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1 毫秒
11.
描述了用工业硫酸和氯化钾为原料,萃取法制取硫酸钾新工艺及其工程化的新进展。研究了该工艺三相萃取过程的基本原理,列出了试验数据及经济技术评价。  相似文献   
12.
周劲松 《地理科学》1996,16(1):79-87
高台绿洲为例,分析产业结构在历史各阶段的特点以及用灰色模型CM(1.1)加以预测,8将绿洲划分为原始牧业绿洲,传统家牧绿洲,新型产业绿洲,并指出绿洲产业化是其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龙服忠  余少华等 《湖南地质》2002,21(1):43-45,68
国土资源对工业化起着承载、支撑、促进、积累和转换作用,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也不利于国土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湖南省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正确认识国土资源与工业化的关系,切实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确保国土资源的可持续 供给是实现工业化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上海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战略,是促进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地质工作服务新机制的重要战略部署。通过加强地质资料汇交制度和社会共享机制建设,扩大了地质资料信息源,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初见成效;围绕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社会需求,梳理了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流程,通过应用示范,进一步探索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努力实现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多元化。  相似文献   
15.
大数据时代城市地质信息的集群与产业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市地质调查成果为依托,深化城市地质信息的集群化与产业化,是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阐述了大数据的基本特征、城市地质信息集群化与产业化的工作准则与技术途径;结合上海地区实践,探讨城市地质信息集群化与产业化的社会应用及服务领域开拓。  相似文献   
16.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十年建设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自1989年建室以来10年的历程,重点展示了10年来的研究成果,成果产品化、人才培养与对外开放方面所做的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必须抓好5个方面的工作,对同类实验室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太湖流域处于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的两个城市进行对比,揭示了工业化与工业废水排放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工业化发展阶段不同,所对应的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不同,导致其工业废水排放量与水环境质量不同.目前,无锡市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虽然其工业废水排放水平随人均收入增加在逐渐减少,但是无锡市的水环境污染状况依然严重;湖州市处于工业化加速上升阶段,虽然其工业废水排放水平随人均收入的增加而逐步增加,但是湖州市水环境污染相对较轻.这是因为水环境质量不仅受工业污染源的影响,还受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同时还受当地水环境容量的制约.  相似文献   
18.
杨世瑜 《云南地质》2008,27(4):391-407
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旅游地质产业化形成旅游地质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旅游地质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旅游地质研究的目的和归宿。前人未触及,探索性极强。本文根据旅游地质学理论与方法体系研究,探讨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旅游地质产业化理念与途径;从云南旅游地质开发特点、旅游产业构建实践,探讨云南旅游地质资源化、旅游地质产业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1980~2013年安徽霾天气变化趋势及可能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980~2013年安徽省霾日数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80年以来,霾天气年均发生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年际波动较大。不同年代,霾高发区的位置不同:20世纪80年代平均为5.5 d,沿江到江淮之间有零星的高发区;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8.5 d,高发区在沿江中西部的望江和池州、省会合肥、淮北北部的萧县和灵璧;2000年代,平均发生日数为8.7 d,有3个高发区,分别是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之间中部、沿淮中部地区和沿江中东部地区。(2)按地理位置把安徽省分为6个子区,不同子区年霾日数的变化趋势不同:皖南山区变化较平缓,沿淮地区2000年后上升明显,淮北北部和沿江有先升后降的趋势。(3)地级市平均霾日数呈显著上升的趋势,而县城霾日数上升速度缓慢,且在2008年之后有下降趋势。(4)城市化和汽车拥有量激增导致氮氧化物排放量快速增多,可能是2000年之后地级市霾日数显著增多的主要因子,而县城霾日数变化的驱动因子可能是气候变化原因,如东亚季风强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李玲 《热带地理》1996,16(1):47-55
本文分析了80年代以来广东省人口城镇化的变化特征,认为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快速发展是广东省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指出今后庆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以产业结构的深入高速为动力,引导劳动力的合理流劝,促进各区域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