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53篇
  免费   2687篇
  国内免费   3280篇
测绘学   1411篇
大气科学   1037篇
地球物理   2487篇
地质学   9312篇
海洋学   1139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1091篇
自然地理   2126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210篇
  2022年   494篇
  2021年   654篇
  2020年   625篇
  2019年   826篇
  2018年   623篇
  2017年   669篇
  2016年   708篇
  2015年   753篇
  2014年   924篇
  2013年   795篇
  2012年   974篇
  2011年   995篇
  2010年   830篇
  2009年   823篇
  2008年   810篇
  2007年   846篇
  2006年   857篇
  2005年   714篇
  2004年   635篇
  2003年   566篇
  2002年   475篇
  2001年   452篇
  2000年   367篇
  1999年   320篇
  1998年   292篇
  1997年   255篇
  1996年   213篇
  1995年   182篇
  1994年   169篇
  1993年   133篇
  1992年   133篇
  1991年   88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6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81.
东海内陆架表层沉积物粒度及其净输运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对东海内陆架海底沉积物的粒度测试,运用Gao-Collins"粒度趋势分析"方法,探讨了东海内陆架海底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和净输运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可以分为两类:细颗粒(>5Φ)和粗颗粒(<5Φ);细颗粒分布于研究区的大部分区域,而粗颗粒主要分布在闽江、瓯江等入海河流口门以及马祖等海岛附近;表层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态等粒度参数对应性较好,总体特征为粒径越粗,分选越差,偏态更正偏,而粒径越细,分选越好,偏态也较低;粒径趋势分析显示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的运移模式总体为NE—WS方向运移,而研究区边缘在运移过程中发生向左右两侧的偏移,南部闽江河口区沉积物由近岸向海方向辐射运移,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净输运模式主要受控于流系和地形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982.
西湖凹陷平北地区平湖组基于地震多属性的储层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始新统平湖组是东海西湖凹陷平北地区最重要的油气储层,但受资料条件的限制,应用常规方法无法进行精细的储层预测,制约了研究区的油气勘探部署和进程。应用地震多属性分析技术,结合测井曲线、岩心、岩性及区域地质资料,对平北地区平湖组的岩相进行了精细解释,并对有利目标区进行了初步预测,结果表明,平北地区平湖组发育潮汐控制的三角洲相和潮坪相两种类型的沉积相,并以三角洲相内的储层发育,砂体连片性好,工区西南部三角洲前缘相发育区为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983.
对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4口钻孔(BY1、BY2、BY3、BY4)岩心沉积物中微体古生物的研究表明晚中新世以来该区沉积物中硅质和钙质生物组分丰度具有较大时间和空间变化。从时间上看,硅质生物在晚中新世—上新世几乎缺失,中更新世以来约40万年(0~24m)才较多出现,18万年以后繁盛,大于0.15mm粗粒级有孔虫在晚中新世期间丰度很低,而在更新世—上新世丰度很高;空间上的差异表现在不同的钻井岩心中生物丰度变化范围较大。根据硅质生物丰度变化可推测晚中新世—上新世—早更新世时海水表层古生产力极低,而中更新世以来古生产力相对较高。南海北部钙质生物丰度的变化主要受控于陆源物质的输入量,在钻探区可识别2个可能具有不同物质来源的小区块,如BY1、BY2孔晚中新世—上新世陆源物质的输入量高于更新世,BY3和BY4孔更新世陆源物质的输入量高于上新世。2007年本区钻探结果揭示的一个令人惊奇和十分独特的现象,水合物以高达20%~49%饱和度状态分散在细粒沉积物(黏土粉砂)孔隙中,本研究发现这些矿层富含钙质生物组分(钙质超微化石和有孔虫),而硅质组分贫乏。由此初步推测,大量钙质生物组分的存在可能增加了黏土粉砂沉积物的孔隙空间,从而为大...  相似文献   
984.
Coinciding with increased numbers of global marine reserves, communities in the Pacific islands are establishing unprecedented number of periodically-harvested and indefinitely-closed marine reserves. An integrated ecological and social comparative methodology is used to examine the motivations and outcomes of reserves in Vanuatu. Communities establish permanent reserves due to concerns about human impacts on reefs, while others establish periodic reserves in response to declining resources. Local knowledge suggests that both reserve types are effective, although validation by underwater surveys was inconclusive. Community support for both reserve types is strong, suggesting that the marine reserve phenomenon in Pacific will continue.  相似文献   
985.
源地黑潮及其上下游流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基于长时间序列的海流和温盐资料(最新版SODA高分辩率再分析资料和137°E断面的观测资料),计算了黑潮流系四个主要断面的流量,并分析了它们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潮流系各主要断面流量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其年际、年代际变化明显.相关分析表明,源地黑潮及其上下游流量变化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变化不尽一致,其中,短期气候变化特征可能与热带太平洋的年际变化有明显关联,而年代际变化则可能与发生于北太平洋的年代际变化以及其它副热带中尺度涡旋等变化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986.
莱州湾南岸海水入侵现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莱州湾南岸海水入侵区地下水水质特点,将海水入侵等级划分为4级。同时,选取Cl^-,矿化度,SO4^2-,rHCO3^-/rCl^-,K^-等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并分别确定了这5项指标的等级划分范围。然后,运用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方法,对研究区内海水入侵现状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987.
对苏皖下扬子区上白垩统浦口组(K2P)的三个砂岩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研究。结果显示:2个样品的AFT合并年龄为(88.8±4.4)Ma(径迹长度为(12.0±0.3)μm)和(82.1±6.8)Ma(径迹长度为(14.4±0.3)μm)与浦口组沉积年龄相近,说明它们沉降的幅度达到但没有超过AFT部分退火区间,1个样品的AFT合并年龄(117.3±5.9)Ma(径迹长度为(13.3±0.3)μm)大于浦口组沉积年龄,代表物源区抬升、剥露的冷却年龄。根据热历史模拟结果,识别出黄桥事件(110~90Ma)、仪征事件(70~60Ma)和三垛事件(35~22Ma)三期重要的构造事件,并将下扬子区晚白垩世以来的盆地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110~70Ma断坳复合型伸展盆地、70~35Ma拉张断陷盆地、35~22Ma挤压抬升阶段和22Ma至今坳陷盆地。  相似文献   
988.
为了综合确定平北地区的主力烃源岩,深化其油气成藏动力学过程研究,在烃源岩分布特征及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分析的基础上,应用舍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技术,定量恢复了研究区主要烃源岩层系的生排烃历史。研究表明,平北地区主要发育始新统平湖组、渐新统花港组两套烃源岩系,其中平湖组暗色泥岩为主力烃源岩,具较高的有机质丰度、成熟度、生排烃强度与排烃效率;以平湖组为源岩的油气系统应是本区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989.
与直井相比,水平井开发具有缩短油井井距,扩大泄油面积,提高临界锥流量,更好地控制注入流体、改善波及效率等优势。在相同采液量的情况下,水平井可以降低采液强度,减缓含水上升速度。特高含水期河流相储集层的顶部是剩余油富集区,利用水平井技术挖掘正韵律厚油层顶部剩余油,取得了很好的开发效果,最终采收率较直井开发提高了1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90.
1932年以来北京主城区土地利用空间扩张特征与机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历史地图、地形图和遥感影像提取1932年以来,北京主城区城市空间扩张,以及建筑密度空间信息。从城市土地利用扩张特征、建筑密度变化特征以及驱动机制三个方面分析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张过程。研究表明:1984年前,北京城市呈现缓慢增长趋势。1984-1992年在市场经济驱动下,北京进入了第一次大规模快速的扩张阶段。1992-2000年间,由于我国出台了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这一时段城市空间扩张有所放缓。2000-2007年受北京城市建设规划、2008年奥运会场馆建设的影响,北京城市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快的扩张阶段。北京城市呈现单中心低密度蔓延,1982年前,城市扩张形态以相对较高的建筑密度紧凑扩张模式为主,1982年以来,呈现严重的低密度蔓延态势,特别是2000-2007年城市在5-6环之间"摊大饼"式与"遍地开花"式低密度蔓延问题更为突出。北京城市空间扩张是重大事件与人口、社会经济等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而且重大事件驱动对于长时间序列城市空间扩张作用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