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86篇
地质学   106篇
海洋学   72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31.
强震地表破裂宽度与震级的统计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强震造成地表破裂的宽度范围,得出造成地表破裂的下限震级地6.6级,对应最大震级(M=8.5)的可能破裂宽度是100km,它是一种带状破裂而不是一种线状破裂,统计得出震级-地表破裂宽度的经验关系式。  相似文献   
132.
利用树轮资料重建1751-2005年崆峒山地区夏季温度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采自崆峒山区的66根油松树轮样芯,建立了采样点的标准年表、差值年表和自回归标准化年表。相关分析表明,标准年表与当年夏季均温有显著的相关性,通过建立回归方程,重建了1751-2005年崆峒山地区夏季温度序列。结果表明,自1751年以来,研究区存在3个高温期(1786-1847年、1894-1937年、1987-2004年)和3个低温期(1764-1785年、1852-1893年、1952-1986年)。与Nino3指数、南方涛动指数(SOI)和太阳黑子数等对比表明,崆峒山地区对全球大尺度气候变化及太阳活动都有较好的响应。  相似文献   
133.
瞬变电磁测深波场变换中波形展宽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波场变换技术使瞬变电磁测深反演应用层析成像技术成为可能,但变换后得到的电磁场量波形随偏移距和地层电导率的增大而展宽,严重影响着反演的空间分辨率。本文通过导出的大回线圈在均匀无耗媒质中的阶跃响应之解析表达式,分析了大回线圈的辐射场波形宽度与场点坐标的关系。应用这一关系和大地感应电流空间分布的特点,讨论了波形展宽的原因,并指出,波场变换中波形展宽是由于大地中感应涡旋电流在空间上呈体分布的特性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4.
基于成本共享理念的波浪能发电装置(WEC)的开发与设计为降低建设成本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在透空箱式防波堤前附加垂荡浮子的集成装置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主要研究了流体黏性和非线性PTO系统以及浮子形状对此类集成装置能量转换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此类集成装置可以获得较高的波能捕获宽度比(CWR),最高可达0.7,可以较好地利用反射波波能。共振区间上受黏性影响较大,相比于线性无黏理论解,CWR下降明显;实现了2种非线性PTO系统的模拟,有待于进一步的优化未获得更高的CWR值;浮子形状优化效果明显,采用圆底形浮子受黏性影响更小,可以获得更大的CWR值。此种集成模型的模拟和研究可以为新型防波堤设计和现有防波堤的改造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5.
累积现象普遍存在于河流过程中,准确考虑前期水沙条件的累积影响对冲积河流河床演变规律的研究至关重要。为揭示累积现象的物理实质,本文对国内外多条典型冲积河流上枢纽修建后其上下游河道冲淤实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定义水沙条件变化为外部扰动,并假定其发生概率符合泊松分布及单个扰动引发的系统反馈强度随时间呈指数衰减。本文运用统计力学中的随机理论给出了冲积河流外部扰动诱发的内部反馈随时间的累积过程及其时空间演进的数学描述和理论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枢纽修建后其上下游河道形态时空调整过程的模拟。结果发现,从时间上看,断面垂向、横向及全河段的冲淤调整速率早期较快,之后迅速减缓,河床累积冲刷深度、河宽及河段累积淤积量随时间不断增大直至平衡,表现出典型的累积特性;从空间上看,坝下河段冲刷强度沿程非线性衰减直至消失,这种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是外部扰动引发的系统反馈在空间传播的同时随时间衰减的综合结果,是河流过程累积特性的另一外在表现。模型应用结果表明,河道垂向、横向、纵向及全河段的时空冲淤调整过程均可用归一化公式来描述,计算值与实测值符合较好,相关系数R 2达0.92、0.93、0.76和0.95。本文模型同时考虑了河流过程的累积特性和系统反馈的空间传播特性,可为定量描述扰动后非平衡态河道的时空调整过程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6.
Remote estimation of river discharge from river width variations is an intriguing method for gauging rivers without conventional measurements. Entirely cloud‐free imagery of an entire river reach is often rare, but partial coverage is more frequent. Discharge is estimated from spatially discontinuous imagery via construction of multiple width–discharge rating curves within a 62‐km reach of the Tanana River, Alaska. The resulting discharge error is as low as 6.7% root mean squared error. Imagery covering <20% of the study reach can be used.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37.
高光谱成像遥感载荷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银年 《遥感学报》2021,25(1):439-459
高光谱成像技术可同时获取地物的几何、辐射和光谱信息,集相机、辐射计和光谱仪能力于一体,相比光学空间二维成像,可对地物进行空间和光谱三维成像,在一定的空间分辨率下,获取宽谱段范围内地物独特的连续特征光谱,对地物的精细分类和识别具有突出的优势,目前已成为对地遥感的重要前沿技术手段,在自然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农林牧渔、海洋与海岸带监测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高光谱遥感应用的深入研究,对高光谱成像遥感仪器的光谱范围、幅宽、光谱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与定标精度等指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满足这些相互制约的参数指标,是国内外高光谱载荷研制中一直难以突破的技术难点。本文主要对国内外的高光谱成像遥感载荷技术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国内外典型的机载、星载高光谱成像遥感仪器,以及近年来发射、正在研制和计划发展的星载高光谱成像载荷,并分析了这些载荷的技术方案、性能指标和应用效果;介绍了声光调谐(AOTF)、液晶调谐(LCTF)、法布里—珀罗调谐(FPTF),渐变式(LVF)和阶跃式(ISF)光楔滤光片,压缩感知光谱成像等新型分光技术,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技术优缺点以及应用于高光谱成像的可行性和现状;最后展望了高光谱成像载荷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8.
针对毫米波雷达测量的数据需要进行验证,提出利用雨滴谱反演雷达观测量:回波强度、径向速度、速度谱宽和归一化的功率谱密度数据对比毫米波雷达在最低有效观测高度处探测弱降水数据的方法及分析毫米波雷达观测量误差来源。结果表明:2种观测仪器得到的回波强度随时间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但变化幅度差异较大,误差主要源于雷达天线的积水;径向速度由于空气的上升速度、湍流等影响使两者数值有一定差异,但是变化趋势却十分接近。速度谱宽两者结果是演变趋势和变化范围都非常接近;两者归一化功率谱值曲线随速度变化趋势相似,然而由于空气的上升速度、湍流等影响导致两者曲线出现整体平移。  相似文献   
139.
以LAPS局地分析资料为主,综合利用卫星云图、地面自动站资料和NCEP提供的全球分析资料,对2011年6月9—10日湖南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主要发生在对流云团中亮温TBB-70℃的区域的偏西一侧,在TBB-80℃的区域内降水最强;锋前暖区中的对流云团,在中低层是以条件不稳定机制为主的垂直上升运动,而在中高层,是以条件对称不稳定机制为主的垂直上升运动。中尺度对流系统在不断东移南压的过程中,受高层的辐散性流场的抽吸作用和低层的对流不稳定而发展加强。强气旋性切变和正涡度平流触发中尺度气旋发生、发展,β中尺度涡旋是此次特大暴雨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对整层的高度场和流场进行滤波分析发现,此次暴雨过程中的中尺度气旋活跃,强降水雨团与中尺度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中心基本重合。利用高(低)层中尺度辐散(合)中心位置确定暴雨中心有一定的预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0.
Studies of the trophic structure in methane‐seep habitats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of deep‐sea ecosystems. Methane seep biota on the Chilean margin likely represent a novel biogeographic province;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cology of the seep fauna and particularly their trophic support. The present study, using natural abundance stable isotopes, reveals a complex trophic structure among heterotrophic consumers, with four trophic levels supported by a diversity of food sources at a methane seep area off Concepción, Chile (~36° S). Although methanotrophy, thiotrophy and phototrophy are all identified as carbon fixation mechanisms fueling the food web within this area, most of the analysed species (87.5%) incorporate carbon derived from photosynthesis and a smaller number (12%) use carbon derived from chemosynthesis. Methane‐derived carbon (MDC) incorporation was documented in 22 taxa, including sipunculids, gastropods, polychaetes and echinoderms. In addition, wide trophic niches were detected in suspension‐feeding and deposit‐feeding taxa, possibly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organic matter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egradation (e.g. from fresh to refractory). Estimates of Bayesian standard ellipses area (SEAB) reveal different isotopic niche breadth in the predator fishes, the Patagonian toothfish Dissostichus eleginoides and the combtooth dogfish Centroscyllium nigrum, suggesting generalist versus specialist feeding behaviors, respectively. Top predators in the ecosystem were the Patagonian toothfish D. eleginoides and the dusky cat shark, Bythaelurus canescens. The blue hake Antimora rostrata also provides a trophic link between the benthic and pelagic systems, with a diet based primarily on pelagic‐derived carrion. These findings can inform accurate ecosystem models, which are critical for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of methane seep and adjacent deep‐sea habitats in the Southeastern Pacif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