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30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黑云母是花岗岩中最常见的暗色矿物,其成分特征可以指示岩石成因和成矿环境。薄竹山雷达站花岗岩中黑云母矿物化学成分表明该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属于铁镁质黑云母,Ti温度计计算的黑云母结晶温度为665~756℃,结晶氧逸度介于-12~-16之间,其固结压力为98.44~386.29 MPa,对应的形成深度为3.72~14.60 km,表明薄竹山雷达站花岗岩形成于中深成环境。w(Al2O3)含量高以及原生白云母的出现表明该花岗岩可能属于S型花岗岩。黑云母中w(MgO)含量为7.52%~9.99%,镁质率(IMg)为0.41~0.50,氧化系数为0.075~0.167,以及Mg/(Fe3++Fe2++Mg+Mn)值>0.38均指示雷达站花岗岩兼具I型花岗岩的特征,雷达站花岗岩岩浆源区具有壳幔混合的特点。中高温及低氧逸度的成岩环境有利于W、Sn矿床的形成,I型花岗岩的特点利于Cu、Pb、Zn、Ag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72.
报道了滇东南个旧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区西区北部白云山碱性岩新的锆石U-Pb年龄、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数据。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白云山碱性正长岩形成于晚白垩世(80.0±0.6 Ma),与个旧地区的中基性岩及花岗岩均为同一次构造岩浆事件的产物;碱性正长岩与霞石正长岩具有相似的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Sr-Nd同位素组成,暗示二者很可能是源于同一富集地幔源区并经历了不同程度演化的产物。结合已有的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结果,认为碱性岩、中基性岩和成矿花岗岩很可能分别源自富集的岩石圈地幔、正常的岩石圈地幔和地壳源区。在晚白垩世伸展构造背景控制下,源于不均一岩石圈地幔的碱性和中基性的岩浆底侵,促使中下地壳岩石部分熔融形成花岗质熔体,在上升至近地表过程中引起构造活动带成矿物质的富集,从而形成个旧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的矿化格局。可以说,源于富集地幔的碱性岩浆在含矿花岗质岩浆的成岩成矿过程中,应不只是提供热量的贡献。  相似文献   
73.
滇东南岩溶地貌发育,岩溶洞穴是该区典型空洞体系。文章以滇东南南洞地下河系统源区典型岩溶洞穴为研究对象,基于地学理论和地球化学分析,对该区地貌特征、成因及演化机制开展科学研究。研究表明,NW向的张性断裂、区内可溶部分最高个旧组碳酸盐岩以及杨柳河向西流动的水动力作用是南洞地下河系统源区洞穴发育的主要成因;全新世中期6 kaBP以来,该地区洞穴演化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主体形成时间为6~4 kaBP;此外,建立石洞洞穴与地下河发育模式。本次研究对南洞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4.
南秧田矿床是滇东南地区最大的以钨为主的金属矿床。文章以含电气石花岗片麻岩、无矿电气石石英脉和白钨矿矿化电气石石英脉样品为研究对象,结合地质特征、电气石元素地球化学及B同位素,对电气石成因开展研究。研究显示三类电气石均属于碱性电气石中的镁电气石,以富Mg及Y位中无Al或低Al为特征,具有相对高的FeO/(FeO+MgO)比值(平均0.53);其稀土元素(REE)配分曲线与晚白垩世花岗岩稀土元素配分曲线相似;δ~(11)B值集中在-14‰,与地壳平均值非常接近,这些特征表明其与岩浆期后热液成因的电气石特征一致。电气石石英脉中广泛的钨矿化表明晚白垩世岩浆期后热液对矿区主矿体的叠加富集作用明显,据此提出距晚白垩世花岗岩体数百米至一千米的中源距离为有利矿化区,为矿区外围及深部勘查评价指明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75.
滇东南老君山地区变质岩锆石U Pb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东南老君山地区出露一套穹窿状变形-变质岩系和花岗岩体,岩体内部因产出丰富的锡钨多金属矿床和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而备受关注。该套变质岩系亦是研究的热点,但由于缺乏系统详细的年代学限定,其构造演化史和构造指示意义还不清楚。本文选择老君山地区的花岗质片麻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402.4±1.9Ma、407.7±1.5Ma和416.8~410.6Ma的3组岩浆锆石的结晶年龄,表明老君山地区变质岩系经历了早泥盆世的岩浆事件,很可能是该区陆陆同碰撞造山运动的记录,即广西运动的反映;锆石核部483.5Ma年龄值,可能为区域上加里东运动开始的时间。结合研究区变质岩系已有年代学数据,综合研究认为锆石颗粒古老核部的626.6Ma、715.9Ma和792.4Ma年龄值可以进一步揭示滇东南老君山地区存在新元古代的岩浆活动事件和古老结晶基底,揭示新元古代岩浆活动事件发育范围更广,从桂西-滇东南老君山地区到瑶山-哀牢山地区均有发育,进一步表明扬子地块周缘的华南新元古代裂谷-岩浆岩带极有可能是连成一体的。而锆石颗粒边部年轻的219.4Ma年龄值则记录华南地区广泛的晚三叠世的岩浆和成矿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76.
77.
个旧矿集区是滇东南最重要的锡铜多金属矿产地之一, 形成了云英岩-石英脉型矿化、与矽卡岩化有关的锡石-硫化物型矿化、蚀变基性火山-次火山岩型矿化和与断裂有关的各种脉型矿化构成的锡铜多金属成矿系统.根据区域构造-岩浆演化与锡铜多金属矿化系统的配置关系研究, 认为燕山晚期复式花岗岩体侵位进入以中三叠统为主的碳酸盐岩地层组成的褶皱带中, 锡铜等金属元素的成矿富集产生于花岗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及其附近发生的接触交代和更远处发生的交代-充填过程, 成矿元素主要源自燕山期中下部地壳物质熔融形成的花岗岩浆和印支期裂谷环境中来自地幔的玄武岩-辉绿岩-辉长岩类, 多期脉动式的岩浆活动驱动了一个长效的热液系统, 这些要素共同构筑了这一巨量的金属矿集区.由此建立了个旧矿集区的区域成矿模型, 并对进一步寻找新的矿化类型提出了理论线索.   相似文献   
78.
郑增记  范丽红 《测绘科学》2019,44(5):43-47,75
针对传统的全球水文同化模型计算陆地垂直负荷形变的不确定度问题,该文采用GPS、GRACE以及GLDAS3种数据对滇东南13个GPS连续站的垂直负荷形变进行了综合的分析。结果表明:GPS垂向形变时间序列中,陆地水负荷形变显著,高值达12 mm,其中GRACE的贡献值为32.1%,GLDAS的贡献值为26.9%;对于初相位而言,GPS、GRACE、GLDAS三者符合得很好;对于振幅而言,GPS与GRACE的振幅较为接近,GLDAS的振幅最小;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所获取的GPS共模误差与GRACE的相关性高达0.90。虽然GRACE的空间分辨率较低,但GRACE为连续监测地表垂直负荷形变提供了一种有效和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79.
位于右江盆地南部的滇东南底圩金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处金矿床,为理清其成因,对不同类型矿石和赋矿围岩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及硫化物的硫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赋矿围岩,矿石中明显富集Au、As、Sb、Hg、Tl、S、K、C元素,应为热液带入;而Si、Mg、Fe、Zr 和Th在矿石和围岩中变化不大,Fe主要来源于赋矿围岩...  相似文献   
80.
位于华夏、扬子和印支板块交接部位的滇东南板仑磁铁矿集区属于个旧-文山-德保矽卡岩型锡钨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对该区矽卡岩型磁铁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等进行了少量的研究工作,但对矽卡岩的成因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这严重制约了对该矿集区内矽卡岩成因的认识及磁铁矿找矿潜力的准确评价。本文以矿集区内最为典型的坤洪和洞哈磁铁矿床的矽卡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矽卡岩及相关岩石的野外地质特征和岩相学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借助LA-ICP-MS和EPMA等方法手段,重点对矽卡岩及相关岩石的地球化学和矿物化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矽卡岩的成岩成矿演化过程可划分为早期进变质矽卡岩阶段、晚期退变质矽卡岩阶段和硫化物-碳酸盐阶段等3个阶段;(岩浆)热液成因的硅质岩条带与晚二叠世OIB型基性杂岩体(即“半瓦型”岩体)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蜘蛛网图和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而与中三叠世岛弧型中-基性杂岩体(即“安定型”岩体)的模式曲线较为相似,均显示出Nb、Ta、P和Ti等元素明显亏损的特征;矽卡岩的模式曲线与硅质岩条带的模式曲线也较为相似,且含矿矽卡岩比无矿矽卡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