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59篇
  免费   5708篇
  国内免费   7061篇
测绘学   2607篇
大气科学   3977篇
地球物理   5380篇
地质学   17166篇
海洋学   4601篇
天文学   6972篇
综合类   2776篇
自然地理   6149篇
  2024年   111篇
  2023年   349篇
  2022年   1002篇
  2021年   1135篇
  2020年   1156篇
  2019年   1328篇
  2018年   1140篇
  2017年   1319篇
  2016年   1343篇
  2015年   1494篇
  2014年   2014篇
  2013年   2022篇
  2012年   2244篇
  2011年   2371篇
  2010年   2262篇
  2009年   2827篇
  2008年   2670篇
  2007年   2821篇
  2006年   2744篇
  2005年   2410篇
  2004年   2138篇
  2003年   1956篇
  2002年   1667篇
  2001年   1475篇
  2000年   1222篇
  1999年   1151篇
  1998年   925篇
  1997年   697篇
  1996年   640篇
  1995年   525篇
  1994年   468篇
  1993年   442篇
  1992年   325篇
  1991年   273篇
  1990年   193篇
  1989年   222篇
  1988年   127篇
  1987年   88篇
  1986年   61篇
  1985年   58篇
  1984年   38篇
  1983年   27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21篇
  1977年   34篇
  1976年   4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Use of GIS layers, in which the cell values represent fuzzy membership variables, is an effective method of combining subjective geological knowledge with empirical data in a neural network approach to mineral-prospectivity mapping. In this study, multilayer perceptron (MLP), neural networks are used to combine up to 17 regional exploration variables to predict the potential for orogenic gold deposits in the form of prospectivity maps in the Archean Kalgoorlie Terrane of Western Australia. Two types of fuzzy membership layers are used. In the first type of layer, the statist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known gold deposits and variables in the GIS thematic layer are used to determine fuzzy membership values. For example, GIS layers depicting solid geology and rock-type combinations of categorical data at the nearest lithological boundary for each cell are converted to fuzzy membership layers representing favorable lithologies and favorable lithological boundaries, respectively. This type of fuzzy-membership input is a useful alternative to the 1-of-N coding used for categorical inputs, particularly if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classes. Rheological contrast at lithological boundaries is modeled using a second type of fuzzy membership layer, in which the assignment of fuzzy membership value, although based on geological field data, is subjective. The methods used here could be applied to a large range of subjective data (e.g., favorability of tectonic environment, host stratigraphy, or reactivation along major faults) currently used in regional exploration programs, but which normally would not be included as inputs in an empirical neural network approach.  相似文献   
992.
993.
GIS专题数据综合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GIS技术在各种应用领域的推广使用,各领域的专业数据与G1S的空间数据相结合,形成描述特定地理现象的各种专题数据。与GIS空间数据一样,专题数据的应用也由微观的、较为详细地描述小区域地理现象特征,转向宏观的、较为概略地描述较大范围地理现象特征,这是专题数据综合的主要任务。该文在讨论GIS专题数据类型及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专题数据综合的基本类型,并提出了专题数据综合的概念模型,为GIS专题数据自动综合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994.
汾河流域水环境地理信息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结合汾河流域水环境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具体实践,论述了系统所采用的三层结构体系、设计的技术策略,重点对系统的功能特别是数据库设计和应用系统功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是地理信息系统在水环境管理领域应用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95.
基淮地价评估是当前城市地价评估的主要形式。容积率既反映了土地的利用状况,同时也是影响地价的主要因素之一。该文阐述了容积率内涵,分析容积率与地价、环境的关系,探讨合理容积率的确定,以石家庄市为例,探索容积率修正系数确定的正确途径,避免在容积率概念、修正系数等问题上产生混淆。  相似文献   
996.
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公交车辆指挥调度体系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阐述公交智能指挥调度系统总体框架,结合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对公交智能化调度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要求,分析公交车辆智能化调度系统结构体系及其模型化,探讨智能调度策略和调度机理。根据该系统总体设计框架构思,了解系统各功能间的相互关系,优化公交车辆运营管理模式,以改善现有公交系统的管理水平以及运营效率,为公交指挥调度系统的完善、提高提供可靠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97.
东莞城市化过程中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积极吸纳海外资本与技术,通过“三来一补”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非农产业和小城镇的迅速发展。然而,受我国分散的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政策体制的影响,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该文基于实地考察与问卷访谈,重点分析了土地利用效率低、外来人口集中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等问题,并提出协调城市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98.
生态交界带特征与动态变化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生态交界带是两个以上生态系统交接的过渡带,它具有特有的生态系统结构,生态交界带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物质,能是以及信息的交流与相邻生态系统有密切的联系,但又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其动态变化机理显示生态交界带内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均衡状况。  相似文献   
999.
我国钾肥需求量逐年增加,80%需要进口,但同时又有大量的低品位非水溶性钾矿资源没有利用,利用非水溶性钾矿生产长效钾肥既能缓解钾肥短缺的矛盾,又可以解决普通钾肥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长效钾肥原料分布广,生产和施用技术简单,成本低,易于推广普及形成产业化,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将会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两湖平原农业洪害特征与减灾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湖平原是我国农业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河湖水系四通八达,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由于人类不适当的经济活动,大规模围湖垦殖破坏了两湖平原自然生态环境,洪涝频繁发生,农业损失严重。两湖平原必须实施综合性的农业减灾技术措施:长江上中游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全面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持水土;两湖地区实行退田还湖,提高湖泊分蓄洪能力;应用GPS、GIS技术预警,有效调度洪水;调整湖区农业结构,发展避洪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