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32篇
  免费   597篇
  国内免费   652篇
测绘学   1200篇
大气科学   308篇
地球物理   723篇
地质学   1867篇
海洋学   703篇
天文学   602篇
综合类   337篇
自然地理   34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134篇
  2021年   179篇
  2020年   168篇
  2019年   199篇
  2018年   135篇
  2017年   238篇
  2016年   225篇
  2015年   248篇
  2014年   282篇
  2013年   278篇
  2012年   299篇
  2011年   294篇
  2010年   227篇
  2009年   317篇
  2008年   304篇
  2007年   337篇
  2006年   272篇
  2005年   258篇
  2004年   280篇
  2003年   234篇
  2002年   193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163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109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19年   1篇
  1905年   1篇
  1897年   2篇
  1880年   2篇
  1877年   2篇
  18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Snow accumulation is responsible for geomorphic and biogeographic processes taking place in the southern sector of the Peñalara massif in central Spain (40°51′N, 3°57′W; max. altitude 2428 m at Pico de Peñalara). This work compares the intensity of nivation on the eastern slope, leeward of the prevailing westerly winds and heavily eroded by glacial activity during the Pleistocene, to that of the western slope on the windward side, unaffected by glacial erosion and completely covered by a thick weathering mantle. On the eastern slope, nivation is effective only where the weathering mantle is exposed or on morainic formations. It does not occur on the landforms derived from glacial erosion. In contrast, the western side shows almost no evidence of snow action except where catastrophic mass movements have altered the regularity of the slope. During the post-glacial epoch, nivation cirques formed in the scars left by mass wasting. In the last 30 years, spring temperatures have increased and this activity has diminished. The pattern of evolution observed at Peñalara can be extrapolated to other Mediterranean mountains with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marginal glacial activity during the Pleistocene, unconsolidated formations on the summits caused by chemical weathering, and dry, hot summers that can increase the effectiveness of nivation.  相似文献   
142.
河北寿王坟铜矿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研究寿王坟矿区矽卡岩型矿石和斑岩型矿石中热液成因碳酸盐矿物的碳免同位素组成,结合矿区蚀变白云质围岩地层碳免同位素组成特征,提出:1)尽管矽卡岩矿床产在碳酸盐地层与中酸性侵入体的接触带上,是碳酸盐地层受热液交代作用的产物,但矽卡岩矿石中热液碳酸盐矿物的碳同位素组成却主要反映了深部岩浆(甚或地馒)来源碳的特征,基本可以排除沉积碳酸盐的碳大规模加入的可能性。2)寿王坟矿田对应着一个与高侵位岩浆岩有关的热液成矿系列,其浅部的下渗大气降水加热环流体系和深部上升的岩浆热液体系,均能在不同部位通过系统的碳免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加以揭示。作为矿山开采主体的矽卡岩型矿体和部分斑岩型矿体都是上升岩浆热液(甚或更深的馒源流体)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3.
大洋多金属结核中1nm锰矿相的相变及其主要控制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多金属结核样品在室温中放置或加热干燥后 ,其中的 1nm锰矿相会部分或全部地相变为 0 7nm锰矿相 ,这说明 0 7nm锰矿相可能不是多金属结核的原生锰矿相 ,而仅仅是 1nm锰矿相的相变产物。研究结果表明 :1nm锰矿相结构中的Cu2 + 、Co2 + 、Ni2 + 等金属阳离子的含量与其结构稳定性有正相关关系 ,即金属离子含量越高 ,其结构越稳定 ,1nm锰矿相越不易相变为 0 7nm锰矿相 ,反之亦然 ;另外 ,不同金属阳离子稳定 1nm锰矿相结构的能力也不同 ,结核中几种主要金属阳离子对 1nm锰矿相结构的稳定能力从大到小为 :Ni2 + >Cu2 + >Co2 + >Zn2 + >Ca2 + =Mg2 + 。  相似文献   
144.
对天然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新老国标和上海标准对地基承载力的计算公式进行了分析比较,并认为在上海地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提供天然地基承载力设计值fd更适合。  相似文献   
145.
灰色系统理论预测大气氮氧化物污染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中国南方某省所辖城市近年来N0x污染指数的测量数据的统计资料,建立了GM(1,1)灰色预测模型,通过预测探讨了大气中氮氧化物指数的变化趋势。所建模型残差仅1.17%,关联系数为0.9067,精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适应性,可以为管理规则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6.
影像匹配技术在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小二乘影像匹配方法是常用的匹配方法之一。本文简单介绍了目前影像匹配的几种方法及其优缺点,探讨了数字相机的检校原理与方法。重点介绍附有约束条件的最小二乘影像匹配的原理及匹配过程,结合交通事故处理的实例,论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传统方法相比,在测量精度、自动化程度以及数据三维可视化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7.
通过对渤海湾西岸L剖面中同一关键层的碳酸钙和原生腹足类壳债权的^14C测年对比研究,确定了晚全新世的2800cal BP的层位及沉积速率0.045cm/a;8个样柱的^137Cs和^210Pbex强度、蓄积量揭示了距今约120年来堤后盐沼的平均沉积速率约为0.35cm/a,而面向开放海湾的潮坪上部则达到约2-3cm/a。研究区近1个世纪以来沉积速率的加速趋势,是渤海湾西岸泥质海岸带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48.
WZY-1型钻参仪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目前钻参仪未能普遍推广应用的原因。介绍了WZY-1型钻参仪的总体构成、测试参数、性能特点及其分别与钻机和水泵的一体化设计。  相似文献   
149.
灰色系统在地面沉降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将灰色系统理论引入地面沉降的研究之中。根据上海地面沉降的历史数据建立了上海地面沉降发展的GM(1,1)模型以及地面沉降与地下水位变化的映射GM(1,2)模型,最后运用所建立的模型对地面沉降的发展态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50.
通过对内蒙古东部森林沼泽区开展1∶20万区域化探4个不同阶段工作方法技术及效果的回顾和总结,认为在不同时期的工作方法技术随着对森林沼泽区这一特殊景观的认识不断加深,其工作方法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发现矿点8处、矿化点17处,其中,银锌矿17处、金矿1处,取得了较好的地球化学勘查成果,所完成图幅较客观地反映了工作区区域构造、成岩成矿作用的表层地球化学面貌,大大提高了地球化学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