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8篇
  免费   577篇
  国内免费   1383篇
测绘学   398篇
大气科学   2503篇
地球物理   148篇
地质学   356篇
海洋学   78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53篇
自然地理   661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47篇
  2022年   181篇
  2021年   204篇
  2020年   166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258篇
  2013年   193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214篇
  2010年   220篇
  2009年   225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230篇
  2006年   213篇
  2005年   175篇
  2004年   159篇
  2003年   172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108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92篇
  1993年   105篇
  1992年   113篇
  1991年   80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4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2年   1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区域性森林大火的真正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森林大火真正起因于地球排气中易燃还原性气体在腐殖层的临界积聚(气体体积分数大约为5%~6%)。现场气体(H2,CO)系统测量结果证实了这一点。测量结果显示,该林区腐殖层中H2、CO质量分数分别为(10~170)×10-6(本底值为0·5×10-6)和(2~60)×10-6(本底值为0·5×10-6),二者均远高于大气本底值数十到数百倍,而且未燃区的测值显然高于1998年燃区。  相似文献   
992.
森林步道作为满足民众户外游憩需求的重要空间载体,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功能体验。本研究构建了森林步道的功能评价体系,并运用AHP-TOPSIS法对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邵武段)进行功能评价研究。结果显示:1)生态功能是进行森林步道功能评价的首要因素,森林步道功能影响排序为:生态功能>游憩功能>社会功能>景观功能;2)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邵武段)各路段功能体验差异较大,不同路段间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游憩功能、景观功能尚未实现协同发展。最后依据结果提出邵武段国家森林步道功能建设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993.
森林沼泽作为独特的湿地类型,对区域碳循环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以吉林省哈尼湿地为研究对象,集成应用Sentinel-1雷达和Sentinel-2多光谱影像,充分挖掘Sentinel-1多极化波段特征和Sentinel-2红边指数对森林沼泽遥感识别的潜力,应用随机森林方法实现哈尼湿地森林沼泽分布信息的提取。结果表明:当森林沼泽信息提取最优决策树数目为1200,融合Sentinel-1 VV与VH后向散射系数雷达波段特征与Sentinel-2红边波段特征能显著提高森林沼泽分布信息的提取精度,保护区森林沼泽信息提取总体精度与Kappa系数分别高达89%、0.85,提取质量相对较高。哈尼湿地景观类型多样化,天然湿地、人工湿地与非湿地景观类型并存。在天然湿地类型中,森林沼泽面积最大,为27.1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1.2%;河流面积最小,为0.7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0.3%。森林沼泽提取方法为哈尼湿地的可持续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也为其他地区森林沼泽制图提供案例指导。  相似文献   
994.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与环境气流切变关系的气候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JTwC(美国关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资料,对1974~2004年5~10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强度和环境风垂直切变进行了趋势特征、振荡周期和空间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强度以上TC的最大风速和环境风垂直切变在时间上有相反的变化趋势,弱的环境风垂直切变有利于TC强度的增大;前12 h的环境风垂直切变对TC强度的发展影响最大.环境风垂直切变在两北太平洋TC最强的年份表现为环境风切变值小,TC发生密集;最弱的年份表现为环境风切变值大,TC发生稀疏.  相似文献   
995.
林志强  马艳鲜  德庆  边多 《气象科技》2014,42(6):1147-1153
基于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利用由基于DEM演算的地面最高温度、最小相对湿度和最大风速等格点化气象要素,FY2静止气象卫星逐日降水反演产品和AVHRR积雪监测产品计算网格森林火险天气等级,结合由植被类型、NDVI、地形要素和公路、人口聚居地等要素评估的森林火险风险等级,综合计算得到网格化的西藏森林火险等级。该项业务程序基于MeteoInfo组件建立,能够实现全自动化业务运行。对于森林火灾事件,通过与基于气象站的森林火险天气等级相比,该方法的准确性更高,能为西藏林区森林防火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996.
针对青藏高原地区雷电短临预报缺乏雷达资料的问题,采用FY-4A卫星多通道数据、欧洲中心第5代再分析资料(ERA5)中的对流指数、闪电定位仪资料等多源监测数据,根据雷电的发生、发展机理,提出了18个关键预报因子,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了适用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雷电短临预报模型。统计分析各预报因子在有无雷电天气样本中的概率密度分布与随机森林模型得到的特征重要度指标,结果表明提出的预报因子物理意义明确,建立的模型可信度较高。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分别对未来10 min、20 min、30 min建立雷电预报模型,并与光流外推预报方法进行对比检验,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预报效果命中率(POD)、临界成功指数(CSI)均高于光流法,空报率(FAR)也相对较低;未来20 min的随机森林预报模型CSI评分最高,整体预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97.
黑土层厚度与农田土壤肥力和质量密切相关,准确刻画东北松嫩典型黑土区耕地黑土层厚度的空间分布对黑土地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常用的预测模型在平原漫岗地区进行数字制图具有较大的难度,如何准确预测黑土层厚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选取东北地区松嫩典型黑土区作为研究区,以研究区内106个剖面点和45个环境因子为基础数据,通过因子重要性排序和相关性剔除法筛选变量,利用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梯度提升树(Gradient Boosting Decsion Tree,GBDT)、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随机森林回归克里格(Random Forest-Regression Kriging,RF-RK)和堆叠泛化模型(Stacking)对黑土层厚度进行空间预测制图,评估不同模型预测精度并研究影响黑土层厚度空间分布的最优协变量,并基于较优模型绘制东北黑土区耕地黑土层厚度分级图。结果表明:(1) Stacking组合多种模型的...  相似文献   
998.
植被冠层可燃物含水率FMC(Fuel Moisture Content)是评估野火风险及估算火灾蔓延速率的重要指标。以中国西部6个典型研究区为例,基于辐射传输模型,利用Landsat 5 TM及Landsat 8 OLI遥感数据,开展草原、森林冠层FMC定量反演研究。为克服基于物理模型的病态反演问题、FMC自身的弱敏感性问题及西南森林多具复杂的双层冠层结构问题,研究中考虑了模型参数之间的相关特征,使用多波段遥感数据及耦合辐射传输模型等方法。反演结果显示,总体植被冠层FMC反演精度R~2为0.64,RMSE为44.86%,其中草地冠层FMC的反演精度(R~2=0.64,RMSE=47.57%)略低于森林冠层FMC的反演精度(R~2=0.71,RMSE=30.82%)。为进一步论证该反演结果对野火风险评估的有效性,研究中选取并分析了2011年3月2日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金华镇金和村森林火灾爆发前、爆发时及灾后该区域植被冠层FMC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火灾爆发时该地区植被冠层FMC明显低于火灾发生前后(约一月时间)植被冠层FMC,证明了本文FMC反演结果对野火风险评估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9.
福建省森林丧失的时空格局演化及其驱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00.
根据遥感影像中云检测原理,提出了基于随机森林的遥感影像云检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FY-2G影像。结合国家气象卫星中心(NSMC)的云检测产品数据进行了算法的精度检验,云检测个例的精度检验结果显,最高命中率(POD)为88.32%,最低误报率(FAR)为9.36%,临界成功指数(CSI)为80.14%。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云检测精度,同时能正确标识NSMC中部分误判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