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9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68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148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58篇
自然地理   67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31.
基于城市记忆视角,选取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作为传统文化旅游地的典型个案,以古代六朝至近代中华民国时段为界,分类梳理古地图、古诗词、古画卷、老照片等图文史料,结合符号学和质性研究方法,从地理和文化空间2个层面,溯源其历史发展过程,探究其空间演化特征。研究结果凸显了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在南京城市发展变迁中担负的城市记忆表征、民族文化传承、市井生活繁衍及地方特色沿袭等重要功能,为传统文化旅游地及城市文化空间的科学规划和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2.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本文以2012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3批共255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GIS技术与方法,分析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传统村落分布与地形、人口、经济、交通、城市格局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①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明显,并已形成四大集聚区;②不同海拔高程地区传统村落的留存保护情况有所不同,高海拔地区传统村落分布较多;③地区人口是传统村落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但并不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④地区经济发展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在理论上并不矛盾,各地应寻找保护传统村落的合适路径;⑤交通发达程度与传统村落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⑥现存的传统村落多分布在城市边缘或远离城市中心的地区。  相似文献   
133.
旅游开发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生存能力,使其摆脱濒危的困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方式。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即由资源禀赋条件、可展示与体验性、遗产地旅游发展条件3个方面的要素组成,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的苏州为例,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评价,共评出三级旅游资源3项、二级旅游资源16项、一级旅游资源29项。主要结论为:产品衍生性、展示适宜性、是否具备可观赏性、遗产保护情况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否能够成为旅游资源;可展示与体验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水平高低。手工艺类、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医药的旅游可开发性较差。本文构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可为旅游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筛选和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4.
应用古文化层埋深确定汾渭盆地沉积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49处仰绍至东周古化遗址深数据 距今7000-2500年汾渭盆地内部的沉积人部的凸起地区沉一般小于凹陷地区,如渭河凹平均沉积速率为0.46mm/a临当凹陷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36mm/a,而潼凸起和襄汾凸起的沉积速率为0.20mm/a左右,分析各时代的沉积速率还发现,在仰绍之前渭河盆地内凹陷的沉积速率明显小于 仰绍之后,宝鸡凸起还由东周之前的相对下降变为相对上升,沉速度相对较大的地质单元往往  相似文献   
135.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ational political cultures of the European states are puzzling. They are too often taken for granted or treated as an elusive explanation for residual differences that can not be accounted for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Here they are put at the core of a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origin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national political cultures. It deals with national political cult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heory or grid-group analysis. A na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is conceived as a ‘conversation’ between subcultures associated to national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practices (and not as an aggregated pattern of individual orientations toward political objects). National political cultures can be characterised on the basis of ideal typical patterns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basic cultures or rationalities distinguished by Cultural Theory. After an assessment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ational political cultures of the Member Stat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the paper considers traditional family structures as possible sources of differentiation, elaborating upon the work of the French political historian Emmanuel Todd who has documented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geography of traditional family structures and the geography of ideologies in Europe.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36.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甘肃迭部地区地质遗迹资源涵盖3大类7类13亚类,尤以碳酸盐岩(岩溶地貌)、峡谷及冰川地貌等资源最为典型。区内数量繁多且独具特色的地质遗迹资源,是对中生代以来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沉积地层演化与区域构造—气候耦合过程中的重要地质事件的灵敏反映与记录者。提出了以政府引导与规范管理、协调统一与科学规划及品牌宣传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议,可为政府对迭部地区旅游产业整体规划、发展、决策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依据,为开发这一地区的旅游资源提供引导。  相似文献   
137.
地质遗迹是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历史时期,由内、外地质动力共同作用形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海域海岛地质遗迹因依托特有的海洋环境更显瑰丽和珍贵,对建设海洋强国也更具资源价值。为给海洋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文章以《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0303-2017)》“地质遗迹分类”为基础,结合地质条件、遗迹特点和地域分布,将山东省海域划分为滨洲—潍坊海域和烟台—日照海域两区,按海水与岛陆位置关系划分出岛陆、岸线潮间带和岸岛水下三带,在两区三带内按搬运-沉积类、构造-剥蚀类和地质体-地质构造类三大成因类型进行分区、分类综合研究,对遗迹成因进行分析,对重要遗迹资源作了重点介绍,并根据资源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完善源法规体系和保护机制、建立信息与预警系统平台、加强宣传、进行监测、采取必要工程措施等严格保护建议,同时提出促进旅游业发展、开展地学科普、助推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对外交流等利用方向。专门针对省域海域海岛地质遗迹进行综合研究在全国尚属首次,对科学管理和充分利用海域海岛优势生态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8.
唐顺英  周尚意 《地理科学》2011,31(10):1159-1165
新文化地理学是英国一批文化地理学者在1980年代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它与传统文化地理学有所不同,区别之一在于是否关注电影、文学作品、绘画等文本所再现的地方性。近年在英美文化地理学的核心刊物中,许多文章研究了由文本再现出来的地方性。地方性是文化地理学最主要的研究议题之一,它是文化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地理学分支结合的关键概念。梳理这些文章,旨在归纳出文本在地方性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分析结论如下:① 文本可以通过再现3种内容来建构地方性:当地的景观、日常生活实践和业已消失的文化;② 文本再现地方性的机制多来自人们的意识形态需要,"我"与"他者"的精神诉求不同,再现的地方性也不同;③ 文本的再现对地方性既会有强化作用,也会有削弱作用。归纳出这种三种结论后,尚需要进一步讨论如下问题:在地方性的形成中,文本的作用是否是或缺的。如果不是或缺的,而是必须的,那么文化地理学者则必须研究文本中再现的地方性。  相似文献   
139.
In geoarchaeological studies, there is an issue with distinguishing between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signals in pedological paleoarchives. With the pedostratigraphy of the Upper Paleolithic site of Kostenki 14, this issue is reflected by problems with the determination of features of pedogenic and pyrogenic processes. This issue was addressed by means of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paleosols accompanied by micro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s. Most of the humic samples were shown to be a result of pedogenesis, but two samples (a Paleolithic hearth sample and a sample from paleosol IIc) had features of intensely burnt material. The difference in the typical intensity of large-scale (natural or human-induced) and local-scale anthropogenic fire allowed for suggesting that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the burnt sample were the result of an anthropogenically controlled fire event, that is, a hearth.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paleosols can be used to differentiate anthropogenic activity, in particular—burning, from pedogenic processes. This indicator is especially helpful in finding disturbed combustion features when the hearth structure is lost. This methodology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local human-induced pyrogenic effect at the Upper Paleolithic site can contribute to the discussion of the niche construction effect of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Pleistocene.  相似文献   
140.
孙九霞  周一 《地理研究》2015,34(12):2381-2394
文化地理学者对“地方”这一理论视角主观性意义的强调,使得“地方认同”等呈现人与地方情感联系的概念被重新审视。在当今中国申遗热的背景下,当地人的地方认同在各方力量对遗产归属与表述的争夺中重塑,如果将这种重塑放在多尺度的分析框架下,就可以发现地方认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封闭的地点,在本土、全国以及跨国空间中呈现不同的表述。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广东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并且是中国唯一以华侨文化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是研究遗产生产对地方认同变迁影响的典型案例。结合文献分析、观察法与访谈法等,阐述遗产旅游发展背景下当地居民的地方认同变迁,分析开平作为“碉乡”的具体内涵。研究发现:遗产申报和维护使碉楼被硬性确立为地方的象征,具有高度符号化的特点;“碉乡”形象在居民地方认同中的展开并不完整;“碉乡”在历史延续中存在着多重割裂;“碉乡”的空间边界既明确又封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