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0篇
  免费   423篇
  国内免费   558篇
测绘学   197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532篇
地质学   1443篇
海洋学   73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44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运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库鲁塔格西山口地区北塞纳尔塔格组蚀变流纹岩的形成时代为841.0±1.4Ma(MSWD=0.42), 蚀变流纹岩的发现指示塔里木北缘新元古代中期除发育大量的侵入岩外还存在火山活动。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 岩石富集Rb、 Ba、 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 明显亏损Nb、 Ta、 P、 Ti等高场强元素。此外岩石富集Sr、 强烈亏损Y和Yb, 高的Sr/Y(>40)和(La/Yb)N(>40)比值的特征与埃达克岩类似。蚀变流纹岩Hf同位素值εHf(t)=-29~-9, Hf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3.43~2.24Ga, 结合岩石较低的Mg#、 Eu正异常以及强烈亏损重稀土元素的特征表明,其可能源于加厚古老基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此外蚀变流纹岩低的锆石饱和温度TZr=761℃~768℃,表明源区发生部分熔融时存在外来流体的加入。结合已有区域地质资料, 初步认为蚀变流纹岩形成与塔里木北缘新元古代早、 中期洋—陆俯冲碰撞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2.
Brittle failure is common in the Devonian to Permian rocks in the Northern Hastings Block (NHB) and is manifested by faults of different orientation and kinematic histories, but the timing of fault movement is not well defined. In this study, faults in the NHB were analysed with the map pattern of cross-cutting faults used to estimate the relative time of movement and relationship to other faults. We defined five episodes of faulting or fault reactivation that affected the NHB. The Yarras Fault System on the southwestern side of the NHB and the Parrabel Fault and related faults on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NHB are the two major fault systems responsible for transporting and rotating the NHB in the late Carboniferous. Faults on the eastern, northeastern and northern part of Parrabel Dome started and stopped moving after emplacement of the Hastings Block and before the intrusion of the Werrikimbe Triassic granitoids. We suggested that the movement on the major bounding faults is related to the accommodation of the NHB to the folding and cleavage development in the adjoining Nambucca Block, and is associated with the earliest part of the Hunter–Bowen Orogeny. Limited dextral movement on the extensions of the Taylors Arm Fault System caused minor displacements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NHB during the Late Triassic. Some small faults cut the Triassic granitoids or Triassic Lorne Basin sediments indicating tectonic activity continued post-Triassic.  相似文献   
93.
以SRTM-DEM为控制的光学卫星遥感立体影像正射纠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浩  张过  蒋永华  汪韬阳 《测绘学报》2016,45(3):326-331
针对全球测图缺少统一的控制基准的问题,提出了利用SRTM-DEM作为控制基准,对光学卫星遥感影像进行正射纠正的方法。首先,对光学卫星影像构建的立体影像对进行自由网平差并制作DEM;然后,以SRTM-DEM作为控制,将DEM作为单元模型,进行独立模型法DEM区域网平差,获得单元模型的定向参数;最后,改正立体影像的成像几何模型参数,进行正射纠正。选取湖北咸宁和江西某地两个测区的资源三号数据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资源三号正视全色影像的平面定向精度由12.93像素提高到6.85像素。  相似文献   
94.
王爱春  向茂生  汪丙南 《测绘学报》2016,45(12):1413-1422
压缩感知技术(CS)的差分TomoSAR技术解决了中高分辨率SAR数据在城区出现的叠掩问题,实现了城区地表形变信息的重构,但是该方法仅利用了目标的稀疏特性并没有考虑目标的结构特性,对具有这两种特性的目标进行重构时其性能较差。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采用联合Khatri-Rao子空间和块压缩感知(KRS-BCS),提出了一种差分SAR层析成像方法。该方法依据目标的结构特性和重构观测矩阵具有的Khatri-Rao积性质,将稀疏结构目标的差分TomoSAR问题转化为Khatri-Rao子空间下的BCS问题,然后对目标进行块稀疏的l1/l2范数最优化求解,最后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试验对分辨能力和重构估计性能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KRS-BCS方法不仅保持了高分辨率的优点,而且有效地降低了虚假目标出现的概率,大幅度提高了散射点准确重构概率,切实可行地解决了CS方法的不足。应用实例研究中,利用34景Envisat卫星ASAR时间序列影像对日本千叶县茂原市城区进行地表形变监测,并以一等水准点和实时测量的GPS站点观测数据作为参考形变结果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KRS-BCS方法反演的结果与参考形变结果保持了良好的一致性且形变速率整体偏差也较小,实现了较高精度的城区地表形变估计。  相似文献   
95.
皮英冬  杨博  李欣 《测绘学报》2016,45(12):1448-1454
分析了我国首颗静止轨道光学遥感卫星高分四号(GF4)特有的区域成像模式的几何特性,基于静止轨道成像基高比较小的几何特性提出一种利用平均高程面的区域网平差方法。该方法针对GF4卫星影像构建了基于有理多项式模型RFM的区域网平差模型,并在无控制条件下,对GF4卫星区域影像进行区域网平差处理,解决了GF4号区域影像由于定轨误差、定姿误差、大气折光以及镜头畸变等因素导致的拼接精度较低的问题。最后,通过两组真实数据试验对本文方法的精度及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同时分析了采用不同的误差补偿模型对于平差结果精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
周欣  王海岩  杨国鹏 《测绘科学》2016,41(11):5-9,129
针对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小天绘一号卫星RPC模型系统误差,真实反映像方坐标与物方坐标关系的问题,该文介绍了天绘一号卫星的基本情况及相应的RPC参数模型,给出了求解RPC参数的基本方法和流程。结合天绘一号卫星采用等效框幅式光束法平差进行无控定位的特点,利用平差后计算得到的加密点坐标,提出了一种基于像点仿射变换的RPC模型区域网平差方法,并进行了RPC参数修正。经天绘一号卫星精度检测实验表明,修正后的RPC参数能有效地弥补系统性误差,具有更高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97.
针对视野移动方向的判断问题,该文介绍了运动补偿的常用方法及应用,提出了基于灰度块匹配的视野移动监测算法。通过对比各种算法计算复杂度和计算时间,发现灰度投影算法准确率低、计算量较小;块匹配搜索算法中的穷尽搜索算法准确率高,但是计算量较大。为了发挥以上两者算法的优势,将两者结合形成了灰度块匹配算法,并通过实验证实了灰度块匹配算法在实时监测系统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8.
The geology and tectonics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ibetan Plateau are complex. The main tectonic framework is composed of blocks and faults. Using discontinuou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survey data for 2008–2014, the velocity field for the Eurasia reference framework was obtained. Based on the velocity field, the present-day velocities of the blocks and boundary faults were estimated.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movement rates of the Chuan-Qing, South China, Chuan-Dian and Indo-China blocks are(17.02±0.60) mm/a,(8.77±1.51) mm/a,(13.85±1.31) mm/a and(6.84 ± 0.74) mm/a, respectively, and their movement directions are 99.5°, 120.3°, 142.9° and 153.3°, respectively. All blocks exhibit clockwise rotation. The displacement rates of the Xianshuihe, Longmenshan, Anninghe, Zemuhe, Xiaojiang and Red River faults are(7.30±1.25–8.30±1.26) mm/a,(10.07±0.97–11.79±0.89) mm/a,(0.96±0.74–2.98±1.73) mm/a,(2.03±0.49–3.20±0.73) mm/a,(3.45±0.40–6.02±0.50) mm/a and(6.23±0.56) mm/a, respectively. The Xianshuihe, Anninghe, Zemuhe and Xiaojiang faults show leftlateral strike-slip movement, while the Longmenshan and Red River faults show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Th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locks and faults are related to the particular tectonic location and dynamic mechanism.  相似文献   
99.
李玉松  黄博  耿顺高 《江苏地质》2016,40(2):213-219
也金嘎波金矿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上。该矿是在区域化探发现Au、As、Ag等多元素组合异常的基础上,通过矿点检查、异常查证和地质普查等工作新发现的、具较大规模的热液型金矿床。Au元素为区域、矿区成矿指示元素,伴生元素有W、As、Sb、Ag、Bi、Pb、Hg、Mo等。金矿体受构造—岩浆岩带控制,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该金矿床的发现对在高寒山区应用地球化学方法寻找新的金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0.
赵文津 《地球学报》2016,37(1):7-24
本文以INDEPTH项目对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带深部成像结果为基础,从构造演化角度探讨藏南陆-陆碰撞带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成矿作用问题。深部探测给出的碰撞带深部结构与侯增谦等地质学家提出的深部结构有较大的异同,如何协调起来以深化对藏南陆-陆碰撞条件下成矿作用的认识,这是本文讨论的中心。藏南碰撞带成矿实际上是在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俯冲形成的冈底斯岩浆弧成矿作用的基础上,再经过陆-陆碰撞挤压强烈改造后的再成矿。碰撞带的深部结构构造演化的特点是:(1)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板块向北连续俯冲了约120 Ma,形成的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带,这导致了陆缘带地壳增厚并含有大量的地幔岩浆流体物质(如南美安第斯成矿带那样);(2)在印度大陆与冈底斯陆缘弧接近碰撞时,在对挤中新特提斯大洋洋壳与大洋岩石圈地幔发生向上挤出与向下拆沉,并使部分洋壳残片和大洋岩石圈物质保存在中上地壳内;(3)两大陆岩石圈碰撞对接后,印度岩石圈地幔加深达70~80 km并沿地壳底部向北推进,并将加厚地壳内大量的成矿物质、钙碱性岩浆,洋壳及新生的下地壳,以及部分地幔物质从地壳底部将其围限起来,成为后期再成矿的物质基础;(4)查明了碰撞带深部壳/幔间产生了一层中间速度层(相当于MASH层),在中上地壳部位出现一层巨大的部分熔融层;(5)在碰撞挤压下冈底斯带内产生多组断裂构造,大型逆冲断裂系与背冲断裂,并引发了含矿岩浆的再活动,并在浮力(下地壳内)和挤压力作用下多次活动上升生成斑岩型铜矿床;(6)成矿后地表遭受过强烈的风化剥蚀作用,使矿床出露地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