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4篇
综合类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7 毫秒
41.
南海北部沿海地区位于华南陆块与南海的交接地带,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形成了典型的板内地震活动带。本文通过收集研究区固定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数据,开展了双差走时地震重定位计算,获得了更为精确的地震震源参数。从地震活动的时空特征可知,南海北部沿海地区地震活动较为活跃,空间上主要形成了几个典型的集群型震群,如南澳岛外海地震群、阳江地震群、新丰江水库地震群以及海南岛岩浆活动地震群等。时间上,研究区每年地震活动的数量与分布模式基本稳定,主要集中在典型的震群区,其他地区零星分布较少的地震。典型震群区地震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中上地壳(<20 km),下地壳也偶有地震发生。但不同震群区地震的分布形态存在一定差异,南澳岛外海地震分布呈“L”型,以NE向地震活动为主,也存在NW走向的地震分布趋势。阳江地区地震活动主要呈现南、北两个震群,其中南部震群主要呈近E-W向展布,地震活动比北部震群更强烈;北部震群覆盖面积较小,大体以S-N走向展布。新丰江水库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贮水盆地的西北部和东南部两个峡谷区,其中约78%的地震集中在水库大坝附近的峡谷区,总体呈NW-SE走向;西北部上游峡谷的震群在2010年以...  相似文献   
42.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发生MS6.4地震.为深入了解该地震的发震断层及发震构造特征,探讨其与2013年洱源与2017年漾濞地震发震构造及背景的异同,本文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观测报告,使用双差方法对漾濞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并从全球矩心矩张量(GCMT)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搜集了9个震源机制解计算了震源区构造应力场,初步得到如下结论:(1)2021年漾濞地震序列呈NW-SE向展布且SE端余震数量多于NW端,余震区地壳应力不均匀释放,致使5.0级及以上地震周边余震稀少;4个5.0级及以上地震初始破裂深度大于矩心深度,推测发震断层是从断裂底部向浅部破裂.(2)发震断裂是维西—乔后—巍山断裂西南侧的未知断裂F2、F3,其走向NW-SE、倾向SW、倾角近垂直,具有右旋走滑特征.其中F2贯穿整个地震序列,长约30 km,F3主要发育在中南段,长约11 km,两条发震断层相交于地震丛集中间位置.(3)震源区构造应力场是走滑的应力机制,呈SSE向(174.57°)低倾伏角(18.79°)挤压,及SWW向(-93.65°)近水平(5.21°)拉张状态.震源区的发震构造受川滇块体与滇南块体形成的右旋走滑边界控制.(4)这3个地震均发生在川滇块体右旋走滑西南边界形成的走滑应力机制作用背景下.2013年洱源地震可能更多的受控于局部构造的垂向差异运动;2017年漾濞地震仅受到川滇块体西南边界的右旋走滑作用;2021年漾濞地震则主要受控于川滇块体西南边界的右旋走滑运动,还存在少量局部构造垂向差异运动作用.  相似文献   
43.
本文基于波形相似性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地震序列中单台事件目录校正的方法。以福建仙游地震序列为研究对象,应用双差地震定位(HypoDD)算法对多台事件进行重定位,依据记录波形相似性将仙游地震序列事件划分为161个事件丛集,以多台事件重定位目录为参考,对单台事件目录进行校正。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够有效地实现单台事件目录的合理校正,有助于提升地震序列目录的完整性和地震目录的实用性。以HypoDD重定位目录为参考的校正目录可用于地震参数计算。分析校正后的仙游地震序列目录认为,序列中的单台事件主要由金钟水库库区局部应力调整诱发。   相似文献   
44.
2024年1月23日02时09分(北京时间)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M S7.1地震。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震后启动快速响应,组织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对此次地震的震源参数、地震辐射能量等进行了估计,并对余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同时基于震源模型进行了震动图模拟、同震形变场模拟。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天山山脉内,以逆冲机制为主,能量集中在前约25 s内释放;极震区震动烈度可能达Ⅸ度以上,可能的受灾范围近65 000 km2;此次地震引起了显著的同震位移,最大水平向位移达到21 cm、垂直向位移达到38 cm。  相似文献   
45.
采用双差(DD)定位算法同时结合波形互相关(CC)方法,重新分析了北加州近20年(1984~2003)的数字化地震资料,将北加州地震台网(NCSN)现有地震目录中震源的定位精度提高了3个数量级。定位过程中结合使用了由所有震中距离不超过5km的相关事件对测得的30亿个互相关到时差数据以及北加州地震台网观测报告中列出的700万个P波到时读数。双差法重定位后获得311273个事件。重定位后的地震目录能够勾画出非常精细的、与活断层相关的地震活动构造图像,并且能够揭示诸如地震条带、重复地震等的时空构造特征。结果显示,约有90%的地震在同一个台站具有相关的P波、S波列,并且有12%的事件属于重复地震。通过对重复地震的分析认为,在95%置信水平下,现有台网定位的不确定性在水平方向平均约0.7km,垂直方向平均约2km。地震事件的相关性以及重定位后相对位置的改善在北加州大部分地区非常一致,这就意味着使用该方法高精度地确定由不同板块构造或者人为因素造成的地震活动图像是普遍适用的。本文认为,长期的、一致性好的地震监测以及数据分析工作是提高现有震源目录中地震定位精度和以后精确定位日常化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6.
对台湾近15年来发生的267210个地震进行了全面重新定位。我们基于台湾中央气象局地震台网(CWBSN)的地震目录开展重定位并在3个方面对定位结果进行改善。第一,结合了台湾强地面运动仪器观测项目(台湾强地面运动仪器观测项目)680个台站记录的S-P到时的大量数据来改善台站记录在台湾岛的覆盖。第二,我们添加了琉球岛链南部的日本气象厅(JMA)的18个台站来改善对东部近海,特别是台湾东北消减带的地震的台站覆盖。第三,我们采用三维Vp和Vp/Vs模型计算P和S波的理论走时。这些措施对地震重定位改善的效果可以在3个方面看出:(1)P波到时和S—P时间残差的减少;(2)能更好地理解地面峰值加速度和震中距的衰减关系;(3)对P波到时和S~P时间的台站校正模式具有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47.
2021年8月26日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县发生M5.5地震,这次地震是发生在祁连山地震构造带西段的一次显著地震。利用区域台网记录的宽频带地震波形数据,通过CAP方法反演阿克塞M5.5主震及其M3.7余震的震源机制解,进一步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研究区2021年1月1日—11月29日间的地震事件进行重定位,以此分析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其意义。结果表明阿克塞M5.5地震是一次以逆冲性质为主的地震事件;重定位后,地震事件呈明显的集中分布特征,阿克塞M5.5主震震源深度为14.1 km,余震序列震源深度大多分布于15~25 km。综合分析震源机制解、重定位结果以及区域构造背景,认为阿克塞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党河南山南缘断裂,未来应重点关注祁连山西段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48.
刘伟  吴庆举  张风雪 《地震学报》2019,41(2):155-168
本文利用云南及周边区域地震台网2010—2016年记录到的近震资料,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进行地震重定位并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三维地壳速度结构。结果显示:重定位后的震源位置精度得到明显提高,震源主要分布于20 km深度以上的中上地壳;地震分布与速度结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大多数地震发生在中上地壳的低速异常区内以及高、低速异常区域之间;研究区上地壳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其速度异常与地表地形及地质特征密切相关;中下地壳分布着两条主要的低速带,一条沿着安宁河断裂、小江断裂分布在川滇菱形地块的东侧;另一条主要分布在川西北次级地块内,并穿过丽江断裂向南延伸,推测这两条低速带可能是青藏高原中下地壳物质向南逃逸的两条通道。   相似文献   
49.
利用小震资料对冷龙岭地区主要断裂的几何结构进行了研究,结合利用震源机制解反演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利用GPS资料计算的应变率场,分析探讨冷龙岭地区的地壳变形特征。结果表明:(1)冷龙岭地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E向,与GPS主压应变率方向一致。应变率场峰值位于冷龙岭断裂以北的民乐—大马营断裂附近,然而该区域小震活动弱。(2)皇城—双塔断裂西段和东段地震基本上发生在15 km深度以内,倾向SW,浅部倾角较大,随着深度增加倾角逐渐变缓;皇城—双塔断裂中段存在一个近乎垂直的地震条带,震源深度明显大于其西段和东段。(3)冷龙岭断裂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断裂南侧存在明显的挤压缩短变形。平行于冷龙岭断裂的GPS速度分量减小,呈现出明显的震间“S”型变形特征。利用反正切法计算得到该断裂的滑动速率和闭锁深度分别为3.9 mm/a和7.9 km,估算得到该断裂存在M0=7.21×1019 N·m的地震矩亏损,表明冷龙岭断裂未来存在发生MW7.2地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0.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6.0地震震源区三维速度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自2015年以来地震活动性持续增长,并相继发生了数次M5.0及以上的中强地震.2019年6月17日的长宁Ms6.0地震则是其中震级最大的一次强震,且震后相继发生了一系列M5.0及以上的中强地震,给当地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危害.研究此次大震的地下结构和发震机制有助于理解该区地震异常活跃的机理,并为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