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2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111篇
测绘学   913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145篇
地质学   137篇
海洋学   180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99篇
自然地理   7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We applied an image correlation method to Japanese Earth Resources Satellite-1 (JERS-1)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data obtained from 1996 to 1998 to examine flow velocity within Shirase Glacier, Antarctica. From the grounding line to the downstream region of the glacier, the obtained ice-flow velocity was systematically higher on the western streamline than the easter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treamlines were 0.31 km/a in 1996 and 0.37 km/a in 1998,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e error estimate of 0.03 km/a. The direction of ice flow was about 312° at the grounding line and changed to 327° at 10 km, 346° at 20 km and 2° at 30 km downstream from the grounding line. The total accumulated deflection is 50° to the east. Under the assumption of the conservation of ice mass across the glacier, the observed eastward change in flow direction can be explained by an asymmetric deepening of bedrock topography, that is, across the 8 km width of the glacier, the eastern side is 50 m (10%) deeper than the western side. This eastward turning of flow direction appears to be accelerated by tributary inlets, that flow to the north and northeast at 60–75% of the velocity of inlets on the western streamline.  相似文献   
52.
The December 26, 2003 Mw 6.6 Bam earthquake is one of the most disastrous earthquakes in Iran. QuickBird panchromatic and multispectral satellite imagery with 61 cm and 2.4 m ground resolution, respectively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surface rupturing process associated with this earthquak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is earthquake produced a 2–5 km-wide surface rupture zone with a complex geometric pattern. A 10-km-long surface rupture zone developed along the pre-existing Bam fault trace. Two additional surface rupture zones, each 2–5 km long, are oblique to the pre-existing Bam fault in angles of 20–35°. An analysis of geometric and geomorphic features also shows that movement on the Bam fault is mainly right-lateral motion with some compressional component. This interpretation is consistent with field investigations, analysis of aftershocks as well as teleseismic inversion. Therefore, we suggest that the 2003 Bam earthquake occurred on the Bam fault, and that the surface ruptures oblique to the Bam fault are caused by secondary faulting such as synthetic shears (Reidel shears). Our fault model for the Bam earthquake provides a new tectonic scenario for explaining complex surface deform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Bam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53.
1997年11月8日西藏Mw7.5级玛尼地震是干涉雷达技术应用于地震观测以来的一次重要事件.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应用广泛使用的Okada线弹性位错模型,假设断层的各个分段滑动量均匀,反演得到断层各个分段的几何参数和均匀滑动量.本部分的反演进一步去除滑动均匀假设,并利用更能反映断层真实状态的角形元位错模型(线弹性),在第一部分反演得到断层几何的基础上,反演断层面的静态位错分布.反演结果表明,线弹性滑动分布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观测数据,进一步提高反演的数据拟合程度.最终得到了断层面上的走滑和倾滑位错分布.首次得到的断层面滑动分布显示断层面滑动在浅部(0~12 km)比较集中,地震破裂长度约170 km,最大左旋走滑位移达4.8 m;反演结果还表明局部段落存在较大倾滑位移,量值达到1.9 m,这在断层模型中是不能忽略的,它可能是断层两侧形变不对称的原因之一;反演得到的标量地震矩为2.18×1020 N·m,相当于矩震级Mw7.5,与Velasco等利用地震波形反演得到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54.
55.
一次MCS过程的卫星云图和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卫星云图与数值模拟结果对2000年6月2日发生的一次影响江苏的江淮气旋暴雨过程进行研究分析,阐述了这次暴雨过程表现的MCS基本特征。分析表明:MCS的形成可以由几个中β尺度对流云或对流带开始,在特定的环境场中汇合成合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维持湿度平流,低层到中层有暖平流,骨强偏南风急流伸向形成区,同时在其东北方向有一支高空西风急流相耦合;低层的辐合、整层凝结潜热的释放、垂直运动的增强、高层的辐散引起的正反馈机制是MCS发展的动因。  相似文献   
56.
星载极化SAR数据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捷  洪峻 《遥感学报》2002,6(1):7-11
介绍了自行开发的星载极化SAR数据计算机模拟系统,此系统采用的模拟方法遵循了星载极化SAR系统实际运行的情况,按发射脉冲时间序列,分别依次计算各发射脉冲相应的回波数据,与常用的以点目标为基础逐点模拟方法相比,计算效率高,现贴近实际系统,便于模拟各种误差的影响和保持其对所有目标回波影响的一致性和相关性。给出了星载极化SAR数据模拟的实例。  相似文献   
57.
使用1999年8月30m分辨率的ETM遥感数据、DEM数据和25个典型的4^4m^2的地面实测样方统计数据、数字化了1994年的珍稀淑危植物分布图,用遥感技术西鄂尔多斯珍稀濒危植物群落进行了水平和垂直带分布规律的研究。图像处理采用遥感弱信息提取技术,识别了建群植物及其种群组合特征;并结合三维景观影像对珍稀植物种群生存生境的地貌、土壤等条件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垂直、水平地带分异规律,建立了相关分析模型。研究结果为珍稀濒危植物动态监测和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和分析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8.
SAR图像斑点噪声抑制的本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的斑点噪声阻碍SAR的应用。在过去20多年中,提出了许多SAR图像去除斑点噪声方法,虽然每种去除斑点噪声方法都能有效去除斑点噪声,但都不同程度地损失了图像的边缘信息,本文首先以数学物理的观点描述了SAR图像斑点噪声抑制问题。其次分析了斑点噪声的统计特性和几种典型的去除斑点噪声方法并进行了简单的比较,在最后研究了SAR图像斑点噪声抑制的本质,这对开发既能有效去除斑点噪声,又能有效保持边缘信息的去除噪声方法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9.
极化SAR干涉测量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小英  洪峻 《遥感学报》2002,6(6):475-480
极化SAR干涉测量将极化测量技术和干涉测量技术巧妙地结合,能够提高干涉测量精度,尤其是在植被覆盖的情况下,不仅能够测量地表地形,而且使得估计植被高度成为可能。因此,近几年来国际上对极化SAR干涉测量技术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极化SAR干涉测量已成为SAR应用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模拟技术深入研究极化SAR干涉测量理论和方法,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极化SAR干涉测量改进算法,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60.
星载SAR复数图像的配准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星载干涉雷达测量已经被证实用于生成大范围(乃至全球)的DEM或监测地表位移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SAR复数图像序列的精确配准是保证生成有效干涉相位图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分析了卫星InSAR系统中所涉及的几种坐标系统变换问题,并提出了基于此的几何配准方案,即基于卫星轨道状态矢量、SAR成像几何进行配准的算法;同时,还设计了基于几何配准结果和能量影像相关技术的配准算法,最后使用ERS-1/2、JERS-1和RADARSAT卫星获取的3种SAR复数图像对分别做几何配准和相关配准试验和比较,并对卫星SAR图像质量和轨道数据质量作了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