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4篇
  免费   1021篇
  国内免费   1536篇
测绘学   464篇
大气科学   4273篇
地球物理   545篇
地质学   983篇
海洋学   317篇
天文学   47篇
综合类   205篇
自然地理   97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88篇
  2022年   186篇
  2021年   241篇
  2020年   207篇
  2019年   273篇
  2018年   173篇
  2017年   180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228篇
  2014年   319篇
  2013年   277篇
  2012年   325篇
  2011年   301篇
  2010年   314篇
  2009年   334篇
  2008年   324篇
  2007年   359篇
  2006年   357篇
  2005年   283篇
  2004年   240篇
  2003年   211篇
  2002年   194篇
  2001年   171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124篇
  1995年   83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该文根据有源相控阵天气雷达的体制特点,参考多普勒天气雷达测试定标方法,提出了一维扫描有源相控阵天气雷达的测试和定标方法,将测试重点放在天馈系统、T/R组件、脉冲压缩、动态范围的测试和定标上,以解决不同观测模式、不同波位的天线增益等参数变化引起的回波强度测量误差问题。测试结果表明:天馈系统在不同观测模式下的天线参数随仰角的变化情况、波束指向的准确度、T/R组件的动态范围等均符合设计要求,回波强度和径向速度定标精度较高。雷达经过测试和定标后,于2014年5—8月分别在安徽定远和四川甘孜进行外场试验,并与附近多普勒天气雷达 (SA) 和C波段双线偏振雷达观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回波强度误差在合理范围内,精细测量、警戒搜索、快速观测3种模式观测的强回波的水平和垂直位置、结构和系统误差均比较一致,数据可靠。  相似文献   
992.
王宁  杨学斌  杨成芳 《气象科技》2023,51(4):562-572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雷电定位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双偏振雷达资料,分析了2021年11月6—7日发生在山东西北部一次极端“雷打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1)雷暴和降雪出现在冷锋后部150 km以外,属于冬季冷锋型高架对流。雷电维持时间和出现频数与降雪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2)环流形势具有下冷上暖的特点,低层为冷锋后的冷层,800 hPa附近为西南暖湿气流形成的暖层。西南低空急流和东北风超低空急流异常强盛,不仅提供了有利于对流产生的充足水汽,也使得深层垂直风切变达到6.7×10-3 s-1。(3)“雷打雪”发生前,鲁西北地区上空大气具有对流不稳定,随着冷空气侵入,冷垫逐渐增厚,鲁西北上空锋面附近具有条件对称不稳定,800 hPa中尺度低涡在逆温层之上触发了对流,产生雷电。(4)通过双偏振雷达产品可以看到,雷打雪发生时,站点周围存在明显的2层回波,-10℃层高度(约为600 hPa)冰相粒子浓度较大,可能是雷电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3.
放球前40min,启动放球软件,打开雷达的电源、驱动箱、示波器及发射高压。放球前30min基测,基测完毕可浸泡电池,使电池电压在18~20V之间,冬季可略高一些。装配仪器的,使仪器同气压表槽面尽可能在同一高度,高差不超过4m。放球前10min,打开视频开关,摇动方位、仰角,将悬挂在放球点的仪器调至视频窗口的中央位置;打开小发射机开关,调整频率使凹口信号清晰度到最佳;摇动手轮使探空仪偏离一个角度(大约30);将天控开关切换为自动。这时如果探空仪迅速回到视频窗口的中间位置,说明频率已经调好,雷达工作正常,能自动跟踪。放球前5min,读取瞬间要素值;天控为自动;距离开关为自动;打开放球键,等待放球。  相似文献   
994.
近年来多源遥感影像融合技术发展迅速,融合方法研究日趋完善,然而融合影像效果评价始终没有统一标准。在系统分析传统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从光谱保真度、高频信息融入度两个方面对融合影像的评价进行综合分析,并在这两个方面建立了光谱信息指数与高频信息指数两个指标,然后对其进行综合建立信息量指数,从而在信息量方面加以评价,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最后应用融合实例对创建的评价体系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95.
介绍全极化雷达影像数据处理和分析中常用的Pauli分解、特征值分解、Freeman-Durden三分量分解和Yamaguchi四分量分解方法的原理.利用RADARSAT-2拍摄的武汉地区全极化影像进行相关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各种方法的特点.最后对如何更有效地使用各种分解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96.
全局反射误差分析是深入研究探地雷达(GPR)吸收边界条件吸收效率的有力工具.基于常规完全匹配层(PML)的标准交错网格有限差分算法必须满足严格的CFL条件限制,即在单位时间步长内,不容许电磁波传播的距离超过单元网格尺寸.为了提高主区域所有网格节点的计算效率,并有效地吸收传播后期出现的低频隐失波,提出基于非分裂递归卷积完全匹配层(UCPML)的旋转交错网格(RSG)GPR正演算法.该算法采用不同的网格交错策略,并在边界条件中引入了吸收低频隐失波的自由可变因子,使得该算法允许选取较大的时间步长,提高了计算效率,并且实现了对低频隐失波的高效吸收.本文首先给出了RSG差分格式,推导了基于UCPML的RSG差分更新方程,探讨了数值色散的稳定性条件,然后以绕射现象严重的衰减夹层数值模拟为例,分别从波场快照、单道波记录、时间域反射误差(TDRE)、频率域反射误差(FDRE)四个方面分析了UCPML与常规PML的全局反射误差,说明了基于UCPML和RSG的GPR正演算法能更有效地吸收低频隐失波.  相似文献   
997.
为提高海上试验场的安全保障能力,本文以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浅海试验场区(威海)为平台设计了海上试验场目标监测系统,采用小型连续波雷达和热成像双光谱云台摄像机联动的监测方式,开发了基于小型连续波雷达的目标检测与数据融合算法,建立了针对海上试验场监测目标的异常行为分析模型,并结合显著性检测和核相关滤波算法实现了目标跟踪取证。系统应用结果表明:海上试验场目标监测系统能够准确识别设备在位运行状态,并对可疑船只目标进行跟踪取证。通过该系统能够及时准确获取海上试验场设备运行与周边态势,为海上试验场安全保障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8.
毕亚杰  田钢 《江苏地质》2020,44(4):442-446
应用地质雷达划分地层的主要依据是地层介质的电性差异,介质间的电性差异越大,地层界面越容易分辨。但在实际雷达探测中,某些介质虽然具有不同的电性参数,但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异常信号,这为地层划分工作带来困难。根据钻孔土芯测量出不同地层的电性参数,获取地质雷达探测的前提条件,对良渚遗址群莫角山红烧土遗址进行雷达数据采集,经预处理后分别进行常规数据处理和纹理属性提取分析,对比发现属性分析在地层划分上比常规处理方法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999.
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E32)为例,基于钻井岩芯、测录井和配套分析等资料发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E32)整体为干旱、咸化背景下的湖相混合沉积,但内部岩石组分和结构产状变化频繁,表现为周期性垂向叠置的湖平面升降沉积旋回。旋回界面以层状岩盐、含膏斑块状灰质云岩、块状砂岩等顶部的岩性转换面或局部存在的暴露侵蚀面为典型标志。单个旋回多表现为短暂湖侵—持续湖退的向上变浅和咸化沉积序列,构成薄层状/块状灰质云岩—含膏斑块状灰质云岩、薄层状/块状灰质云岩—含膏斑块状灰质云岩—层状岩盐、薄层状/块状灰质云岩—块状砂岩等旋回结构类型。不同沉积旋回在空间的叠置组合受湖盆水动力能量、湖水盐度及古气候频繁波动的共同控制。通过旋回对比,利用井间旋回厚度差异近似反映相对古地貌起伏,研究区整体具有西高东低的古地貌格局,盆内则为低起伏的凹隆相间特征,自下而上各井区间的旋回厚度和地貌差异逐渐减小,反映湖盆填平补齐、逐渐咸化萎缩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000.
高精度降雨监测雷达设备为获取精细化的流域面雨量信息提供了高新技术设备解决方案。其方法是利用物体对电磁波的散射作用来对面降雨量进行监测。对其组成和应用效果做出初步探讨,给出一个用常规雨量计所得到的累积降水量与测雨雷达收集得到的降水量比较,对雨量计算中各类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应用分析,总结技术应用成果并辅以案例说明。高精度降雨雷达设备以较高的时空分辨率,获取较大面积的测量数据,并能迅速更新降水的三维结构,将逐步成为广泛应用的高新技术设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