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0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62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82篇
海洋学   111篇
综合类   79篇
自然地理   36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The nature heritages are the precious legacy of nature with outstanding scientific and aesthetic value. They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other common ecotourism areas, because of its original and unique system, sensitive and vulnerable landscape, and peripheral cultural features. Therefore,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nature heritage sites should be on the premise of ecological security.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ourism ecological security in nature heritage sites was constructed in this article by AHP and Delphi methods, including nature ecological security, landscape visual security and local culture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the security thresholds of indices were also established. In the indices’ weights of the evaluation model, the nature ecological security ranked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tourist landscape visual security and culture ecological security, which reflected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the limited factor to tourism ecological security. Then, this paper carried out an empirical study of Kanas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which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the World Nature Heritage.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attained from survey and observation on the spot, as well as questionnaire answered by tourists and local communities,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status in Kanas was evaluat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status of Kanas tourism ecological security was better, but there had some limiting factors. Lastly, effective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ensure its ecological security. Foundation item: Under the auspices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40671057), Knowledge Innovation Program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o. KZCX3-SW-355)  相似文献   
82.
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和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发展动态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零发展、零星发展、停滞发展、恢复与快速发展和高速发展5个阶段.基于遥感信息,文章绘制了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分布图,并深入分析了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行政分布、类型分布和地理分布的特征.文章还分析了影响海洋自然保护区发展与分布的因素.  相似文献   
83.
一、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河南地跨两个气候带,地形复杂,环境多样,物种资源丰富,植被类型繁多。但长期以来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尤其对森林的反复破坏,导致了环境恶化,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许多珍稀物种濒临灭绝。因而,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一项保护自然环境,拯救、发展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84.
2008~2010年,在鱼类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鱼类多样性特征。调查结果显示,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鱼类物种5目11科42属49种,其中本区土著种5目10科38属45种,包括中国特有种4种,中国易危种5种,冷水种8种,国家II级保护动物1种。土著种群落中,有鲤形目(Cyprini-formes)鱼类32种,鲤科(Cyprinidae)鱼类29种,鮈亚科(Gobioninae)鱼类13种;古北界北方区黑龙江亚区黑龙江分区的物种为22种;源于东部平原和北方平原生态类群的鱼类有27种;适应于江—湖缓流环境和淡水定居生活的鱼类有33种;草上产卵和水层产卵繁殖的鱼类有37种;杂食性和初级肉食性种类有28种,它们均相对占优势。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嫩江的鱼类群落物种结构Jaccard系数和Morisita-Horn相似性指数分别为0.918和0.838;稀有种(包括中国易危种)和常见种分别为14种和25种;物种多度格局近似于对数正态分布。这些结果表明,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鱼类多样性与嫩江密切相关,鱼类区系复杂,物种组成与生态类型多样;群落结构相对较稳定,多样性程度相对较高,但仍面临着稀有种(包括中国易危种)尚占有一定比例而导致群落结构脆弱的潜在威胁。保持嫩江鱼类群落结构的稳定,对维护和发展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鱼类多样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5.
<正>"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国际培训中心"第二期培训班于5月9-13日在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办。来自江苏、江西、上海、湖南、湖北、安徽六省、市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及湿地公园的管理、技术人员共15人参加了培训。主讲为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的7位项目  相似文献   
86.
以5个保护区为例来探究外来入侵植物与环境及人为因子间的关系。利用CCA分析了环境变量与外来入侵植物丰度的关系,采用了多元回归得出了与外来入侵植物最为相关的环境与人为因子。结果显示,从泰山自然保护区到丰林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分别为25种、12种、13种、5种、5种,沿着包括纬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最高降雨量等环境因子强度的降低而下滑。而同时,外来入侵植物的数量随着人为活动的干扰度增强而增加。从起源上来看,热带成分从31%降至0,而北美起源的植物则逐渐增加。从科的组成上看,五个自然保护区中均有菊科分布,所占比例分别为15%、33%、36%、 40% 和20%,显示了其世界广布的特性,而其他科属入侵植物的分布并不均衡。从生活型上看,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要成分。外来入侵植物的传入途径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类活动及利用喜好的驱动。  相似文献   
87.
湿地遥感分类作为湿地管理、监测与评价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遗传算法(GA)借鉴了生物进化规律进行启发式搜索寻优,支持向量机(SVM)是一种新型的空间数据挖掘方法,二者相结合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寻找到支持向量机的全局最优参数,从而较准确地对湿地进行遥感分类。以洪河自然保护区为例,采用遗传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方法进行了湿地遥感分类研究。同格网搜索下的支持向量机湿地遥感分类及最大似然监督分类对比,结果表明,遗传算法优化较格网搜索方式总精度提高了7.29%,较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提高了12.06%,方法改善了沼泽、草地与裸地三种地物间的区分,是湿地遥感分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8.
近30年羌塘自然保护区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羌塘自然保护区周边6个气象站1978~2007年30年数据,利用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温度、积温、降水的趋势变化。结果表明:该地区年平均温度、年平均最高温度、年平均最低温度都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远远大于全球、全国平均水平;≥0℃积温、≥5℃积温呈增加趋势,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增加;降水的区域特征明显,自东向西呈递减趋势。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9.
《青海气象》2010,(1):74-74
<正>近百年来,我国平均地表温度上升1.1℃,高出全球平均上涨幅度。气候变化对我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2007年是我国自1951年有系统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这是我国科学家已经完成的《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结论。11月1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似文献   
90.
道真县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气候特征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沙河自然保护区位于道真自治县北部边缘,以银杉著称,现属省级自然保护区。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周边台站气象资料,对林区的气候资源和气候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环境、大气环流背景和太阳辐射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林区年日照时数、年日照百分率和年太阳总辐射是贵州省乃至全国的低值区之一,多云寡照是林区常有的天气特点;林区温差大,冬天凝冻时间长,积温虽低,但有效积温高;林区湿度大,雨量充沛,云雾缭绕是林区又一天气特点;林区年均风速0.6~3.8m/s,常年盛行偏东风,平均风速小,瞬间风速大,最大风力达30m/s以上,主要出现在雷暴天气和寒潮天气。总之,该区域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