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59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41.
分组平差是大地测量中一种常用的计算模型,是对大规模平差问题的一种分解,本身具有分布性的特征,适合于网格计算。本文首先通过对分组平差公式的分析,在几个步骤和层面上将其分解为若干子计算,然后提出子计算服务和子计算代理的概念,详细阐述了基本子计算、聚合子计算和工作流的概念,最后给出了并行工作流和串行工作流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42.
Complex terrain causes great MT nois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FEM model method using adaptive topography and quadratic elements based on studies by previous researchers.This method can model all kinds of complicated terrain and geoelectric bodies preferably.The numeric modeling,calculation of the auxiliary field and definition of resistivity are deduced by electromagnetic equations.Lastly,several examples are presented,which show the method is rapid,effective and has highly accurate.  相似文献   
43.
将福建省面积按0.05°(约5 km)网格离散化后得到4 361个网格点,在地震发生后根据全省台站的监测数据进行计算,每个网格点都能快速得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利用这些已经赋有地理信息和加速度的网格点对全省乡镇级单位的行政区进行烈度计算和赋值提出一种基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地震灾害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44.
地震波数值模拟的非规则网格PML吸收边界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义  张剑锋 《地球物理学报》2008,51(5):1520-1526
以格子法为基础,以声波方程为例研究非规则网格PML(Perfectly Matched Layer)方法.本方法的核心是建立局部坐标系下的分裂方程和基于积分近似的微分方程弱形式.该非规则网格模拟方法允许在计算域内设置任意形状的人工边界.对于二维半空间问题,与采用矩形人工边界相比,采用半圆形人工边界可减少计算量20%以上.采用光滑的曲边界,不仅可减少计算区域,还可避免常规的PML吸收边界在吸收带角点区域的特殊处理.本方法事先计算和存储边界单元的局部几何参数,在计算的每一时间步查表调用这些参数,与常规的直边界PML方法相比,不增加任何计算量.  相似文献   
45.
很多遥感影像应用的情况下,用户需要及时获取最新的影像,其中优先级最高的应是影像的变化区域;对于那些没有变化或变化不重要的区域,则没有必要立刻传输最新时相的影像.根据上述思路,基于地图分幅拓展的全球剖分模型,利用剖分面片管理多时相的影像数据,并将其中的变化区域表达为最小外包面片(MBC)的集合.影像更新时只需传输变化区域MBC集合中的影像面片,从而减少影像更新时的数据传输负担.该文实现了影像分发平台,对MBC方法进行了验证,试验表明利用MBC进行影像变化区域表达能够满足降低数据传输负担的要求.  相似文献   
46.
Quantification of spatial gradation of slope positions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Transition between slope positions (e.g., ridge, shoulder slope, back slope, foot slope, and valley) is often gradual. Quantification of spatial transitions or spatial gradations between slope positions can increase the accuracy of terrain parameterization for geographical or ecological modeling, especially for digital soil mapping at a fine scale. Current models for characterizing the spatial gradation of slope positions based on a gridded DEM either focus solely on the parameter space or depend on too many rules defined by topographic attributes, which makes such approaches impractical. The typical locations of a slope position conta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lope position in both parameter space and spatial context. Thus, the spatial gradation of slope positions can be quantified by comparing terrain characteristics (spatial and parametrical) of given locations to those at typical locations. Based on this idea, this paper proposes an approach to quantifying the spatial gradation of slope positions by using typical locations as prototypes. This approach includes two parts: the first is to extract the typical locations of each slope position and treat them as the prototypes of this position; and the second is to compute the similarity between a given location and the prototypes based on both local topographic attributes and spatial context. The new approach characterizes slope position gradation in both the attribute domain (i.e., parameter space) and the spatial domain (i.e., geographic space) in an easy and practicable way. Applications show that the new approach can quantitatively describe spatial gradations among a set of slope positions. Comparison of spatial gradation of A-horizon sand percentages with the quantified spatial gradation of slope positions indicates that the latter reflects slope processes, confirm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pproach. The comparison of a soil subgroup map of the study area with the maximum similarity map derived from the approach also suggests that the quantified spatial gradation of slope position can be used to aid geographical modeling such as digital soil mapping.  相似文献   
47.
基于融合技术的结构性栅格时空数据平台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时空数据融合是当前研究地理现象空间格局的数据存储、处理方法与有效途径。在构建国家资源环境时空数据平台过程中 ,我们设计了基于 1 km栅格单元的土地利用现状与变化数据库。这种时空数据表达方式的优点 :(1 )在保持面积信息不损失情况下明显减少了数据存储量 ,并且满足区域分析的空间尺度要求 ;(2 )便于多时间序列的数据存储与变化分析 ,以及变化专题信息提取与结果显示 ;(3)有利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环境背景与驱动力分析 ,可以实现与其他多源数据的有效融合 ;(4 )从小尺度到大尺度的空间尺度转换非常便利 ,在空间聚合的基础上能够快速实现从区域分析扩大至国家尺度、全球尺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48.
面向e-GeoScience的地学数据共享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比较国内外e-GeoScience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的相关工作。提出了按“圈层—学科—数据类别”三级模式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体系,以主体数据库为核心,初步构建了“主体数据库—数据资源点”为支撑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资源体系。在J2EE环境下,采用Web Services、地理信息等技术开发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最后,探讨了e-GeoScience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9.
在井间地震初至走时层析成像中,随着相邻地质体速度差的增大,使得射线分布不均匀,以及网格剖分不合适,导致层析成像结果不理想.物理和数值模型的井间走时层析成像表明:当速度差超过300%时,层析结果畸变较大;在300%~150%之间时,层析结果较好;低于150%时,层析结果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井间多尺度初至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即对同一模型采用多种网格剖分来同时进行层析成像,以获得研究区域的速度图像.数学和物理模型的井间多尺度走时层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很好地兼顾了层析成像的分辨率和精度,极大地改善了井间地震层析成像的质量.即使速度差超过30%,其多尺度的层析结果仍然较好.因此,这种方法具有实际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50.
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的初级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文勇  李琦 《地学前缘》2006,13(3):99-103
针对国内外数字城市研究和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介绍了全球化进程中正在兴起和汇聚的新技术———物联网与传感器网络、空间信息网格等为数字城市的演进提供的可行性。提出数字城市的发展必然导向智能城市,并将数字城市作为智能城市的初级阶段进行重新诠释;提出为了适应数字城市向智能城市进化,数字城市系统的构建必须满足开放性、易拓展性、可重用性、可动态适应的智能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