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0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131篇
测绘学   112篇
大气科学   109篇
地球物理   117篇
地质学   495篇
海洋学   155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247篇
自然地理   43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63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地热绿色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可持续发展见报频繁,因为它关系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新世纪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人们在付出沉重代价后作出的不二选择,地热能储量大,无污染,可再生,被认为是一种很有潜力同时也是十分现实的绿色新能源。当前,地热能已广泛用于神经的方方面面,它的最大的好处是能满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地热能的最新发展趋势是最大限度地用以替代化石能源,减轻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72.
节能住宅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国内外节能住宅的研究概况,阐述了节能住宅的发展前景及其抗震性能研究手重要性。  相似文献   
73.
目前,“可再生能源”这个词已进入技术发展的阶段。我们目前利用的能源是不可再生的。我们生活在都市中。由于太阳光照射1小时的能量即可满足我们一年的能源需要,今后的能源利用必定要考虑太阳能。利用地球内部的热量梯度即地热能在今后亦是诱人的。原子能尤其是聚变能的潜力极大,但尚没有迹象表明,人类非得将精力消耗在利用裂变能上不可,尽管目前这方面的技术有被滥用的趋势。  相似文献   
74.
75.
论开发建设沿黄能源产业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6.
论述我国能源经济形势和黄河流域开发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有必要也有可能开发建设沿黄能源产业带,并探讨产业带建设的布局重点、发展目标及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77.
78.
中国核能技术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物理学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有许多惊人的发现和成就。特别是爱因斯坦的E=mc2,为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展示了核能技术发展的广阔前景。巾国核能技木的历史回顾铀是建设和发展核工业的最基本原料,是实现核裂变反应的主要物质。也是我国的特定矿种之一。1954年,地质部普委二办在综合找矿中,在广西发现了铀矿资源苗头,采集了铀矿石标本。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主持了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了中国要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战略决策,标志着中国核工业建设的开始。之后,中国成立了地质部第三局(隶  相似文献   
79.
我国温泉利用的历史可上溯两千年,但地热作为新能源资源的开发始于上世纪70年代。30多年来,我国地热勘查开发取得了极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将于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地热作为极具潜力的新能源,应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当前我国地热勘查开发的特点目前,正处在第二次高潮中的我国地热开发,具有以下特点:1.多元投资地热勘查开发。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单一投入的机制已经结束,现在的主体是开发商的自由投资,但在有的地区,地方政府或勘查开发事业单位也看到了地热开发的前景及本身手中的地域优势或专业优势…  相似文献   
80.
今年9月份、10月份,第21届欧洲光伏太阳能大会及展览会(EU PVSEC)、长城世界可再生能源论坛(GWREF)先后召开,这两次国际会议规模都比较大,在清洁能源研发和应用领域,都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新能源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气象部门在新能源的资源评估、选址、监测、预测,后期保障等领域都大有可为。本刊搜集、翻译、整理了两次会议的有关情况,介绍给广大气象工作者,期待能为读者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