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62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38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胡文焘  池天河  彭玲 《测绘科学》2012,37(5):222-223,234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水平的提升,遥感数据的管理需求日益强烈,传统遥感数据入库方法自动化程度低。本文从遥感数据特点和遥感数据加工部门实际需求出发,对传统遥感数据入库流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套基于元数据的遥感数据自动入库解决方案,并自主开发了系统。该研究成果在北京、天津、广州等地项目中实际应用,大大提高了数据加工部门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72.
河南省地名数据库是国家地名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河南省地名数据库建立的背景,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建立了分布式的省、地市、县三级数据库,并以此为出发点,系统论述了河南省地名数据的分类方式与组织方式,描述了河南省地名数据库的逻辑构成与物理构成;论述了地名数据库建库的基本技术,包括基于元数据的建库方案与基于SuperMap的空间数据库技术。河南省地名数据库的建立充分考虑了城市地名服务的特点与要求,在民政服务信息化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73.
对元数据及元数据标准在国内及气象部门内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分析,然后讨论了目前气象业务发展中气象数据管理和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元数据的需求提出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74.
分布式气象元数据同步系统的探索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WMO对未来信息系统提出了包括提供在线元数据、数据目录服务和提高元数据定义、收集、归档和交换的标准化水平在内的总体需求,正在建设的"新一代天气雷达信息共享平台"也对解决气象元数据在气象宽带网环境下的全网同步问题提出了现实要求。该文首先从现有气象元数据标准着手阐述同步系统所承载主体——气象元数据在数据发现、数据应用及服务、数据展示和信息冗余度方面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对同步系统的数据一致性模型以及OAI-PMH元数据同步协议等同步机制进行研究,分析FIFO、单调读和单调写等几种典型一致性模型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以及OAI-PMH协议的可行性,给出同步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针对由总体设计思路形成的原型系统进行试验。分析试验结果数据表明:气象元数据全网同步系统原型基本满足符合WMO核心元数据标准的气象元数据在广域网分布环境下的多节点同步交换需求。  相似文献   
75.
ABSTRACT

Sentinel-2 scenes are increasingly being used in operational Earth observation (EO) applications at regional, continental and global scales, in near-real time applications, and with multi-temporal approaches. On a broader scale, they are therefo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ilitators of the Digital Earth. However, the data quality and availability are not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homogeneous due to effects related to cloudiness, the position on the Earth or the acquisition plan. The spatio-temporal inhomogeneity of the underlying data may therefore affect any big remote sensing analysis and is important to consider. This study presents an assessment of the metadata for all accessible Sentinel-2 Level-1C scenes acquired in 2017, enabling the spatio-temporal coverage and availability to be quantified, including scene availability and cloudiness. Spatial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the global, multi-temporal metadata also reveals that higher acquisition frequencies do not necessarily yield more cloud-free scenes and exposes metadata quality issues, e.g. systematically incorrect cloud cover estimation in high, non-vegetated altitudes. The continuously updated datasets and analysis results are accessible as a Web application called EO-Compass. It contributes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selection of Sentinel-2 scenes, and improves the plann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remote sensing analyses.  相似文献   
76.
基于地理空间概念的地理元数据组织管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数据共享一直是大型GIS应用的瓶颈问题。为了能给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地理空间的概念和地理数据访问方式,该文从地理元数据在共享平台中的重要作用入手,分析了地理空间的时空特性、绝对空间和相对空间、多尺度特征,探讨了共享平台设计的关键技术:空间数学基础,多级格网的Morton编码,元数据的多维数据模型组织,地理数据评价模型。在技术实现上采和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模式结构,并分析了地理数据注册、更新和查询方式。  相似文献   
77.
XML在大地测量数据共享环境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分析了大地测量数据共享环境中引入可扩展标记语言(XML)的可行性,讨论了XML在大地测量共享数据建模、大地测量元数据共享技术、大地测量数据接口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78.
通过对大地测量元数据、数据、数据库进行综合分析,基于UML提出了元数据对数据进行语义表达和动态索引的方法模型,讨论了大地测量元数据的存取模型,在应用层面上对大地测量元数据的服务机制和基于Web的交互流程提出了符合大地测量业务逻辑的交互模型.  相似文献   
79.
基于元数据和数据集管理的空间数据共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实现地理空间数据的标准化为前提,实现数据共享及发布为目的,指出传统的基于数据集的共享模式存在着弊端,需要建立基于元数据和数据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同时提出了元数据库设计的思想,这对于解决数据共享中的异地、异构存储是有借鉴意义的,该思想可以在数字山东的数据共享中得以实施和应用。  相似文献   
80.
We apply geospatial analysis to borehole imagery in an effort to develop new techniques to evalu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ternal structure of karst conduits. Remote sensing software is used to classify a high resolution, digital borehole image of limestone bedrock from the Biscayne aquifer (South Florida, USA) into a binary image divided into cells of rock matrix and pores. Within a GIS, 2D porosity is calculated for a series of rectangular sampling windows placed over the binary image and then plotted as a function of depth. Potential conduits that intersect the borehole are identified as peaks of high porosity. A second GIS technique identifies a conduit as a continuous object that spans the entire borehole width. According to these criteria, geospatial analysis reveals ∼10 discrete conduits along the ∼15 m borehole image. Continuous sampling of the geologic medium intersected by the borehole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karst aquifers and the evolution of karst features. Most importantly, this pilot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GIS-based techniques are capable of quantifying the depths, dimensions, shapes, apertures and connectivity of potential conduits, physical attributes that impact flow in karst aquif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