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6篇
  免费   842篇
  国内免费   712篇
测绘学   496篇
大气科学   466篇
地球物理   867篇
地质学   1444篇
海洋学   587篇
天文学   112篇
综合类   151篇
自然地理   77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156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65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10篇
  1965年   5篇
  1961年   3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71.
免棱镜反射全站仪是免棱镜反射测距技术与传统全站仪的结合,它具有普通全站仪所不可替代的优点。本文主要介绍了免棱镜反射全站仪的原理构造,精度分析,以及该技术在房产测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2.
亚洲赤道地区大气动能的纬向传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基于 1980~ 1997年 85 0hPa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讨论了亚洲赤道地区 (0°~ 5°N)大气动能的纬向传播特征。结果表明 ,在亚洲季风区内 ,赤道地区大气动能 (K)的最强中心位于 75°~ 90°E ,次强中心在索马里急流区 (5 0°E附近 )。在 0°~ 5°N ,90°E以东 ,平均的大气动能扰动和赤道上经向风扰动主要起源于西太平洋 ,并向西经南海传播到孟加拉湾。而在孟加拉湾动能中心与索马里急流区之间 ,动能传播方向比较复杂。以上事实说明赤道地区东亚季风系统确实是存在的 ,与印度季风系统中扰动的传播方向不同 ,东亚季风系统中动能和经向风扰动在东西方向上主要受西太平洋的影响。在亚洲赤道季风区 ,这两个系统的交界处约在 95°~ 10 0°E附近 ,比过去界定的偏西 5~ 10个经度。  相似文献   
73.
冷暖事件对大气能量循环和纬向平均环流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韬  吴国雄  郭裕福 《气象学报》2002,60(5):513-526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与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发展的GOALS 5全球海 陆 气耦合模式研究了暖事件 (ElNi no)和冷事件 (LaNina)对大气能量循环和纬向平均环流的影响 ,并用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对于纬向平均资料来说 ,冷、暖事件在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相关量的反相变化特征非常清晰 ,中高纬度地区并不明显。此外 ,还发现 ,暖事件时定常涡动的经向热通量的变化是北半球对流层热带外地区温度异常的主要原因 ,而瞬变波的影响则起抵消作用。冷事件时定常波和瞬变波相互抵消的局地特征也依然存在 ,但瞬变波的影响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74.
分海洋和陆地两种情况来讨论IAP/LASG全球海-陆-气耦合系统模式(GOAL)四个版本的结果,并与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一些重要的大气变量包括表面空气温度,海平面气压和降水率用来评估GOALS模式模拟当代气候和气候变率的能力。总的来说,GOALS模式的四个版本都能够合理地再现观测到的平均气候态和季节变化的主要特征。同时评估也揭示了模式的一些缺陷。可以清楚地看到模拟的全球平均海平面气压的主要误差是在陆地上。陆地上表面空气温度模拟偏高主要是由于陆面过程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降水率模拟偏低主要是在海洋上,而中高纬的陆地降水在北半球冬天却比观测偏高。 通过模式不同版本之间的相互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模式中太阳辐射日变化物理过程的引入明显地改善了表面空气温度的模拟,尤其是在中低纬度的陆地上。太阳辐射日变化的引入对热带陆地的降水和中高纬度的冬季降水也有较大改进。而且,由于使用了逐日通量距平交换方案(DFA),GOALS模式新版本模拟的海洋上的温度变率在中低纬度有了改善。 比较观测和模拟的年平均表面空气温度的标准差,可以发现GOALS模式四个版本都低估了海洋和陆地上的温度变率,文中还对影响观测和模拟温度变率差异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5.
论三维等时线叠加反偏移中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几何射线理论和一种考虑了积分域边缘贡献的二维稳想法,研究了三维等时线叠加反偏移中的反偏移场,反偏移加权函及反偏移孔径。结果证明,在有限孔径条件下,反偏移场的结构比已发表的结果要复杂和多。即使在最简单的条件下,反偏移场也是由反偏移信号的反偏移噪声(孔径效应)叠加而成的。而且,反偏移场的结构强烈地依赖于反偏移孔径边缘的位置。为了消除孔径效应,应采用最佳反偏移孔径和针对有限孔径的加权函数。根据定义,最佳反偏移孔径为稳相点的第一和第二Fresnel区之和。在第一Fresnel区内,有限孔径和加权函数与文献中所给出的加权函数完全一致。而在第二Fresnel区内,有限孔径加权函数为常规的加权函数与一窗函数的乘积。在反偏移孔径的边缘上,有限孔径加权函恒取零值。  相似文献   
76.
马圈一带出露的主要地层为上元古界栾川群和中元古界官道口群 ,是Pb、Zn、Ag的主要含矿地层。燕山期花岗岩在空间上与矿化关系密切。矿体主要受北西向断裂控制 ,常分布在北西、北东向断裂构造交汇部位。根据地球化学特征、矿产分布规律和找矿标志 ,划分出百炉沟西凹—东凹—磨沟、百炉沟—黄花北沟—杨树凹等两个一级和银窝沟—大石渣沟—小石渣沟、板岔沟等两个二级找矿预测区。  相似文献   
77.
大横路地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元古界老岭群大栗子组和珍珠门组的低绿片岩相 -高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的变质岩系 ,北部有少量英云闪长岩 -奥长花岗岩和表壳岩残块。侵入岩主要以燕山期基性 -中基性为主。铜钴矿床产于含碳绢云千枚岩中 ,矿体长 36 0~ 140 0m ,宽 95~ 80 0m ,厚 3~ 10 8.7m ,呈层状、似层状、分枝状 ,矿石以浸染状为主 ,次为脉状、网脉状。矿床属多期多成因类型 ,主要受大栗子组地层、北东向断裂构造和变质作用控制 ,并有岩浆热液的叠加。  相似文献   
78.
标定大陆科学钻探孔区地震反射体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孔区 (江苏省东海县南部 )进行了系统的地球物理调查 ,包括二维地震测网和专门的地震剖面 ,大地电磁法和位场方法等 .地震调查表明 ,在超高压变质岩出露区上地壳充满了反射体 ,包括倾斜反射体与上拱的反射弧 .本文介绍大陆科学钻探先行研究中地震调查的成果 .根据大陆科学钻探预先导孔的岩芯和测井资料、井旁VSP和数值模拟结果证实 ,高波速的榴辉岩体、破碎断裂带和大型韧性剪切带都可引起倾斜的地震反射 ,而上拱的弧形反射体则是由近似直立的榴辉岩体和其中的破碎带的综合反映 .由于地壳深部广泛分布着经受变质的岩石 ,上述研究结果对标定地壳中的反射地震信号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9.
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孔区(江苏省东海县南部)进行了系统的地球物理调查,包括二维地震测网和专门的地震剖面,大地电磁法和位场方法等,地震调查表明,在超高压变质岩出露区上地壳充满了反射体,包括倾斜反射体与上拱的反射弧,本文介绍了大陆科学钻探先行研究中地震调查的成果,根据在陆科学钻探预先导孔的岩芯和测井资料,井旁VSP和数值模拟结果证实,高波速的榴辉岩体,破碎断裂带和大型韧性剪切带都可引起倾斜的地震反射,而上拱的弧形反射体则是由近似直立的榴辉岩体和其中的破碎带的综合反映,由于地壳深部广泛分布着经受变质的岩石,上述研究结果对标定地壳中的反射地震信号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0.
玄武岩的多角度偏振反射光谱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研究玄武岩在2π空间的多角度反射光谱、偏振反射光谱特征。实验测定了玄武岩在2π空间上反射光谱、偏振反射光谱与光线入射角、探测角、方位角、波段、偏振性等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光线入射角对玄武岩的反射光谱、偏振反射光谱影响很大;2)空间水平方位角对光谱具有偏振(极化)特征。空间竖直探测角的影响是随着光线入射角的不同而显著影响着玄武岩的波形曲线特征;3)波段的不同,影响着玄武岩反射光谱、偏振反射光谱吸收能量的大小,但不显著影响玄武岩的空间波形曲线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