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30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了研究海平面变化对含锰岩系的影响,找到沉积型锰矿层的分布规律。本文综合利用地层剖面岩相组合、沉积构造序列、生物化石标志等分析了滇东南地区中三叠世拉丁期含锰岩系的沉积体系与其空间配置格局。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古地理背景下层序界面及体系域界面的识别,建立了研究区中三叠世拉丁期的层序地层格架。总结了锰矿层位的空间叠置关系及其形成机制,指出海平面快速上升过程中的低速率沉积期最有利于锰矿沉积成矿,并提出研究区锰矿成矿模式:由于海平面区域性下降,由构造活动或风化淋滤带来的锰矿物质,在凹陷或者低洼部位聚集,伴随新一轮海平面快速上升,促使凹陷或者低洼部位更加封闭缺氧,达到锰矿进一步富集,最终在蓝绿藻类生物化学作用下成矿。  相似文献   
92.
滇东南微细浸染型金矿构造控矿型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东南微细浸染型金矿的形成与该区构造关系密切,总体受右江裂谷系控制。主干断裂严格控制金矿的带状分布,次级断裂进一步控制成矿带内矿体的具体空间位置或定位。认为逆冲推覆构造为该区微细浸染型金矿的控矿构造型式,归纳出该区微细浸染型金矿在构造中的分布规律,并据此提出新的找矿思路与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3.
滇东南锡矿带为一具独立的控岩、控矿构造系统和成矿系列,是自成体系的构造—岩浆—锡多金属矿化带。锡矿带对应于北西西向的构造—岩浆带,其中已知的锡多金属成矿区又与近等轴状的穹窿、背斜隆起构造、花岗岩隆起构造和环块构造相对应。环块构造、隆起构造是锡矿的主要控矿构造;褶皱隆起构造和侵入隆起构造协调式组合是锡矿的最佳成矿构造,环块构造又是锡矿成矿构造的重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4.
滇东南锡矿时空分布特征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世瑜 《地质科学》1990,(2):137-148
滇东南锡矿带是燕山构造-岩浆旋回为主体形成的构造-岩浆-锡矿带。通过滇东南锡矿带矿床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揭示了锡矿分布模式。结合锡矿床产出地质环境、矿物共生组合、矿床特征、锡的赋存状态及其他有关资料,拟建了以花岗岩作用为成矿根本因素的“岩、位、带、层”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95.
根据该区旅游资源的分布,交通条件,经济承受能力及接待条件,笔者认为近期开发的重点是(1)开发喀斯特景观系列旅游产品;(2)建设建水、罗平、邱北3个旅游集散中心;(3)开辟4条旅游主干线;(4)开发八大旅游商品系列。  相似文献   
96.
滇东南岩溶石山区布井取水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U Fu-you  段乔文 《云南地质》2008,27(1):108-113
滇东南岩溶石山地区干旱缺水严重制约了当地居民生存环境的改善。根据该区岩溶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岩溶地下水的运移、富集规律,总结在碳酸盐岩呈大片状和带状两种不同分布条件下,以机井开发岩溶地下水的布井思路。  相似文献   
97.
滇东南喀斯特峰丛地区灰岩土壤的基本性质和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云南省西畴西部为例,阐述了滇东南喀斯特峰丛地区灰岩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规律。从土壤的颜色、结构、机械组成、化学组成、游离碳酸钙、pH值、有机质含量、碳氮比、氮磷钾含量、盐基代换量和盐基饱和度、微量元素含量等方面,对灰岩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提出了合理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98.
滇东南建水地区位于师宗-弥勒构造带的南段,区内出露一套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研究这套火山岩的形成时间和形成环境对认识滇东南构造格局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次对建水火山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两个样品的年龄分别为261.9±2.2 Ma(MSWD=0.80)、264.8±1.7 Ma(MSWD=1.12),属中二叠世晚期,代表建水火山岩的形成时间。建水玄武岩与安山岩具有低TiO_2含量(0.50%~0.88%)、高Mg~#(52.0~64.5)、弱富集LREE((La/Yb)_N=1.42~3.44)、富集LILE(Rb,Th,U,Pb)、轻微亏损HFSE(Nb,Ta,Ti)的特点,具典型岛弧玄武岩的特征;英安岩和流纹岩高ΣREE含量(139.5×10~(–6)~313.6×10~(–6))、富集LREE((La/Yb)N=4.16~9.78)和LILE(Rb,Ba,Th,U)、亏损HFSE(Nb,Ta)、强亏损Sr、Ti、Y等元素的特点与典型的岛弧流纹岩相似,但高钾(K_2O含量平均7.73%)、钙碱性(δ=0.93~2.94)、强过铝质(A/CNK=1.13~2.10)的特点使之区别于一般岛弧酸性火山岩,而具有一些上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S型花岗岩的特点。综合建水火山岩岩石组合、地球化学和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建水火山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弧后盆地伸展环境,是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结晶分异与上地壳混染作用的共同结果,与滇桂交界处岛弧火山岩、两广交界处岛弧玄武岩等同为哀牢山洋向北俯冲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
滇东南的南温河变质核杂岩由变质内核及盖层两部分组成,二者之间以基底剥离断层相分划,该杂岩是扬子地台西缘变质核杂岩带的组成部分。对该变质核杂岩的研究,将对滇东南地区的地壳演化认识及矿田勘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
滇东南岩溶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定》和国内外已有的土壤侵蚀敏感性的研究成果,选择地形起伏度(LS)、植被覆盖度(C)、土壤质地(K)3个自然因子作为滇东南岩溶区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的指标,在GIS时空分析功能支持下,以《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定》的敏感性等级标准为依据,分析各个因子对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影响,并结合研究区域实地情况对各个因子分别进行土壤侵蚀敏感性的评价。在各因子单独分析的基础上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根据这些敏感因子对侵蚀敏感性影响程度的不同分配、不同权重,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得到不同敏感程度区域的面积和空间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