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95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349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富裕县农田土壤湿度变化及其对玉米发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分析黑龙江省富裕县农田土壤相对湿度对玉米发育期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松嫩平原西部玉米生产提供科学参考。以黑龙江省富裕县为研究区域,利用1982—2017年土壤相对湿度资料、1995—2017年玉米发育期资料、玉米产量资料,采用对比分析、相关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分析土壤相对湿度变化特征,研究土壤相对湿度对玉米发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富裕县近36 a土壤相对湿度呈增加—减小—增加的趋势。播种期—出苗期、拔节期—抽雄期、乳熟期—成熟期土壤干旱平均每4—6 a一遇,抽雄期—乳熟期每2—3 a一遇,出苗期—拔节期土壤基本无旱。各发育期土壤相对湿度减小的突变年在1987年前后,增加的突变年在2013年前后。20世纪80年代土壤较适宜,干旱轻,90年代土壤相对湿度迅速下降,干旱最重,之后随着年代的推移土壤干旱逐渐减轻。玉米主要发育期中播种期—出苗期、出苗期—拔节期土壤干旱对产量影响较小,拔节期—成熟期是土壤干旱影响产量的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152.
153.
154.
天然岳桦林——长白山高海拔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主要分布于海拔1 700~2 000 m,位于长白山火山锥体的下部。那里山坡陡峻,气温低,雨量丰沛,风力强大,蒸发量较小,相对湿度较大,土层薄,土壤类型主  相似文献   
155.
当前全球气候模式普遍低估中国东部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本文表明,模式低估中国东部地表大气相对湿度是AOD低估的原因之一。研究基于国际大气化学气候模式比较计划的干气溶胶质量浓度结果,用再分析湿度数据替换模拟湿度以计算AOD变化。结果表明,替换后我国大气相对湿度增加,多模式平均的华南年均AOD因此增长45%,华北6-8月AOD增长33%。不同模式采用相似的硫酸盐吸湿增长曲线。相对湿度低估对AOD模拟影响程度主要受吸湿颗粒质量浓度和相对湿度概率分布影响,该结论有助于解释我国AOD模拟误差。  相似文献   
156.
雾霾天气的形成与天气条件密切相关。GPS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水汽探测手段,能高时效、高时空分辨率、自动实时、全天候地获取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首先统计分析了雾霾的形成原因与变化规律,然后从GPS水汽、雾霾指数与空气相对湿度等方面进行了定性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GPS水汽与雾霾天气的形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GPS水汽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于雾霾天气的监测与预报,而且气象部门可依据GPS水汽含量开展人工增雨(雪)来减缓雾霾天气的持续影响,进而为改善空气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7.
青藏高原受气候变化影响,干湿过渡状况不断扩大,凝结水是旱区重要的水分补给来源,研究凝结水对青藏高原生态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凝结水在青藏高原的形成特征以及影响凝结水形成因素,选取近年来受气候影响较大的可可西里盐湖地区作为研究区,使用微型蒸渗仪探究其0~10 cm土壤水分蒸发凝结特征,并利用相关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探究影响凝结水形成因素。结果表明:(1) 在14:00—次日14:00期间,气温和土层温度均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0~10 cm土壤在00:00—10:00内有明显土壤凝结水形成,而在其余时间水量蒸发明显。大气水汽和土壤深层水汽组成土壤凝结水的比例约为1:3。当夜间近地空气相对湿度大于64%,近地气温小于3.8 ℃,5 cm土层温度低于4.1 ℃,有利于土壤凝结水的形成,平均水量可达0.2 mm·d-1。(2) 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总凝结水量与5 cm土层温度和5~30 cm土层温度差呈显著负相关,而且凝结水量与相关因子的线性拟合效果较好;大气水汽凝结水量与气温呈现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现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0~10 cm以上土层微气象因子对凝结水形成因素较大。  相似文献   
158.
泉州沿海县市区域性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天气形势、本地气象要素等分析了易于产生泉州沿海区域性污染的气象条件,重点从干湿条件、相对湿度及无雨日数等与湿度相关的要素方面探讨泉州沿海区域性污染的干湿污染特点。结果表明:泉州沿海区域性空气污染产生的天气系统主要有地面高压(高压底部、后部或高压脊)、地面倒槽、低涡锋面和锋前暖区等形势;地面气象要素多为升温降压、日风向及风速存在海陆风变换、夜晨有雾霾现象;相对湿度在70%-80%时,易造成区域性空气污染。  相似文献   
159.
杭州市大气能见度及霾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云丽  陈斌  崔洁 《浙江气象》2013,34(2):6-9,F0003
利用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1993-2011年大气水平能见度及相对湿度等观测资料,分析杭州市能见度和霾的气候分布特征,从一个角度反映杭州大气环境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杭州水平能见度具有规律性的日、月、季变化特征,且21世纪以来已经比上世纪90年代明显降低;同时,霾的出现次数呈上升趋势,其中轻微霾占主导。  相似文献   
160.
宝鸡市重度灰霾天气气候特征及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庞翻  韩洁  王婷 《陕西气象》2013,(6):22-25
利用陕西省宝鸡市11县区气象站1981—2011年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及2000--2011年地面天气图资料和西安站探空资料分析宝鸡市重度灰霾的时间分布,重度霾日气象要素场及天气形势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1年宝鸡市年均重度灰霾24站次,呈上升趋势,趋势倾向率为4.7站次/10a;重度灰霾主要发生在冬、秋季,冬季最多,占总数的72.2%,11月至翌年2月,4个月共占83%;空间分布具有东北及南部少、中间多的特点;重度灰霾的出现和地面天气形势以及08时接地逆温有密切关系;适宜的相对湿度、风速是重度灰霾日形成的重要条件;重度灰霾站次与平均最长连续无降水日呈正相关,与月降水量、月降水日数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