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99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238篇
海洋学   51篇
天文学   35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9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岩矿测试》2010,(1):22
鸟类起源研究取得重大进展项目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祁连山冻土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项目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大型气田天然气成藏机理与富集规律研究项目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矿产勘查中地球化学异常评价新指标及其应用研究项目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西藏冈底斯东段铜多金属资源评价与新方法技术研究项目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基于北斗一号卫星系统的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研究项目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新型节水钻探工艺与设备研究项目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浸砂岩型铀矿时空定位和成  相似文献   
42.
大洋核杂岩与拆离断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洋核杂岩和拆离断层是洋中脊中发育的重要构造,被广泛关注。拆离断层一般为长期活动的,低角度的,大断距的正断层,绝大多数形成于慢速和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的内侧角上,其将地壳深部和上地幔的物质拆离到海底面形成大洋核杂岩。大洋核杂岩因其表面发育了窗棱构造,在多波束图像上更容易识别。大洋核杂岩所处的地壳年龄较年轻,为0~10Ma。洋中脊半扩张速率约为10mm/a,具有不对称扩张的特点,有拆离断层的一侧扩张速率更快。在大洋核杂岩取得的岩芯中代表性岩石为辉长岩,地震资料解释认为大洋核杂岩下具有一个大的辉长岩侵入体。发育大洋核杂岩和拆离断层的区域有升高的布格重力异常,高的P波速度和抬升的莫霍面。拆离断层起源于岩浆供给不足的区域,大多在大洋中脊洋脊段(segment)的末端,其演化会受到上地幔辉长岩体侵入的影响,通过旋转铰链的模式进行。总结了全球大洋核杂岩和拆离断层的分布情况,讨论了其岩石特征、地球物理场特征,探讨其成因机制和演化模式,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3.
The basement of the Romanian Carpathians is made of Neoproterozoic to early Paleozoic periGondwanan terranes variably involved in the Variscan orogeny,similarly to other basement terrains of Europe.They were hardly dismembered during the Alpine orogeny and traditionally have their own names in the three Carpathian areas.The Danubian domain of the South Carpathians comprises the Dragsan and Lainici-Paius peri-Amazonian terranes.The Dragsan terrane originated within the ocean surrounding Rodinia and docked with Rodinia at ~800 Ma.It does not contain Cadomian magmatism and consequently it is classified as an Avalonian extra-Cadomian terrane.The Lainici-Paius terrane is a Ganderian fragment strongly modified by Cadomian subduction-related magmatism.It is attached to the Moesia platform.The Tisovita terrane is an ophiolite that marks the boundary between Dragsan and Lainici-Paius terranes.The other basement terranes of the Romanian Carpathians originated close to the Ordovician NorthAfrican orogen,as a result of the eastern Rheic Ocean opening and closure.Except for the Sebes-Lotru terrane that includes a lower metamorphic unit of Cadomian age,all the other terranes(Bretila,Tulghes,Negrisoara and Rebra in the East Carpathians,Somes,Biharia and Baia de Aries in the Apuseni mountains,Fagaras,Leaota,Caras and Pades in the South Carpathians) represent late Cambrian—Ordovician rock assemblages.Their provenance,is probably within paleo-northeast Africa,close to the Arabian-Nubian shield.The late Cambrian-Ordovician terranes are defined here as Carpathian-type terranes.According to their lithostratigraphy and origin,some are of continental margin magmatic arc setting,whereas others formed in rift and back-arc environment and closed to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settings.In a paleogeographic reconstruction,the continental margin magmatic arc terranes were first that drifted out,followed by the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terranes with the back-arc terranes in their front.They accreted to Laurussia during the Variscan orogeny.Some of them(Sebes-Lotru in South Carpathians and Baia de Aries in Apuseni mountains) underwent eclogite-grade metamorphism.The Danubian terranes,the Bretila terrane and the Somes terrane were intruded by Variscan granitoids.  相似文献   
44.
三叠纪的鳍龙类主要在近岸浅水环境中生活,多数分布在特提斯洋区,而在北美地区极少且仅发现两属。近年来我国华南地区发现的多层位保存的三叠纪鳍龙类材料为探讨鳍龙类的起源、迁移与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同时也向传统的认识提出了挑战。目前三叠纪鳍龙类的地层发生序列与演化谱系之间仍然存在矛盾,基于系统演化研究得出的西特提斯区起源说与我国近年来在安徽巢湖的新发现不完全一致。这主要是由于其地层产出序列以及化石保存不完整所致,未来有待于在我国以及世界其他更古老地层中化石材料的发现,以及基于所有标本对三叠纪鳍龙的谱系演化的系统认识。  相似文献   
45.
中国黄牛的起源及驯化一直是考古学家和遗传学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的研究多是基于古代黄牛遗骸的形态学鉴定和对现代地方黄牛品种的DNA分析,而针对中国古代黄牛的DNA研究尚少。本文对中国北方5个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出土的42个黄牛进行了线粒体DNA分析,并结合现代黄牛线粒体DNA数据以及考古学文化对中国黄牛的起源、传播路径及其与早期文明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在青铜时代早期,中国北方古代黄牛均为普通牛,未见瘤牛。古代黄牛主要由T2,T3和T4构成,近东起源的T3世系在古代黄牛中占统治地位,频率高达81.0%。近东起源的普通牛可能随着早期人群的迁徙经过两条路线进入中国。  相似文献   
46.
We present a new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age and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different stellar populations in galaxies based on the genetic algorithm. We apply this method to the barred spiral galaxy NGC 3384, using CCD images in U, B, V, R and I bands. This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galaxy NGC 3384 is mainly inhabited by old stellar population (age >109yr). Some problems were encountered when numerical simulations are used for determining the contribution of different stellar populations in the integrated color of a galax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genetic algorithm can search efficiently through the very large space of the possible ages.  相似文献   
47.
48.
现代地球岩石圈主要由镁铁质上地幔和长英质地壳两个储集层组成,研究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对揭示地球早期地质过程和物质循环、厘定板块构造启动时限具有重要意义。冥古宙—始太古代具有更高的地幔潜能温度和地温梯度,岩浆海冷却形成薄的原始地壳;大洋岩石圈表现为韧性,主要构造机制应为停滞盖层模式,有地幔柱参与。太古宙片麻岩中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TTG)的出现标志着镁铁质原始地壳向长英质陆壳转变的开始。本文总结了地球早期停滞盖层模式到现代板块构造模式下含水玄武岩部分熔融、结晶分异形成大陆地壳的过程,主要包含幔源岩浆停滞盖层(“自下而上”的热管火山岩和“自上而下”的深成侵入岩构造模式)、增厚镁铁质地壳部分熔融、俯冲洋壳、岛弧及洋底高原部分熔融模式;陆壳的破坏和消减主要受陨石撞击、分层沉降、重力不稳导致拆沉控制;板块构造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地球内部的热量扩散,俯冲作用加快了洋壳和陆壳之间的物质循环。最后,结合太古宙变质岩、古老克拉通岩石学特征和锆石Hf、O及全岩Nd、Sr、Ar、Ti同位素组成,讨论了陆壳的形成时间和演化过程:3.0 Ga之前形成了现有陆壳体积的60%~70%,厚度约为20~4...  相似文献   
49.
李文慧  崔菁 《地球》2022,(1):67-72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诗经·陈风·宛丘》城市是文明的载体,也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诗经·陈风·宛丘》所描绘的地方就是中国城市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淮阳,也称宛丘、陈州。中国历史记载以"三皇五帝"为始,淮阳,就是人皇始祖伏羲氏的都城所在。伏羲在此观天法地。  相似文献   
50.
樊海龙  杨高学  郭建明  马雪云  刘翔 《地质论评》2022,68(5):2022102002-2022102002
现代地球岩石圈主要由镁铁质上地幔和长英质地壳两个储集层组成,研究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对揭示地球早期地质过程和物质循环、厘定板块构造启动时限具有重要意义。冥古宙—始太古代具有更高的地幔潜能温度和地温梯度,岩浆海冷却形成薄的原始地壳;大洋岩石圈表现为韧性,主要构造机制应为停滞盖层模式,有地幔柱参与。太古宙片麻岩中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TTG)的出现标志着镁铁质原始地壳向长英质陆壳转变的开始。本文总结了地球早期停滞盖层模式到现代板块构造模式下含水玄武岩部分熔融、结晶分异形成大陆地壳的过程,主要包含幔源岩浆停滞盖层(“自下而上”的热管火山岩和“自上而下”的深成侵入岩构造模式)、增厚镁铁质地壳部分熔融、俯冲洋壳、岛弧及洋底高原部分熔融模式;陆壳的破坏和消减主要受陨石撞击、分层沉降、重力不稳导致拆沉控制;板块构造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地球内部的热量扩散,俯冲作用加快了洋壳和陆壳之间的物质循环。最后,结合太古宙变质岩、古老克拉通岩石学特征和锆石Hf、O及全岩Nd、Sr、Ar、Ti同位素组成,讨论了陆壳的形成时间和演化过程: 3.0 Ga之前形成了现有陆壳体积的60%~70%,厚度约为20~40 km;3.0~2.5 Ga,地壳改造速率明显增加,陆壳生长和破坏速率达到动态平衡,表明全球性现代板块构造体制逐渐成为控制大陆形成、裂解和陆壳演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