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9篇
  免费   404篇
  国内免费   122篇
测绘学   48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861篇
地质学   369篇
综合类   108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195篇
  2009年   347篇
  2008年   17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紫坪铺水库地区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紫坪铺水库7个库区地震台站和10个区域地震台站记录的2004年8月至2008年5月的地震震相观测报告,通过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联合反演的方法,采用Simulps14软件对紫坪铺水库地区进行了小震精定位及速度结构反演。通过计算得到了紫坪铺水库地区记录到的几乎所有地震的精定位结果,以及0km、3km、6km和10km几个层面上较好的P波速度和波速比分布情况。精定位结果显示,紫坪铺水库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虹口、玉堂镇和水磨3个地区。层析成像和波速比结果则较好地反映了紫坪铺地区受到水库渗水的影响范围及紫坪铺水库对汶川地震的影响。整体上来讲,紫坪铺水库的西南端水库渗水作用最大深度≤8km,汶川主震深度上没有明显的P波低速异常,也没有明显的波速比高值异常,说明水的渗透作用并没有达到汶川主震位置深度,即水对汶川地震的发生没有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82.
王鹏  刘静 《地球物理学报》2014,57(10):3296-3307
大地震破裂大多由横向构造(如阶区、弯曲和分叉)所分割的多个段落组成.2008年5·12汶川地震破裂沿北东走向上穿过了多个横向构造部位,特别在震中北东45 km的位置,小鱼洞断层、北川断层和彭灌断层三者之间呈现复杂的断裂切割相交关系.复杂断层几何结构对破裂的扩展是有抑制还是促进的作用?在相交的断裂段之间是否存在最优的破裂顺序?本文以库仑应力分析为手段,探讨在汶川同震破裂初始30 s内,破裂在多分支断裂中选择扩展路径时的可能应力相互作用.库仑应力分析显示:如果北川断层先发生破裂,其滑动对小鱼洞断层和彭灌断层均产生强烈负应力的抑制作用,而彭灌断层的滑动却反而对小鱼洞断层和北川断层浅部有强烈正应力的促进作用.因此,从准静态应力分析角度,彭灌断层先于北川断层发生破裂的可能性较大,这一破裂顺序与小鱼洞断层参与同震破裂过程的事实相符.此外,小鱼洞断层在链接北川和彭灌断层的同震位移中可能起到桥梁作用,但非静态应力的影响.横向构造在逆冲型地震破裂扩展过程中起到的牵引作用使得逆冲型地震破裂能够比走滑型地震跨越更宽的阶区.横向构造是逆冲断裂带内广泛发育的构成单元,因此在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最大潜在震级测算中应该考虑其作用.  相似文献   
83.
InSAR约束下的2008年汶川地震同震和震后形变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5月12日,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了Mw7.9级汶川地震.本文通过分析覆盖汶川地震震中区域的ALOS/PALSAR像对的方位向偏移量来选择无明显电离层扰动影响的像对进行干涉处理,获取了高精度、连续的InSAR地表形变场.在此基础上,结合高精度GPS同震形变数据,采用同震、黏弹性松弛震后形变联合反演模型同时确定了汶川地震的同震滑动分布和龙门山地区的流变结构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是一个断层破裂非常复杂的地震事件,其中,北川段、岳家山段、虹口段和汉旺段的滑动以逆冲为主,而青川段以右旋走滑为主.滑动主要发生在10 km深度以上的区域,最大滑动量位于虹口段的东北端,达10.7 m.地震释放的总能量为9.28×1020 N·m(Mw7.91),与地震学的结果一致.联合反演模型确定的龙门山地区中下地壳的黏性系数为2×1018 Pa·s,为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黏性系数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下限值.如果有更长时间的震后形变观测时间序列,将为该区域提供更为可靠的流变结构.  相似文献   
84.
依据速率-状态依赖性摩擦本构关系,并结合中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黏弹性松弛效应,以震后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和同震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计算为基础,模拟了两种应力变化对芦山地震断层的失稳发震时间的影响,研究了2008年MS8.0汶川地震与2013年MS7.0芦山地震之间的触发关系.计算得到,汶川地震在芦山地震震源断层面上产生的动态应力变化的峰值为0.127 MPa;此外,经过近5年中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黏弹性松弛效应,芦山地震震源断层面上受到的震后应力变化值为0.025 MPa.结果表明,芦山地震的震源断层在应力积累逐渐接近临界状态的某一特定时期内,受到了汶川地震产生的动态应力变化、静态应力变化以及黏弹性松弛效应造成应力变化的共同触发作用,且动态应力的延迟触发作用可能更为显著.最后对芦山地震之后研究区域的应力变化场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5.
Empirical prediction of coseismic landslide dam form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In this study we develop an empirical method to estimate the volume threshold for predicting coseismic landslide dam formation using landscape parameters obtained fro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DEMs). We hypothesize that the potential runout and volume of landslides, together with river features, determine the likelihood of the formation of a landslide dam. To develop this method, a database was created by randomly selecting 140 damming and 200 non‐damming landslides from 501 landslide dams and > 60 000 landslides induced by the Mw 7.9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in China. We used this database to parameterize empirical runout models by stepwise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We find that factors controlling landslide runout are landslide initiation volume, landslide type, internal relief (H) and the H/L ratio (between H and landslide horizontal distance to river, L). In order to obtain a first volume threshold for a landslide to reach a river, the runout regression equations were converted into inverse volume equations by taking the runout to be the distance to river. A second volume threshold above which a landslide is predicted to block a river was determined b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iver width and landslide volume of the known damming landslides. The larger of these two thresholds was taken as the final damming threshold. This method was applied to several landslide types over a fine geographic grid of assumed initiation points in a selected catchment. The overall prediction accuracy was 97.4% and 86.0% for non‐damming and damming landslides, respectively. The model was further tested by predicting the damming landslides over the whole region, with promising results. We conclude that our method is robust and reliable for the Wenchuan event. In combination with pre‐event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and frequency–size assessments, it can be used to predict likely damming locations of future coseismic landslides, thereby helping to plan emergency response.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86.
万卫  薄景山  郭晓云 《地震学报》2014,36(6):1032-1042
2008年汶川MS8.0地震获得了大量的强震动记录, 为研究反应谱特征参数衰减特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本文对已知场地条件的174个台站的记录进行研究, 计算其加速度反应谱并按照最小二乘分段拟合方法进行标定, 进而拟合了反应谱平台值的衰减关系;对比分析了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反应谱平台值的衰减特性, 提出用“平台值的场地衰减影响系数”来定量研究不同场地类型对反应谱平台值的影响, 用“衰减曲线下降速率”来定量分析不同衰减曲线的衰减速率. 通过计算得出水平向Ⅰ, Ⅱ, Ⅲ类场地的平台值场地衰减影响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5358, 1和1.579, 且Ⅲ类场地的加速度平台值衰减曲线的衰减速率最小.   相似文献   
87.
汶川8.0级地震引起了社会广泛地关注,产生了地震能否预测的疑问以及汶川地震前是否出现了异常的讨论,震后一些学者对前兆资料进行了研究总结,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仅对地下流体异常进行了分析,认为汶川地震前存在着一些地下流体异常,本文从中期异常、短临异常、同震及震后调整这几个方面对水氡、水位、水温、流量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中期异常的识别及提取,认为采用从属函数方法定量提取异常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88.
为对比分析5·12汶川地震和3·11东日本大地震的加速度反应谱和结构地震反应特征,挑选132条汶川地震和404条东日本大地震中Ⅱ类场地上的水平向加速度记录,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这两次大地震的标准加速度反应谱,给出了拟合谱曲线。将所得拟合谱作为需求谱,分别对6层框架结构和20层框架结构进行了Pushover分析,比较在上述两次大地震下不同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东日本大地震记录比汶川地震记录具有较明显的长周期地震动特征;两次地震记录的区别在高层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上表现得更加明显,东日本大地震记录对具有较长自振周期的结构的地震反应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9.
傅莺 《震灾防御技术》2014,9(S1):600-608
本文采用朱介寿等(1984)提供的非均匀速度模型,使用Hypo2000地震定位方法,筛选出汶川MS8.0级地震前8年的2723条地震记录进行精定位;震源深度的优势分布介于5-20km之间,平均震源深度是12 km。结合地震震中分布图、震源深度剖面图、M-T图等结果,得出汶川MS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北段地震活动性比中段和南段的活动性弱;时间越临近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发生前,周边的应力场逐步增强,靠近汶川主震区域的震群活动有增加的迹象。  相似文献   
90.
汶川地震山脚震害特征及机理分析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和以往地震现场震害调查表明,局部场地地形对震害的影响明显,其中,山脚房屋震害程度明显低于山顶和水平地表土层场地.针对这一震害特征,本文以汶川主震的地形效应观测强震动记录和人工爆破山体地形地震动观测记录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结合动力集中质量中心差分有限元法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山脚房屋震害轻微的特征不仅与其所在场地条件良好有关,更与山脚所处山体底部的几何位置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