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72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81.
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10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沉积学家Pettijohn和Potter曾经将形成原生沉积构造的地质作用划分为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变形作用。在沉积期间和沉积之后到沉积物还未固结之前由上述作用所产生的沉积构造被定义为“原生沉积构造”,包括各种类型的层理、层面上的各种作用痕迹以及各种变形现象。在该分类之中,叠层石被定义为突出沉积面的正生长构造,这种构造由微生物与同沉积胶结作用共同构建而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研究程度的深入,沉积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除了叠层石以外,微生物还会形成一种并不突出于底层面的原生沉积构造,并被认为是微生物席或微生物膜与各种物理作用营力共同作用的产物。这些作用营力包括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变形作用。该类沉积构造被定义为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并被归为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正如叠层石主要产在前寒武纪以及显生宙未受到后生动物强烈改造的浅水环境中一样,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也主要发育在前寒武纪,以及显生宙的一些未受到后生动物强烈改造的潮坪和潟湖等环境之中。因此,该类沉积构造(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的研究,对于前寒武纪沉积环境重塑具有重要意义。燕山地区元古界串岭沟组和大红峪组碎屑岩中的变余波痕、皱饰构造和纺锤状裂缝,是碎屑岩中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的代表; 高于庄组第三段非叠层石碳酸盐岩(以灰岩为主)层面上发育大型皱饰构造和变余波痕,是碳酸盐岩中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的代表。这些沉积构造的发现和初步研究,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2.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进展与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秦勇  程爱国 《中国煤田地质》2007,19(1):26-29,32
中国目前处于从煤层气资源大国转型为生产大国的关键时期,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活动取得突破,但产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通过总结我国近期煤层气勘探开发活动的进展情况,指出了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阐述了国家和国内主要煤层气企业今后五年的发展趋势,以期对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活动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83.
通过梳理2018年8月在美国纽约举行的第十届城市气候国际会议主要研究成果,分类汇总了城市气象研究的最新国际进展与发展趋势,包括城市气候过程、城市环境下气候变化适应与应对、气候条件下城市规划和管理、最新城市气象探测技术、城市环境数值模拟、大城市气候、城市遥感、城市地区极端天气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城市化发展特性,探讨了我国城市气象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4.
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落并不依赖光合作用获取能量,它们是一类独特的生物类型,其食物链的基础是化学合成细菌,这些细菌依靠喷口热液中的还原无机物氧化.利用CO。合成有机碳,它们共生于大个体动物的软组织或绍中,向寄主提供生存必需的有机碳。地质时期古热液喷口生物群落的研究还表明,该类生物群落在古生代(可能更早)即已出现。此外,现代热液喷口与古热液喷口生物群落的比较研究,在探索该生物群落乃至早期生命的起源、演化方面也取得了可喜进展。  相似文献   
85.
黄土-古土壤序列14C年代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4C年龄的可靠性在于测年物质的可靠。木质样品被认为是最可靠的测年物质,但在黄土序列中不易发现。最常用的测年物质是有机质,其含量低于2%,并受到农业施肥和现代植物根系渗透的影响,造成^14C年龄偏年轻,本实验室采用新的前处理法能有效地分离年轻污染物。在稳定沉积的古土壤中,孢粉可作为可靠的测年物质。黄土中的蜗牛吸收了不同放射性比度的^14C,如果用于测年能影响年龄的准确性,通常挑选蜗牛文石进行测年。加速器质谱测年技术的运用使得黄土序列^14C年代研究更快捷、更灵敏,但研究重点仍集中在可靠测年物质的选择和提取方法上。  相似文献   
86.
Multichannel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from the Cosmonaut Sea margin of East Antarctica have been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depositional processes in the continental slope and rise area. A major sediment lens is present below the upper continental rise along the entire Cosmonaut Sea margin. The lens probably consists of sediments supplied from the shelf and slope, being constantly reworked by westward flowing bottom currents, which redeposited the sediments into a large scale drift deposit prior to the main glaciogenic input along the margin. High-relief semicircular or elongated depositional structures are also found on the upper continental rise stratigraphically above the regional sediment lens, and were deposited by the combined influence of downslope and alongslope sediment transport. On the lower continental rise, large-scale sediment bodies extend perpendicular to the continental margin and were deposited as a result of downslope turbidity transport and westward flowing bottom currents after initiation of glacigenic input to the slope and rise. We compare the seismostratigraphic signatures along the continental margin segments of the adjacent Riiser Larsen Sea, the Weddell Sea and the Prydz Bay/Cooperation Sea, focussing on indications that may be interpreted as a preglacial-glaciomarine transition in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We suggest that earliest glaciogenic input to the continental slope and rise occurred in the Prydz Bay and possibly in the Weddell Sea. At a later stage, an intensification of the oceanic circulation pattern occurred, resulting in the deposition of the regional plastered drift deposit along the Cosmonaut Sea margin, as well as the initiation of large drift deposits in the Cooperation Sea. At an even later stage, possibly in the middle Miocene, glacial advances across the continental shelf were initiated along the Cosmonaut Sea and the Riiser Larsen Sea continental margins.  相似文献   
87.
回顾海洋浮游甲壳类系统学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生化水平和DNA(mtDNA和核DNA)水平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现状。分子标记中DNA序列分析最为常用,其次是RFLP和RAPD分析,mtDNA主要应用于分类学、群体遗传学、种间分子进化和系统发育重建研究,而核DNA则应用于科以上较高阶元的系统发育和种内、近缘种间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研究。最后对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8.
国际水文科学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在介绍第七届国际水文科学大会关注热点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近4年来国际水文科学研究的新进展,主要包括:无资料流域水文预测,不确定性、非线性和尺度问题,生态水文学,水文模型及资料获取与参数识别,气候变化的水文响应,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城市水文水资源,同位素技术和遥感技术在水文学中应用;提出未来水文学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89.
Fe是海洋“生物泵”中限制浮游生物生长和控制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可间接影响大气中CO2含量,反馈于全球的气候变化。近年来基于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 ICP MS)分析方法的改进及测试精度的提高,应用Fe同位素组成、变化及其分馏机制,为研究海水中Fe的主要来源以及示踪海洋环境中Fe的循环过程等,提供了一个有效地球化学指标,也对示踪地球不同演化阶段的海洋沉积环境变化具有指示意义。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海洋环境中不同储库的Fe同位素组成,洋中脊热液流体—玄武岩、海水—大洋玄武岩等水—岩反应影响Fe同位素分馏效应的主要因素及地球不同演化阶段古海洋沉积环境中的Fe同位素变化。认为海洋环境下Fe同位素可以产生较为明显的分馏作用,轻铁同位素具有更易活动、易迁移的特征,并进一步提出不同相态、不同矿物间Fe同位素分馏系数的确定等相关问题仍是今后Fe同位素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0.
AVO技术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AVO技术是Zoeppritz方程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重要应用.本文在回顾Zoeppritz方程及其简化形式的基础上对AVO技术的最近发展进行了介绍.AVO技术是利用地震资料研究岩性和含油气性不可或缺的工具.近年来AVO理论和技术发展呈现新的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利用多波多分量地震数据进行纵波、横波、转换波的AVO分析,预测储层的含气性和检测裂缝发育;利用AVO技术定量表征岩性和储层的流体性质;进行3DAVO分析研究等.本文对此进行了介绍,并对AVO技术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