏季,为1.74 a-1;且P02断面的P/B值高于其他2条断面。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次级生产力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B值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但与p H呈显著负相关。因此,环境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闽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中以个体小、生活史短、繁殖快的小型甲壳类蜾蠃蜚(Corophium sp.)为主,使该潮间带区域的P/B值高于其他临近潮间带区域的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976.
深海沉积中的钙质超微化石是古海洋表层生产力的替代性标志之一。通过对南海南部ODP1143站第四纪沉积中超微化石分析,从绝对丰度和堆积速率、Florisphaera profunda百分含量及碳同位素三个方面探讨了该区第四纪表层海水古生产力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56Ma以来南海南部表层海水古生产力呈现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一是随冰期-间冰期旋回而变化,间冰期时,表层海水生产力高,而冰期时则降低;另一种则是大约40万年的长周期变化,自1.56Ma以来,可以分成四个大的旋回,每个旋回内表层海水古生产力又经历了从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化。  相似文献   
977.
2004年7~8月在台湾海峡南部的5个站位,用稀释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及其生产力.微型浮游动物主要为无壳纤毛虫,尤其是急游虫类和侠盗虫类.浮游植物的生长率为0.52~0.72/d,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为0.45~1.33/d,相当于每天摄食浮游植物现存量的36%~74%和初级生产力的88%~141%.微型浮游动物的次级生产力(MP02)为初级生产力的28.5%~58.4%.表明微型浮游动物在台湾海峡夏季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78.
菜州湾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渔业和养殖基地,是中国对虾索饵和产卵的传统海域。初级生产力反映海域自养浮游生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碳的能力,是水域肥瘠程度和可养育生物资源的直接指标。初级生产力中的重要部分——新生产力,是外源营养盐输入从而导致浮游植物生物量增加的那部分生产力,也是在维持真光层群落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可向系统外输出的生产力;而且由于新生产力是向更高层次营养级的净输出,所以其提供了评价次级和更高级营养阶层生物可持续生产的依据。 20世纪80年代初,有许多学者就开展了渤海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研究,菜州湾是其观测海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观测结果表明,菜州湾为渤海的高生物量和高生产力区(费尊乐等,1988;费尊乐等,1991;吕瑞华等,1992;朱明远等,1993;吕瑞华等,1999),但未见莱州湾海域的专题研究报道,新生产力的研究尚属空白。 本研究采用14C和15N同位素示踪法,在莱州湾进行了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的现场实验研究,获得了比较系统的观测资料,可为评估菜州湾生物资源潜力和可持续利用能力,为菜州湾渔业和养殖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79.
有孔虫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已经成为迅速发展的古海洋学科完整的组成部分[1]。有孔虫壳体的18O含量(1δ8O)反映了海水的同位素组成[2],可以提供海洋温度和盐度的信息,同时也是大陆冰盖体积增加和减小的灵敏指示者;有孔虫壳体的13C含量(1δ3C)已经用来研究海洋碳循环模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980.
从大气CO_2的测量来推断北半球植被增加的活动性C.D.Keeling等大气CO2季节性变化的大部分详细记录是在夏威夷MannaLoa观察站(20°N,156°W)获得的.利用年间离散记录通过计算一个由4个函数组成的、相位不变、振幅随时间线性增加的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