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3篇
  免费   454篇
  国内免费   374篇
测绘学   656篇
大气科学   423篇
地球物理   521篇
地质学   535篇
海洋学   260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74篇
自然地理   201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23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4年   3篇
  1944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91.
非稳态地震稀疏约束反褶积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Robinson褶积模型主要受缚于三种不合理的假设,即白噪反射系数、最小相位地震子波与稳态假设,而现代反射系数反演方法(如稀疏约束反褶积等)均在前两个假设上寻求突破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实际地震信号具有典型的非稳态特征,这直接冲击着反射系数反演中地震子波不随时间变化的这一基础性假设。本文首先通过实际反射系数测试证实,非稳态效应造成重要信息无法得到有效展现,且对深层影响尤为严重。为校正非稳态影响,本文从描述非稳态方面具有普适性的非稳态褶积模型出发,借助对数域的衰减曲线指导检测非稳态影响并以此实现对非稳态均衡与校正。与常规不同,本文利用对数域Gabor反褶积仅移除非稳态影响,而将分离震源子波和反射系数的任务交给具有更符合实际条件的稀疏约束反褶积处理,因此结合两种反褶积技术即可有效解决非稳态特征影响,又能避免反射系数和地震子波理想化假设的不利影响。海上地震资料的应用实际表明,校正非稳态影响有助于恢复更丰富的反射系数信息,使得与地质沉积和构造相关的细节特征得到更加清晰的展现。  相似文献   
992.
地震数据规则化是地震信号处理中一个重要步骤,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压缩感知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地震数据规则化中。压缩感知技术突破了传统的Shannon-Nyqiust采样定理的限制,可以用采集的少量地震数据重构完整数据。基于压缩感知技术的地震数据规则化质量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除了受地震信号在不同变换域的稀疏表达和11范数重构算法的影响外,极大地取决于地震道随机稀疏采样方式。尽管已有学者开展了2D地震数据离散均匀分布随机采样方式研究,但设计新的稀疏采样方案仍然很有必要。在本文中,我们提出满足Bernoulli分布规律的Bernoulli随机稀疏采样方式和它的抖动形式。对2D数值模拟数据进行四种随机稀疏采样方案和两种变换(Fourier变换和Curvelet变换)实验,对获取的不完整数据应用11范数谱投影梯度算法(SPGL1)进行重构。考虑到不同随机种子点产生不同约束矩阵R会有不同的规则化质量,对每种方案和每个稀疏采样因子进行10次规则化实验,并计算出相应信噪比(SNR)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实验结果表明,我们提出的新方案好于或等于已有的离散均匀分布采样方案。  相似文献   
993.
星载GLAS波形数据精确记录了光斑内所有探测目标的垂直结构信息,在森林结构参数反演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但GLAS激光脚印是不连续分布的离散点且密度较低(中国地区平均约为0.14 point/km^2),因此仅利用GLAS数据不能获得高精度的连续植被高度分布。已有研究表明,相对其他光学数据及反演参数,MODIS BRDF参数最能反映植被结构信息。本文利用同时期(2008年2月)的GLAS与MODIS数据,首先采用小波分析方法提取GLAS数据的波形特征参数,通过ASTER GDEM数据计算地形指数,并辅以植被分类数据分三种森林类型分别建立基于波形特征参数和地形指数的树高估算模型;然后,通过神经网络训练建立基于GLAS树高和最佳MODIS BRDF波段组合的树高反演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得到中国森林植被平均高度的连续分布图;最后,利用野外实测树高和机载激光雷达数据提取树高分别对反演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反演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994.
确定岩浆岩侵入煤层的边界对煤矿安全生产十分重要。利用钻孔资料和岩浆岩的高波阻抗、高频和波形异常等地震波动力学信息,提出了岩浆岩侵入煤层的地震反演、地震相分析和谱分解等3种岩性解释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在安徽淮北矿区某矿利用实际三维地震资料界定岩浆侵入8煤层的范围,取得了好的效果。研究认为,确定岩浆侵入煤层的范围时,当研究区域内具有较多的钻井和测井资料时(3~4个/km2),建议使用地震反演方法;而研究区域内钻井数目较少或缺乏测井资料时,建议综合使用地震相分析和谱分解方法。   相似文献   
995.
电磁脉冲干扰是大地电磁测深系统(MT)信号的主要噪声之一,严重影响后续视电阻率和阻抗的计算及目标信息的提取。针对脉冲类噪声在时间域中的变化特征,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D)对脉冲类电磁噪声进行压制处理。首先,对大地电磁信号经EMD分解后得到N个本征模态函数(IMF);然后,对每一阶的IMF选择一个合适的阀值,对于该IMF中超出该阀值的部分进行截断;最后,进行EMD重构。实测数据测试表明:改正后信号能量损失小, 与改正前信号相关性高, 可有效地抑制脉冲类噪声干扰。  相似文献   
996.
煤层造成的低频强反射对上覆下伏储层有效信号有着极强的干涉作用,如何从地震数据中剥离煤层干涉是煤系地层储层预测的难点所在。以大牛地气田低分辨率地震资料为例,利用Wigner-Ville分布时频分析技术对煤系地层造成的连续强反射同相轴进行高分辨率煤层定位,通过对比分析认为煤层具有典型的低频强能量中高频段急剧衰减特性。以此作为理论基础明确煤层反射优势频谱能量密度上限为26 Hz,利用多子波分解与重构技术对大牛地气田三维地震资料开展分频段信号重组,即去煤干涉处理。在此基础上对煤系地层开展储层预测,并与实钻井勾绘砂体厚度图对比可知,储层有效信息得到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997.
江苏省区域旅游业碳排放测度及其因素分解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陶玉国  黄震方  吴丽敏  余凤龙  王坤 《地理学报》2014,69(10):1438-1448
区域旅游业碳排放测度是分解旅游业减碳任务的需要。依托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和旅游终端收入,以江苏省为案例地,测度了旅游业各部门包括直接和间接碳排放的旅游业碳排放总量,并利用LMDI分解了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旅游业碳排放总量增长较快,较均衡分布于各部门,绝大多数来自间接层面;国内游客的碳排放总量显著高于入境游客,但前者的每人次碳排放远低于后者,也远低于发达国家,还低于发展中国家;省内各地区的碳排放总量和每人次碳排放均存在着显著差异;游客规模不断扩大和旅游消费水平持续提高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能源强度下降和能源结构调整则对碳排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收入结构变动作用具有一定的阶段波动性特征。结果表明,旅游业减碳不仅需各部门共同分担,更依赖向其提供中间产品的关联产业的大力联动;国内游客是主要碳源,需要大量排放空间;游客每人次碳排放高的地区应承担较大的减排责任;降低能源利用强度和引导旅游消费低碳发展,是旅游业碳减排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98.
广东省碳减排总量目标的地区分解及其盈亏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文声  胡新艳 《热带地理》2014,34(5):618-626
合理界定初始排放权并进行排放权交易是实现减排目标和减排资源最优配置的关键。对低碳试点省广东进行减排目标地区分解,既能明确减排责任,又能使碳交易变得更加明确而具有可操作性。设定广东碳减排目标的假设情景,以碳排放核算方法和最优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引入兼顾人均平等和历史责任的“碳预算”思路,对广东省减排目标进行地区分解,计算各市排放权配额并测算未来时期排放权的盈亏格局,初步模拟广东省各市之间“碳交易”基础。结果表明:1)1985―2020年全省累积碳排放配额区间为524 659.185 5~542 518.565 2万t,人均碳排放配额区间为57.065 5~59.008 0 t/人。人均碳排放配额、人口数量和实际碳排放量是影响各市排放权配额的重要因素。2)预计到2020年7个城市将出现“碳预算”赤字,主要分布于珠三角;14个城市拥有“碳预算”盈余,集中分布在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  相似文献   
999.
基于聚类分析的碳强度目标分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地区聚类分析得到了我国2020年碳强度目标分解方案。根据各地区在经济能力、排放水平和减排潜力上的相似程度,将我国30个省区分成6类。按照公平原则,经济最发达的第1、2类地区减排目标最高,分别为55%和65%,但是其减排潜力较小;按照效率原则,减排潜力较大的第3、5类地区减排目标最高,分别为48%和61%,但是其经济相对落后;综合分解方案显示减排潜力最大的第5类地区,以及属于工业与排放大省的第2、3类地区的减排目标最高,分别为54%、49%和49%。而在这3种分解方案下,经济能力、排放水平与减排潜力都较低的第4类与第6类地区减排指标最高不超过40%。经济能力与减排潜力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导致仅通过碳强度目标的分解无法较好地兼顾公平与效率,还需要建立配套的市场机制和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1980--2008年Godas的逐月海表面高度(SSH)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不同季节海表面高度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并初步探讨了海表面高度异常与ENSO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1)就赤道地区而言,东太平洋区域海表面最低,西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海表面最高,中太平洋区域较低。2)西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海表面高度年际异常大,赤道中东太平洋区域在秋季和冬季的异常较大。3)1、4、10月热带太平洋海表面高度年际异常与ENSO事件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在E1Nifio事件期问,热带太平洋东部海表面高度增加,西部和西南部减小,不同季节异常区略有区别;7月海表面高度异常与ENSO事件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