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171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413篇
地球物理   55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7篇
天文学   38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南半球中高纬度区域不同类型云的辐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loudSat的2B-CLDCLASS-LIDAR云分类产品和2B-FLXHR-LIDAR辐射产品4 a(2007-2010年)的数据,定量分析了单层云(高云、中云、低云)和3种双层云(如:高云与中云共存、高云与低云共存以及中云与低云共存)在南半球中高纬度(40°-65°S)的云量、云辐射强迫和云辐射加热率。其中云辐射加热率定义为有云时的大气加热率廓线与晴空大气加热率廓线的差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盛行单层低云和单层中云,其云量分别为44.1%和10.3%。并且,中云重叠低云在双层云中云量也是最大(8.7%)。不同类型云的云量也显著影响着其云辐射强迫。单层低云在大气层顶、地表以及大气中的净云辐射强迫分别是-64.8、-56.5和-8.4 W/m2,其绝对值大于其他类型云。虽然单层的中云在大气层顶和地表的净辐射强迫也为负值,但其在大气中的净云辐射强迫为正值(2.3 W/m2)。最后,讨论了不同类型云对大气中辐射能量垂直分布的影响。所有类型云的短波(或长波)云辐射加热率都随高度升高表现为由负值转为正值(或由正值转为负值)。对于大部分云,其净云辐射加热率主要由长波云辐射加热率决定。这些研究结果旨在为模式中云重叠参数化方案在区域的适用性评估及改进提供观测依据。   相似文献   
92.
霍娟 《大气科学》2018,42(5):1013-1022
本文运用CloudSat卫星上搭载的雷达探测数据和AQUA卫星搭载的辐射光谱仪探测数据,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地理位置位于(15°~45°N,145°~165°E)区域内(远海)发生的云场数据开展分析,研究云的物理结构特征与其光谱辐射特性的相互关系。不同光谱波段对云物理结构变化的响应情况各有不同,首先从MODIS光谱仪22个云相关光谱波段中分析并选择出与云物理结构特征密切相关的光谱组合(包含13个波段),而后开展了这些光谱波段的云辐射特性与云物理结构特征的相互变化关系研究。统计分析表明,在外部大气、地表条件以及太阳入射辐射变化不大情况下,云的结构变化与其光谱辐射变化之间总体存在单调相关关系,物理结构变化不大的云廓线之间其光谱辐射的变化也小,反之也成立,即光谱辐射变化小的云廓线之间物理结构变化也小。从而,对于某些内部物理结构特征未知的云,利用与其光谱辐射特性相近的云结构数据可实现自身垂直结构信息的重建。基于光谱辐射相近则云物理结构很可能相近的特点,本文对未知云场的物理结构重建开展了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光谱相近原则匹配物理结构的方法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云物理结构的构建,为利用被动遥感数据推测云物理结构特征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3.
唐洁  郭学良  常祎 《大气科学》2018,42(6):1327-1343
第三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针对高原夏季云和降水物理过程开展了大量观测研究,为进一步揭示高原云微物理结构、云中水分转化和区域水分收支特征,本文采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并结合高原试验期间的各种观测资料,对那曲观测试验区2014年7月5~6日的一次较为典型的夏季对流云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WRF模式能够基本再现高原夏季对流云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降水的日变化特征。模拟结果显示高原夏季对流云中具有较高的过冷云水和霰粒子含量,冰相过程在高原云和降水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地面降水主要由霰粒子融化产生。暖雨过程对降水的直接贡献很小,但在霰胚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霰粒子胚胎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冰晶与过冷雨滴的撞冻过程,雪粒子和过冷雨水的碰冻转化及过冷雨滴的均质冻结贡献相对较小。霰粒子的增长过程在12 km(-40℃)以上层主要依靠对冰晶、雪粒子的聚并收集过程,而在其下层的增长过程主要依赖对过冷云水的凇附增长,对雪粒子的聚并收集和凝华增长过程较小。高原那曲地区净水汽收支为正,日平均降水转化率可达20.75%,接近长江下游地区,高于华北、西北地区。该地区日降水再循环率为10.92%,说明局地蒸发的水汽对高原降水的水汽来源具有一定的贡献,但高原降水的90%仍然由外界输入的水汽转化形成。  相似文献   
94.
目前,我国数字城市已走向面向云服务的智慧城市地理平台时代。云GIS服务平台为政府部门及公众提供了可定制、弹性化的一站式地理信息服务。本文在研究云GIS下地理空间数据的整合模型、服务体系架构,以及部署方式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Arc GIS云平台特点并设计了一套基于云平台的智慧城市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兰州市城关区数字化社会管理与服务平台"。该平台通过地理云服务集成了虚拟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关键技术,创建了智慧城市社会管理与服务新模式,提高了社会管理效能和质量。  相似文献   
95.
96.
Direct physical measurements of particle mass and number concentration indicate an increase in overall aerosol mass resulting from cloud processing, most likely through aqueous-phase chemistry (e.g., SO2 oxidation). Measurements conducted in the Pennines of Northern England reveal an average increase of 14 to 20% in dry aerosol mass (0.003<particle diameter<0.9 μm) after aerosol passage through an orographic cloud. The rate of in-cloud mass production is most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upwind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SO2 concentration, and cloud water acidity. Newly-formed mass appears in size range between 200 and 600 nm and enhances the bimodality of the particle number distribution after cloud processing. Furthermore, the cloud-produced mass is estimated to increase total light scattering, bsp, by 18 to 24%. The scattering efficiency of the dry, cloud-generated aerosol is 5.0±0.3 m2 g−1 and increases to 7.4±0.7 m2 g−1 when adjusted to 90% relative humidity by incorporating particle hygroscopicity data.  相似文献   
97.
李勇  段毅 《震灾防御技术》2018,13(1):245-253
针对数字化地震台网JOPENS软件系统的技术特点及功能需求,在对当前各种主流云计算平台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基于较为合适的阿里云计算平台,提出了在云环境下部署JOPENS系统的应用方案。测试结果表明JOPENS系统部署在云环境下能够提升测震台网中心运行的稳定性及可扩展性,并节约运行维护成本。该研究对于当前三网融合新形势下云南省地震台网的建设及运行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8.
中国东部层积云发展过程中云微物理特征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07—2010年的CloudSat卫星观测数据,以云层液态水路径为指标将层积云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对比研究了中国东部降水与非降水层积云发展过程中云微物理特征和云微物理机制的演变,并分析了其海陆差异.研究表明:非降水层积云中,云滴增长主要通过凝结过程完成,但云滴的凝结增长有限,难以形成降水,在非降水层积云发展的旺盛阶段,云层中上部云滴发生较弱的碰并过程.降水层积云中云滴碰并增长活跃,当云层液态水路径小于500 g·m~(-2)时,云滴在从云顶下落至云底的过程中持续碰并,并在云底附近出现云水向雨水的转化;当降水层积云液态水路径超过500 g·m~(-2)时,云滴碰并增长主要发生在云层上部,在云层中部,云液态水含量、液态粒子数浓度和液态粒子有效半径达到最大,云水向雨水的转化最为活跃.层积云微物理特征的海陆差异主要是由海陆上空气溶胶浓度和云中上升气流强度不同导致的.在非降水层积云中下部,陆地丰富的气溶胶为云滴凝结增长提供了充足的云凝结核,因而云微物理量的量值在陆地上空更大,而在云层中上部,云滴凝结增长达到极限,海洋充足的水汽输送使云微物理量的量值在海洋上空更大.当降水层积云液态水路径大于500 g·m~(-2)时,陆地层积云中更强的上升气流使大量云滴在云层中上部累积滞留,云滴碰并增长活跃,云层中上部云微物理量的量值在陆地上空更大.  相似文献   
99.
基于Open Stack的开源标准体系,结合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的云基础设施现状,设计两级云管理架构,以异构云管理平台作为综合管理平台,纳管区域云管理平台,以统一门户的方式对地震行业云计算资源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容器化部署异构云管理平台,初步实现对地震行业云计算资源的统一监控和运行管理。  相似文献   
100.
The Western Yunnan Earthquake Predication Test Site set up jointly by the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Commission of America, and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ment of early earthquake research work in China. Due to various objective reasons, most of the predicted targets in the earthquake prediction test site have not been achieved, and the development has been hindered. In recent years, the experiment site has been reconsidered, and renamed the “Earthquake Science Experimental Site”.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seismology and the practical need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we propose adding the “Underground Cloud Map” as the new direc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site. Using highly repeatabl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safe airgun sources, we could send constant seismic signals, which realizes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subsurface velocity changes. Utilizing the high-resolution 3-D crustal structure from ambient noise tomography, we could obtain 4-D (3-D space + 1-D time) images of subsurface structures, which we termed the “Underground Cloud Map”. The “Underground Cloud Map” can reflect underground velocity and stress changes, providing new means for the earthquake monitoring forecast nationwide, which promotes the conversion of experience-based earthquake prediction to physics-based predi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