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121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于1993年2月-1995年5月,采用生物显微镜鉴定并计数和高温氧化的方法,对崂山湾海洋植物的种类组成及其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的季节性变化作了5个季度月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同采浮游植物全年以硅藻为主,甲藻在夏季也可成为优势种之一。浮游植物的碳同位素组成在夏季较重,冬季和春季较轻,并与海水温度有弱的正相关性。浮游植物δ13C值的变化范围为-259x10-3—-19.2x10-3,全年平均值为(-23.2±2.4)x10-3。该生态系统的另一碳源为底栖藻类,其δ13C平均值为(-18.5±2.4)x10-3,明显区别于浮游植物。对除温度以外的其它影响海洋植物同位素组成的因素,诸如植物种类组成、海水中溶解无机碳δ13C值、CO2供应速率以及CO2固定过程中不同验化酶的同位素分馏作用等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2.
东山湾鱼类食物网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本文分析了东山湾85种经济鱼类的食物关系,结果表明,东山湾鱼类的食性类型可分为:浮游生物食性;底栖生物食性;游泳动物食性;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食性;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食性及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食性等6种,这些鱼类可分为4个营养级:(1)杂食性鱼类;(2)低级肉食性鱼类;(3)中级肉食性鱼类;(4)高级肉食性鱼类,其中低级肉食性鱼类占优势。东山湾 鱼类食物网的能量流动可简要归纳为6种途径,小公  相似文献   
153.
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 Yen et Lin)是太湖主要的鱼类之一,其产量随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加重呈上升趋势.本研究于2009年4-12月用刺网(a=10 mm)在太湖贡湖湾采集了鲚,分析了其胃含物中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以及鲚对食物种类的选择性.结果表明,鲚在各月中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同时也摄食幼鱼、幼虾和水生昆虫等.鲚的食物组成具有明显季节变化,4月份以桡足类为食,其中桡足幼体、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 Brehm)和剑水蚤(Cyclops spp.)所占的平均个数百分比相当;6、8和10月份主要以枝角类为食,其中6月以裸腹溞(Moina spp.)为主,而8和10月以象鼻溞(Bosmina spp.)为主.食物选择性方面,鲚对大型浮游动物表现出主动选择;当环境中出现溞(Daphnia spp.)和透明薄皮溞(Leptodora kindti Focke)时,鲚对它们表现出很强的选择性摄食,但透明薄皮溞只出现在6月鱼类食物中;个体较小的裸腹溞也是鲚主动选择的重要食物,在整个调查期间鲚对裸腹溞都表现出较高的主动选择性;象鼻溞虽然在各月份食物中的出现率最高,但除10月份鲚对其表现出主动选择外,其它月份表现为主动回避或随机选择.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了解鲚对浮游动物群落影响的季节变化,为制定合理的湖泊与渔业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4.
姚鹏飞 《地球》2019,(7):1-1
远古时期,河流附近的许多地区水源充足,森林茂密,植物繁多,野兽与人类共同生存其间。在长达几万甚至几十万年的悠悠岁月里,人类的祖先一直过着力量弱小、工具简陋、靠天吃饭的原始生活,采集果实和狩猎是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久而久之,他们逐渐学会了辨认果实和种子,知道哪些是能吃的,哪些是有毒的。偶然间,他们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大风吹过,一些植物的果实或籽粒飘落下地,过了一段时间,那块地面会生长出新的植物.  相似文献   
155.
食物和理化因子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松波  耿红  吴来燕  杜鸿 《湖泊科学》2018,30(3):723-731
食物质量和数量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在野外研究中较少涉及.本文通过对湖北省境内14个水体的春季采样,分析了食物质量和数量以及理化因子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浮游甲壳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以及Daphnia的相对生物量百分比与光照漫射衰减系数(Kd)呈显著负相关,与营养盐和叶绿素a(Chl.a)浓度无显著相关性;群落的平均体长随Chl.a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典范对应分析显示,7个因子共解释了优势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变异的37.4%,贡献率排在前4位的是Kd、Chl.a浓度、悬浮物C/N比和C/P比,分别解释了总变异的11.5%、8.9%、5.6%和4.9%.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 vicinus)喜好生活在Chl.a浓度高、水下光照弱的水体中,而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喜好生活在水下光照较好、Chl.a浓度和悬浮物C/N比较低的水体中.透明蟤(Daphnia hyalina)喜好生活在Chl.a浓度较低、光照良好、悬浮物C/P比较高的水体中,但简弧象皮蟤(Bosmina coregoni)喜好生活在Chl.a浓度高、光照较好、悬浮物C/P比较低的水体中.整体来看,食物因子解释了群落结构总变异的19.4%,理化因子解释了18.0%,还剩下62.6%的变异未被解释,表明还有其他更为重要的环境因子未被纳入到分析之中.  相似文献   
156.
事件性消费是中国特色的饮食消费方式,其中的食物浪费问题尤为突出。论文基于2015年餐饮业食物浪费调研,开展北京、上海、成都、拉萨食物浪费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事件性消费的人均食物浪费量[95.43 g/(人·餐)]大于非事件性消费[59.28 g/(人·餐)];事件性消费的食物浪费量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其中成都浪费量最高,为101.20 g/(人·餐);不同类型的事件性消费的食物浪费量存在较大差异性,其中朋友聚会的食物浪费量最高,为103.61 g/(人·餐)。论文选取典型事件性消费——婚宴为案例开展研究,以2015年9月至2016年11月在北京的婚宴调研一手数据为基础,研究发现:婚礼婚宴和答谢宴的食物浪费量分别为295.32 g/人和144.27 g/人,远大于一般事件性消费(商务/公务餐、家庭聚餐、朋友聚餐);从结构上看,婚宴的肉类和水产品类浪费比例明显高于一般事件性消费,分别占总浪费量的22.05%和20.96%,一般事件性消费肉类和水产品浪费量仅占总浪费量的15.93%和8.57%。婚宴食物浪费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区域因素、经济收入、面子、打包等,未来应该从国家、社会、行业和消费者等不同层面出发,倡导绿色节约、营养导向的婚宴模式,多路径减少中国婚宴的食物浪费。  相似文献   
157.
黄海是中国近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本研究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源、营养级和底栖食物网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底栖动物的食物源悬浮颗粒有机物(POM)、沉积物有机物(SOM)、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δ~(15)N平均值为:浮游动物浮游植物SOMPOM,δ~(13)C平均值为:SOM浮游动物浮游植物POM。共测定了54种底栖动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其δ~(15)N值范围为5.81‰(美原双眼钩虾)~14.6‰(黄鲫),δ~(13)C值范围为-21.51‰(日本胡桃蛤)~-8.38‰(司氏盖蛇尾)。软体动物双壳类大多数以SOM和浮游植物作为主要食物来源;软体动物腹足类大多数为以小型软体动物和多毛类为食的肉食性动物;节肢动物蟹类是以POM、SOM、浮游动植物、小型软体动物和多毛类等为食的杂食性动物;节肢动物虾类大多数以浮游动物和端足类等小型甲壳类为食;小型鱼类大多数以浮游动物和小型软甲类为食;大中型鱼类则是以小型鱼类、小型软甲类和小型软体动物为食。本研究中的54种底栖动物的营养级范围为1.20~3.57。其中,双壳类等10种处于1~2营养级,腹足类、蟹类、虾类和小型鱼类等36种处于2~3营养级,大中型鱼类等8种处于3以上营养级。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源和营养关系,初步构建了黄海底栖食物网。  相似文献   
158.
热带太平洋是金枪鱼类、旗鱼类等渔业的主要作业海域,但目前针对此海域食物网的研究仍十分缺乏。本文根据2017年6月-11月中国金枪鱼科学观察员在热带太平洋中东部海域(13°09''N -34°27''S, 100°03''-176°17''W)采集的鱼类样品,结合胃含物及其他分析方法以35个物种间的摄食关系为基础对此海域的食物网结构进行了分析。拓扑学指标(节点强度,D;中心性指数,BC和CC;拓扑重要性指数,TI1和TI3;关键性指数,K、Kt和Kb)和Key-Player算法(KPP-1和KPP-2)用来筛选关键种,并结合体长数据建立了基于关键种的简化食物网。肯德尔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拓扑学指标筛选出的关键种是一致的。大多数关键种与太平洋其他海域的研究结果是相同的,如剑鱼(Xiphias gladius)、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小吻四鳍旗鱼(Tetrapturus angustirostris)头足类和鲭属。移除5个关键种后,食物网将被离散为许多互不连接的部分(F=0.632,FD=0.795,RD=0.957),表明这些物种在维持食物网结构和稳定性中的必要性。物种体长是本研究构建简化食物网时的决定性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对热带太平洋食物网结构的认识,同时为进一步的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9.
大型深水贫营养水库——新丰江水库浮游动物群落分析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赵帅营  韩博平 《湖泊科学》2007,19(3):305-314
新丰江水库是位于广东省境内的一座大型深水贫营养水库.为了解这一典型贫营养水体的浮游动物群落特征,于2002-2003年对该水库的轮虫和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研究.新丰江水库的浮游动物主要为广布性种类,优势类群是桡足类,其幼体的数量高于成体,优势种为舌状叶镖水蚤、温中剑水蚤和微小近剑水蚤.枝角类优势种是长额象鼻溞、短尾秀体溞和角突网纹溞.轮虫优势种为个体较小的螺形龟甲轮虫和彩胃轮虫.优势种的个体体长为50-1450 μm,个体最大的是舌状叶镖水蚤,平均体长为1190 μm,个体最小的是彩胃轮虫,平均体长为80 μm.在12月份,可能由于银鱼的摄食强度较高,导致大个体(主要为舌状叶镖水蚤及其大个体的哲水蚤幼体)的数量和生物量较低.在其余3个采样月份,浮游动物受银鱼影响相对较小,舌状叶镖水蚤的数量和生物量均远高于透明溞,可能与它们临界食物浓度及滤食方式的差异有关.根据对优势种的分析,新丰江水库的浮游动物群落具有典型的贫营养水体特点.  相似文献   
160.
《今日国土》2009,(3):47-47
通常饿的时候,人们食欲强烈,看到食物就想抓起来往肚子里塞,可如果只是瞎抓瞎吃,很可能会损坏健康,近日香港《大公报》公布了以下食物,很饿的时候也尽量不要选择。记者采访了天津营养学会理事长付金如,请她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