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1篇
  免费   175篇
  国内免费   159篇
测绘学   95篇
大气科学   123篇
地球物理   551篇
地质学   462篇
海洋学   64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07篇
自然地理   74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211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大连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2000年和2006年TM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配合其它非遥感数据,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反映景观空间结构和景观异质性的指数,对大连地区湿地的整体景观格局和类型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6年间,大连湿地面积减少了97.62 km2;整体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降低,优势度指数增加;各类景观格局时间序列上也存在明显差异性变化.湿地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 反映了移山填海工业园区的扩大及养殖业的大力发展等人为活动对景观格局的深刻影响.人为活动已成为大连市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52.
The Oso Bay, Texas, sediments from nine sites were analyzed by GC-MS for organics to measure contamination in the bay. In most of the sites sediments contained tetrachloroethene (87–1433 g/kg), bis (2-ethylhexyl)phthalate (40–193 g/kg), an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C8-C13 (720–2491 g/kg). Sources of these contaminants include a landfill, military facilities, and municipal and industrial discharges. Size analysis of the sediments indicates they contain a high percentage of muddy sand (50–75 percent), which suggests that Oso Bay consists of common bay margin sediments.  相似文献   
53.
The gross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of the Payatas Disposal Facility in Metro Manila, Philippines, implores the need for sustainable technologies to control and abate toxic municipal solid waste leachate and protect public health. A team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s recognized this need by selecting the site as a design project for the Mondialogo Worldwide Engineering Award, sponsor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and Daimler Chrysler. The project culminated in a technical proposal that highlighted the following design features: an impermeable dumpsite cap to control leachate generation; vertical impermeable barriers for containment and isolation of leachate; a drainage system to divert clean, surface water from the cap and prevent its contamination prior to discharge; a leachate recirculation system to enhance stabilisation of the waste deposit; and a facultative lagoon and constructed wetland system to treat excess leachate.  相似文献   
54.
Pollen and diatom assemblages, and peat stratigraphies, from a coastal wetland on the northern shore of Lake Erie were used to analyze water level and climatic changes since the middle Holocene and their effects on wetland plant communities. Peat deposition began 4700 cal yr B.P. during the Nipissing II transgression, which was driven by isostatic rebound. At that time, a diatom-rich wild rice marsh existed at the site. Water level dropped at the end of the Nipissing rise at least 2 m within 200 yr, le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shallower-water plant communities and an environment too dry for most diatoms to persist. The sharp decline in water level was probably driven primarily by outlet incision, but climate likely played some role. The paleoecological records provide evidence for post-Nipissing century-scale transgressions occurring around 2300, 1160, 700 and 450 cal yr B.P. The chronology for these transgressions correlates with other studies from the region and implies climatic forcing. Peat inception in shallow sloughs across part of the study area around 700 cal yr B.P. coincides with the Little Ice Age. These records, considered alongside others from the region, suggest that the Little Ice Age may have resulted in a wetter climate across the eastern Great Lakes region.  相似文献   
55.
海滨湿地生态系统的热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海滨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和强烈干扰,导致该系统严重受损和退化。海滨湿地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有关其退化及生态恢复的研究热点涉及该系统的演化与机制、对外来种入侵的响应与生态控制、退化海滨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估及其保护与利用平衡的研究。本文综述了上述热点研究的进展,有利于把握国际前沿研究动态,借鉴最新研究方法和经验,推动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尽快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56.
湿地功能快速评价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针对目前湿地功能快速评价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分析了产生这些不足的原因及湿地功能快速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分析表明:湿地功能快速评价方法是为了达到“湿地功能无净损失”目的,是在需要评价的湿地如此之多而从事湿地功能评价的专业人员又极其缺乏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它对于湿地恢复与重建以及湿地受人类活动干扰程度的评价是非常有效的;在湿地功能快速评价过程中,把相对未受人类干扰的参照湿地的功能指数规定为1,这就使得快速评价方法不能对参照湿地的功能进行评价,而目前最需要评价其功能的湿地往往就是这些相对未受人类活动干扰的湿地;在相同水文地貌的湿地类型内评价湿地功能之间的差异,这使得快速评价方法不能评价湿地的水文地貌功能;由于快速评价的结果都是相对的功能指数,并不能说明湿地所提供的功能量是否满足人们的需求,因而在决策中不能单独使用;快速评价都是“一次调查就获得结果”,同时由于快速评价过程中指标选择的主观性、指标赋值的主观性、采样点空间设置的主观性以及采样时间的主观性,对于具有时空变化特征的湿地功能的评价结果的可重复性和科学性是很低的。为了使湿地功能评价的结果对管理和决策具有指导意义,基于湿地功能量计算的、定量的评价湿地功能的方法必须开发出来。针对不同的评价目的,湿地功能评价可采用双重参照标准:一是以自然为参照来评价湿地功能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以及湿地恢复与重建成功与否;二是以人类需要为标准来评价湿地提供的功能量是否满足了我们的期望,以便采取措施改进湿地功能来满足人类的需求。  相似文献   
57.
实施流域生态管理的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分布广泛且类型多样,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集中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长江中下游湿地利用面临的问题,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湿地环境,解决区内上、下游用水的供需矛盾,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动区域湿地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必要遵循湿地流域分布规律,应用流域生态学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进行流域生态管理。一方面,要从流域角度处理好几大江湖关系、蓄泄关系、湖垸关系和山湖(河)关系等;另一方面,在流域内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对流域湿地进行保护与合理利用、合理布局和统一规划;同时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利用长江中下游湿地资源,开拓新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58.
用于湿地气候效应模拟的三江平原下垫面数据获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平原是我国沼泽湿地的重要分布区。在20世纪的后50 a中,三江平原在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开荒后,其下垫面发生了明显的阶段性变化,湿地大面积消失,农田面积不断增加。为了认识20世纪下半叶不同时期三江平原湿地的气候效应,拟采用第三代区域气候模式(RegCM3)来开展研究。而目前被广泛用于RegCM3的GL-CC数据,所反映的研究区下垫面几乎不存在沼泽湿地,这与事实严重不符,所以必须获取三江平原有沼泽湿地存在的真实的下垫面数据,才能得到可靠的湿地气候效应的模拟结果。分别选择了4期(1954年、1985年、1996年和2000年)有阶段代表性的航片、TM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利用ERDAS8.7和Arcview3.2等软件,首先得到4期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数据,然后通过土地利用数据类型向模式数据类型的转换,从4期研究区土地利用数据中提取出了三江平原下垫面的模式数据。经过误差分析,认为获取的4期三江平原下垫面模式数据准确的反映出研究区几个时期的湿地下垫面实况,可以作为三江平原湿地气候效应模拟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9.
三江平原旱田耕作对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的累积影响初探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袁兆华  吕宪国  周嘉 《湿地科学》2006,4(2):133-137
在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湿地生态试验站综合实验场,对不同耕作年限的湿地土壤(0~20 cm)进行环境累积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开垦时间的增加,土壤的理化性质发生渐变,物理性质方面,土壤容重和比重逐渐增大,而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逐年减少;化学性质方面,土壤pH值随开垦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有机质和其他养分则随开垦时间的增加而逐年降低。弃耕后土壤性质有所恢复。土壤性质在开垦初期变化较明显,而后逐渐变缓。  相似文献   
60.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UTRIENTS OF SHALLOW LAKE IN THE ZHALONG WETLAND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 INTRODUCTION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the water are the nu-trients limited in natural wetlands,which seriously in-fluence on the ecosystem production and the biodiver-sity(Mitsch,Grosselin,2000).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cycles have been interrupted 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